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像》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6日 14:28)
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于公元1513-1516年,(局部完成于1542年-1545年)現位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十六世紀初,教皇尤裏烏斯二世嚮往給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陵墓,並將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招來為他工作。但由於教皇的反復無常,陵墓的施工幾起幾落,米開朗基羅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望。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這尊《摩西像》。
摩西(MOISE,又作MOSCHE)是先知中最偉大的一個。他是猶太人中最高的領袖,他是戰士、政治家、詩人、道德家、史家、希伯來人的立法者。他曾親自和上帝接談,受他的啟示,領導希伯來民族從埃及遷徙到巴勒斯坦(PALESTINE),解脫他們的奴隸生活。他經過紅海的時候,水也沒有了,渡海如履平地;他途遇高山,高山讓出一條大路。《聖經》上的記載和種種傳説都把摩西當作是人類中最受神的恩寵的先知。
這樣一個摩西,米開朗基羅用壯年來表現。因為青年是代表尚未成熟的年齡,老年是衰頹的時期,只有壯年才能為整個民族的領袖,為上帝的意志作宣導使。
波提切利在西斯廷禮拜教堂的壁上,也曾把摩西的生涯當作題材,那是一個清新多姿態的美少年;十九世紀法國浪漫派詩人維尼歌咏暮年的摩西,孤寂地脫離人群;米開朗基羅描繪的摩西則是介乎神人間的超人。同一個題材,三種不同的表現,正代表三種不的精神。
摩西的態度是一個領袖的神氣。頭威嚴地豎立著,奕奕有神的目光,曲著的右腿,宛如要舉足站起的模樣。牙齒咬緊著,像要吞噬什麼東西。許多批評家爭著猜測藝術家所表現的是摩西生涯中哪一階段,然而他們的辯論對於我們無甚裨益。摩西頭上的角,亦是成為博學的藝術史家爭辯不休的對象。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種意義上是“力”的象徵,也許就因為這緣故,米氏採取這小枝節使摩西態度更為奇特、怪異、粗野。
眼睛又大又美,固定著直望著,射出火焰似的光。頭髮很短,如西斯廷天頂上的人物一樣;鬍鬚如浪花般直垂下來,長得要把手去支拂。
臂與手像是老人的;血管突得很顯明;但他的手,長長的,美麗的,和多那太羅的絕然異樣。巨大的雙膝似乎與身體其它各部不相調和,是從埃及到巴勒斯坦至處奔波的膝與腿。它們佔據全身面積的四分之一。
這樣一個摩西。他的人格表露得如是強烈,令人把在像上所表現的藝術都忘了。但,安放這像的位置很壞,我們只能從正面看。照米氏的意思,應該是放在離地四公尺的高度,三方面都看得見的地位,那麼,若干刺目的處所(因為現在的地位,使觀眾離得很近),因為距離較遠之故,可以隱滅。
他的衣服,如在米氏其他作品中一樣,純粹是一種假想的;它的存在不是為了寫實,而是適應造型上襯托的需要。因了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顯著;雕像下部的體積亦隨之加增,使全體的基礎愈形堅固。
末了,我們還得注意,《摩西》大體的動作是非常簡單的:這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斯翡冷翠派藝術的特色,亦是羅馬雕刻的作風,即明白與簡潔。
責編:孫驥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