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點評●
漫話廣播談話類節目
韓 澤
我想就參評第六屆“金話筒”獎的廣播談話類節目談幾點聽後感。
一、漫説本屆談話類代表作
談話類節目是主持人節目中的一個大類。本屆參評者的代表作,雖然沒有出現像前幾屆中《夜空不寂寞》、《網戀》那樣的令人驚喜的上佳之作,但總體水平還是保持了談話節目的優勢。它在6個參評項目中,參評量大,獲獎比例也高。從參評的廣播節目看,本屆參評總數244人,談話類65人,佔26.6%,比6類節目的平均數16.6高出10個百分點。從入選人數看,入選百優以上的122人中,談話類33人,佔27%,高於參評比例。再從入選金話筒提名以上的看,22人中談話類8人,佔36.4%。最後進入金話筒獎的10人中,談話類佔4席,為40%。這個遞增的比例説明什麼?説明談話類中優秀作品較多,優秀主持人也較多,在各類主持人節目中比較成熟。其原因之一是歷史較長。最早的廣播主持人節目《空中之友》,就含有很大的談話成份,“主持人徐曼以輕、軟、甜、美的播音風格,處處為聽眾著想的服務精神,與朋友談心的真誠態度,在聽眾心目中樹立起美好的形象。”(《廣播電視簡明辭典》)。二因它是體現廣播優勢的三類節目之一。這三類節目便是新聞、音樂和談話。談話節目大多是訴説人生與命運,傾訴心聲和情感,或是討論最關切個人的話題。內心的坦露,表述的動情,會讓聽眾受到深深的振蕩。做得好的談話節目是直叩心靈的,是打開人的心扉的。
談話節目大多開設在晚間,從城市臺參評節目看,佔74%。是因為著重談人生、命運、情感----總之是談心事因而放在晚上的呢,還是因為晚間播出因而著重于談心事的呢?不了解,也許互為因果吧,兩方面非常契合。深夜,燈下,一個人,一個閒空的時刻,一個私密的空間,面對一台小小的收音機,最適宜敞開心扉來談話。所以,從好的談話節目中,你會看到時間、環境和心境的和諧。
所以談話節目值得廣播電臺作為重點之一來辦。每個頻率不妨辦出一兩個、兩三個極具磁性的談話節目來。而且辦廣播談話節目投資極微,但它又需要一項極重要的投入:即具有感召力的主持人。在談話節目中,主持人的個人魅力特別重要。他的才華,他的識見,他的風度,他的善解人意,最後通過他的語言形成一個巨大的磁場,把聽眾緊緊吸住。這項投入不是用資金、設備可以堆起來的。有待於主事者的伯樂眼光,有待於有志者的努力。正因為跟資金、設備關係不是很大,擁有這樣的主持人,中央臺就不一定有特別的優勢;相反,省市臺因為比較接近基層,因為聽眾參與方便,倒是更有肥沃的土壤。事實上,省市臺已經涌現出了一大批出色的談話節目主持人。
二、本屆代表作的提示
辦好談話節目有哪些可以讓我們把握的東西?從本屆參評者的代表作中,我觀察到一些東西可能對我們是有用的,試著談一談供各位參考。
1.內容創新。這是節目受歡迎、評獎也佔優勢的一個方面。我們的社會在日新月異地變化。新現象、新觀念、新人物層出不窮,許多新話題陸續露頭,正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談論。談話節目應當敏銳觀察,及時介入,參加到議論當中去。這樣才能同大眾融成一片,也才能起到輿論引導的作用。上屆評選中,黑龍江臺李洋獲得金話筒獎,與她抓住了一個新鮮話題“網戀”相關。網戀是前幾屆評選中未曾見過的題材。李洋在節目中展現了年輕人對網戀的種種看法,展現了網戀者的癡迷、矛盾、喜悅和痛苦,展現了一些人在網戀陷阱中遭到的欺騙。李洋帶我們多方位地觀察了網戀這個新現象。
