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ctv.com/')">
>> 米勒(1814-1875年)

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米勒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7日 16:21

  讓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那純樸親切的藝術語言,尤其被廣大法國農民所喜愛。他出身於農民世家,幼年時便顯露出繪畫的天才,受到老師的鼓勵而立志學習繪畫。


  後來到巴黎從師特拉羅虛學習。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畫一些模倣蒲珊和佛拉貢納的羅可可風格的香艷體繪畫,放在畫店裏出售。但是,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 他時刻希望著能用自己的畫筆描繪法國農民純樸而勤勞的形象。1848年,他畫了一幅《簸穀子的女人》,賣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動物畫家夏爾雅克商量,用這筆錢到巴比仲去定居。當時,畫家盧梭和狄亞茲已經在那裏安家,米勒十分嚮往他們的生活。於是, 米勒毅然邁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的一個晴朗的早晨,他帶著自己的妻子和5個孩子,同夏爾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輛笨重的日式釋車,駛向離巴黎90公里的楓丹白露,然後,背著簡單的行囊,步行來到巴比仲村。這個農民的兒子終於又回到了農村,望著那兒的樹木和田野,他高興地喊著: “阿,上帝,這裡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聽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時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現在眼前。於是,以盧梭、狄亞紀要普勒、科羅和米勒為主要成員的、在歐洲美術史上聲名卓著的“巴比仲畫派”就這樣形成了。此後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許多法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名畫作品《播種者》( 1850 )、 《牧羊女》 (1852)、《拾穗》 (1857)、 《晚鐘》(1859)、《扶鋤的男子》 (1863)、 《喂食》 (1872)、 《春》 (1873)等等,都是在這裡完成的。他從不虛構畫面的情景,每一幅畫都是從耕耘著、放牧、勞動著、生活著的法國農民的真實生活中來的。


  在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國畫壇引起極大的反響,他的作品一次次地被拒絕。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覽會上獲得了社會的第一次承認,人們逐漸認識了米勒藝術的真正價值。 他的一生,物質生活極為不幸,有時甚至幾幅作品僅換得一雙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後,法國為購回《晚鐘》一畫,竟花了80多萬法郎。

  天才和不幸往往在人的命運中伴生。1875年12月22日,畫家在巴比松逝世。

  如同盧梭、科羅等風景畫家發現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詩情畫意一般,米勒也發現了平凡的勞動者的詩情畫意。不過,他筆下的農夫並不是天國中的亞當和夏娃,他們是疲憊、窮苦、終日操勞的貧困者,衣衫檻樓,肌膚黝黑,佝樓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便是米勒的美學,這便是米勒要為之嘔心瀝血地讚美歌頌的法蘭西農民的形象。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養育這偉大的民族,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

(編輯:孫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