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畫頻道 > 書畫批評 > 正文

譚繼文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6日 16:58)


《長江頌》

  從某種意義上説,藝術無法割斷與生活的聯絡,即使今天的藝術逐漸回歸藝術本體,逐漸強調自我表現,作為藝術創作底蘊的生活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長于巴蜀之地的山水畫家譚繼文,多年來,堅持在生活中吮吸精神乳汁,在故鄉的土地上擷取創作的靈感,使他的藝術創作形成了鮮明的形式語言特點與風格特徵。

  分析譚繼文的作品,可以看到,巴蜀之地的山石及山石所洋溢的堅韌、厚重、拙樸的氣息,成為他所面對的主題與意蘊。

  譚繼文的作品,不落俗套,有感而發。他以山石為題的山水畫不重復別人的圖式,不襲有別人的形式、語言,他筆下的山石,經過心靈的過濾,按主觀意識進行了篩選、誇張與變形,在畫面的經營中,它們不再是真實的山石物象,而是一種心靈的折射與精神的象徵。

  重要的是,譚繼文在作品中突出了山石的比例,而不似傳統山水畫那樣,一味強調抒情與唯美,他借山石抒發自己的情懷,在工寫兼具的手法中,著意賦予山石以象徵意義與性格化;在強調美感與魅力中,讓山石言説著當代文化精神。

  譚繼文的山水畫,是直面現實生活的結果。他的作品流貫著時代精神氣息,洋溢著當代人的情懷。這是畫家孜孜不倦努力的結果,一份耕耘,便有一份收穫,譚繼文就是這樣一位辛勤的藝術耕耘者。

  人物鏈結:

  譚繼文,曾畢業于西南師大美術學院。在石柱這個石頭的世界裏生活了半個世紀,在此發現了一種頁巖石頭,並用頁巖的平行線裂紋肌理創造了“平行皴”中國畫新筆墨語言。《亞洲藝術》、《中國美術》、《亞洲書畫》、《中國畫家》、《民族畫報》、《經濟日報》、《中國文化報》、《國際商報》、《中國書畫報》、《中央中國畫研究》、《中國藝術報》、《文藝報》、《美術報》、《中國教育報》、《美術大觀》、《羲之書畫報》和日本的《水墨之友》等二十多家報刊有文章對“平行皴”新技法作過專題介紹。

  作者有200多件用“平行皴”技法創作的山水畫散見於《人民日報》、《人民畫報》、《民族畫報》和《國畫家》等報刊,並在重慶國畫院,中國美術館、維也納、柏林、倫敦等地展出和獲獎。

  書法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中國書畫報》等,並在《美術報》主辦的大賽中獲書法銅獎一個。

  美術論文散見於《文化月刊》《中國書畫報》《中國美術》《中央中國畫研究》《美術界》《美術大觀》《羲之書畫報》等。

  作者現為群文研究館員,重慶市美協理事,亞洲藝術科學院客座教授。

  (徐恩存)


《大山深處是糧倉》

  


《山大無才生怪石》

  

責編:海燕  來源:人民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