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ctv.com/')">
>> 米勒(1814-1875年)

讓弗朗索瓦米勒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7日 14:46


  米勒(1814-1875年)

  讓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

  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畫室裏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説他是“土氣的山裏人”。老師也看不慣他,常斥責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實在厭惡巴黎,説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只有盧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當他走進盧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説:“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這裡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米勒在巴黎貧困潦倒,亡妻的打擊和窮困壓得他透不過氣來。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産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有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説:“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的米勒。”這使他傷透了心。從此他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熱病,他攜家遷居到巴黎郊區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這時他已35歲。在巴比松村他結識了科羅、盧梭、特羅容等畫家,在這個窮困閉塞的鄉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裏作畫,他的生活異常困苦,但這並沒有減弱他對藝術的酷愛和追求,他常常由於沒錢買顏料就自己製造木炭條畫素描。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説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以後相繼創作了《拾麥穗》和《晚鐘》等名作。返回頂部

(編輯:孫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