本屆遼寧臺陶松的代表作是《解讀新新人類》。“新新人類”我們常會見到,陶松對他們作了描繪和分析。對“新新人類”,社會上議論很多,有的欣賞,有的不屑一顧,甚至視為墮落。廣播不應回避。陶松帶我們走近了他們,也聽取了社會各方的評説。就“新新人類”來説,聽了節目,也許會得到一些啟迪:怎樣走向成熟;就其他人來説,聽後會想到:對他們該怎樣理解、寬容並注意適當同他們溝通,幫他們走出困惑。湖北臺曉軒的代表作是《訪中國網姐宗小楠》,展現了一位新時代新女性的風采。這是武漢大學一位大四學生,一位網絡高手,是四個個人主頁的版主,參加2001年全國網絡小姐大賽奪得季軍。節目中,我們聽到了這位新女性對媒體,對網絡,對生活,對交友,對做人,對網戀,對網姐大賽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從中看到她們確是生活在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裏,也看到她們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美好的東西,為什麼是好人,怎樣做個好學生,回答得都很合理,得體。鞍山臺蘆鋒的節目《今天靠啥賺錢》,賺錢----言利在中國知識界一向認為是不高尚的。建國以來許多觀念天翻地覆,但不言利卻繼承下來。這20年環境寬鬆,提倡致富,加以市場經濟發展,言利也公開化了,廣播裏也成為話題。經濟節目裏講投資理財的很多,但大多是講方法:投資的渠道、品種、時機等等。蘆鋒的節目則從倫理上切入:賺錢無須忌諱,如何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要堅守哪些原則……這是一個新視角。愛情是古老的話題。恩愛夫妻堅貞不渝,生死相守,一千年前是美德,一千年後還會被人讚美。這些古老話題貴在常講常新。大慶臺魯風的節目《生命因你而美麗》,講一對夫妻,一個雙目失明,一個患了癌症,相互攙扶著,體貼著,溫暖著。他們彼此覺得:“有你在一起就很快樂”,“有愛的日子,就是最充實的日子”。節目從這裡展開的話題是“真愛無價”,從而同如今一種功利的愛情觀、婚姻觀形成對照,也正是它的新意所在。
這些新話題、新人物、新視角、新詮釋或新的針對性,讓我們聽後有耳目一新之感,皆屬內容創新。它也意味著廣播與生活同步共進,意味著廣播空間的不斷拓展,意味著廣播對認知世界的一份新貢獻。
2.形態創新。談話節目已具多種形態:
① 一人主持,不設話題,接聽電話,與來電人交談。
② 主持人與嘉賓共同主持,接聽電話,共同與來電人交談。
③ 一人主持,接聽電話,嘉賓一人或數人在場外的電話那頭,隨時接受諮詢,參與解答。
④ 主持人與嘉賓二人交談,不設熱線----多為人物訪談或漫議某一問題。
⑤ 主持人與嘉賓二人交談,不設熱線,但中間穿插訪談錄音。
⑥ 主持人先與嘉賓交談(討論某一問題),然後開通熱線。
⑦ 主持人與一來電人作深入交談(多為講對方遭遇),然後眾多聽眾參與發表
意見。
以上7種皆屬常見。但也出現以下諸形態:
⑧ 上屆見到廈門音樂臺的《有話好好説》,借鑒了大專辯論會的方式加以改
造。男女主持人分為甲乙二方,來電人贊同誰的觀點就歸入哪方,接連地辯論下去,不求結論。
⑨ 本屆則見到黑龍江臺洪源的《説長道短》,談婚前財産公證問題。現場除
