首頁 > 書畫頻道 > 徐州畫像石 > 正文

徐州漢文化一日遊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4:52)

  自古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江蘇徐州,沒想到也是人傑地靈、文物薈萃之鄉。經過近一二十年的考古發掘,徐州的兩漢文物發現之多,在全國少見。我們來到獅子山楚王陵。楚王陵裏埋的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西漢朝廷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劉戊在位時,以其轄地財政收入的1/3用於建陵墓,耗時二十多年,尚沒有完工,他卻因謀反案而自殺,被匆忙下葬。我們從洞口下去,沿著長長的甬道往裏走,甬道盡頭是起居室,旁邊是劉戊的棺材安放之處。

  但是由於該墓在其死後百餘年被盜過,所剩的貴重東西不多。令人吃驚的是,甬道是用很多重達六七噸重的塞石填塞的,卻被盜墓者拉開,從巨石上留下的“牛鼻眼”來看,是盜墓者先在巨石上鑿眼,用鐵鏈穿上才拉開的。但甬道兩旁的庫房、廚房裏面還是留下一些金銀玉器等珍貴的東西。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劉戊墓的廚房裏有成堆的雞骨頭,以及在有關的器皿上留下了“蘭陵丞印”、“符離丞印”的字樣。被唐朝詩人李白稱頌的“蘭陵美酒”,京滬線上、宿州附近的符離集鎮所出的“符離集燒雞”,原來在二千二百年前就已經出名了,以至漢王死後還不忘帶一些到墳墓裏享用。這一發現,對今天的蘭陵人、符離集人來説,無疑是一份巨大的欣喜。

  令我難忘的是,墓中留下了漢代尺寸的實物根據。在一塊塊巨大的塞石上刻有該石多長、多寬、多高,用現代尺寸測量,就很容易得出結論:當時的一尺僅為現在的22厘米,而不是33.3厘米,也就是説,那時的一尺只有現在一尺的2/3。從這裡可以看出,過去的“七尺男兒”,聽起來很高,實際上是不及現在的1米6的男子。進化了二千多年,今人比古人高是自然的事。

  其實劉戊陵墓是1994年底才出土的。比這早幾年出土的,是幾百米以外的為劉戊陪葬的難以計數的兵馬俑。走進徐州兵馬俑博物館,裏面是3條保護得很好的擺放兵馬俑的坑道。第一條坑道裏擺放的都是40厘米高的小兵馬俑,這些兵馬俑,都是把頭放在中空的身子上,所以他可以向不同角度的方向望去。與西安的兵馬俑相比,他們小得多,但是表情似乎更加豐富、細膩。許多兵馬俑顯得哀傷,還有張嘴大哭的,大約是在為墓主送葬。第二條坑道中的兵馬俑只是掀開表土後讓其露出,並沒有完全剝離,以便讓觀眾看到原樣。還有一條坑道,只是用瓷磚圈了起來,並沒有開挖,因為兵馬俑原都是彩色的,可一接觸空氣後彩色都褪掉了,所以留待將來科學技術進步,能解決這一問題以後才發掘。在美麗的雲龍山麓、湛藍的雲龍湖畔吃過午飯以後,我們驅車九里山方向。“九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唐人詩句所述的就是這個地方。不一會我們來到狀似烏龜的龜山,這裡有迄今發現的全國最大的漢代王陵墓,即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它是1981年當地農民開山採石時發現的。

  看罷劉注墓,我們又參觀了漢畫像石藝術館,該館收集了由徐州附近出土的和民間收藏的漢畫像石600多塊,現在拿出展覽的有180多塊。漢畫像石是漢代人刻畫在墓室、祠堂上帶有鮮明主題的裝飾石刻畫,它生動地描繪了漢代社會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神話故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炎黃二帝的形象,類似于西方聖經中的亞當、夏娃的伏羲、女媧的模樣,還能看到二千年前人們畫筆下的龍、鳳是何種樣式。其中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更多。

  給我留下印象極深的,是一幅紡織圖。眾多婦女在忙於紡線、織布等各種工藝,一位坐在織布機前的婦女回過頭來,從另一位婦女手中接過孩子,顯然是繁忙中給孩子喂奶,這是多麼充滿生活氣息的圖畫。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孫旭培

責編:徐建委  來源:人民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