主持人外,臺上有數位與話題相關的人士:財産公證的經歷者,公證處人員、專家。台下有眾多現場觀眾,他們可以提問和發表意見,臺旁有小樂隊。此外又開通熱線,有場外聽眾參與。它相似于電視裏的《實話實説》,但增加了熱線電話。
⑩還有一種是早年就有,現在用得很少,似乎被淘汰了的,即一人獨白。但這次見到甘肅臺曉丹的《人生驛站》有將近一半是主持人獨白,包括“曉丹心語”、“曉丹書簡”兩個小欄目和最後的詩朗誦。這一節目在當地很受歡迎,我覺得也很耐聽。成功的關鍵是獨白也有豐富的交流感。
以上共是10種,也許還有別的形態。總之,談話節目應不拘一格,不斷創造。
3.要善於駕馭。主持即駕馭。駕馭節目有三個層次:
①現場調度----直播間內,主持人、嘉賓、現場觀眾三者間的起承轉合。要結構巧妙、節奏流暢,得費些心思。如果策劃週密,文本細緻,還算容易。在這一層面上,技術因素佔的比重較大。
②大空間的駕馭----能駕馭住在你節目籠罩之下的廣大聽眾。一個市臺可能十幾萬、幾十萬,一個省臺可能上百萬。你看不見他們,但應當如同看見,看見他們的眼神,看見他們的神態,從而知道他們想問什麼,想説什麼,使得往下進行的節目能與他們的心思絲絲入扣,心心相印。只有籠住了聽眾才有收聽率,才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這一層的駕馭上,技術已居第二;居第一的是了解聽眾、把握聽眾心理,善於使話題的延伸同他們的願望合拍。
③第三層次是駕馭話題了。這已從表層駕馭進入了深層的駕馭。談話節目短的30分鐘,長的一小時甚至更多。從進入金話筒提名的8個節目看,文稿平均長約8000字,登上報紙是好大一篇文章。在節目裏聽起來,行雲流水,只是漫談開去,那是外形,其實是外松內緊。在主持人心中,是有立意,有思路,有結構的。他是在寫一篇用聲音來表達的文章。節目是否成功,最終看話題駕馭如何。
這三個層次的駕馭,不是互相隔離的,它們最後都包容在話題的駕馭之中。即是説,主持人駕馭話題不光是為了完成主題,而且要讓聽眾聽得滿意。我們看本屆獲金話筒獎的北京臺明可的節目:《從慧聰的發展看知識經濟時代的用人特色》。這個節目的成功,一因主持人多年擔任財經記者,她能駕馭這個題目。主持人從“你不但是一個會賺錢的CEO,而且是一個不被員工炒魷魚的老闆”談起,一開頭就點中了民營經濟的關節點。由此展開,談到分配結構、人員結構、個人魅力等,都將慧聰特色與民營經濟的普遍要害結合得很好。非深究其中者不能,如此嫻熟而準確。二因她深知談話進程的每一分鐘都要與聽眾相伴而行,把他們緊緊拉住。為了做到這一點,主持人先作鋪墊,把這個專業話題向聽眾拉近;然後在對話過程中,在闡述理論、觀念的同時,講了許多實例,使觀念獲得形象;又在每個段落結束時,把剛才的談話歸納復述一遍,以加深印象,讓聽眾獲得明晰的概念。這樣就把一個大的收聽空間駕馭住了。
4.具有親和力。在城市臺評選的時候,我們遇到了廣州臺招卓寧的《成長的話題》。節目一開頭就把評委們一個個引得活躍起來。大家都被廣播空間裏那種親和力卷了進去。這是一檔青少年節目。主持人分明是青少年非常熟悉和信賴的朋友。來電人一開口就是“招大哥,我叫……”,然後就把自己的心事----他們的迷惘、困惑説出來,沒有寒暄,沒有迂徊,急切地問“招大哥”怎麼辦。敘述或者傾吐都很真實。主持人始終抱著理解、愛護的態度,同參與的小弟弟們談得很融洽,始終很自然地引導著,沒有一句説教,沒有一句抽象的道德語言,有的只是平實的交流,通過事實的邏輯,讓少年得到點撥。特別可貴的是主持人所持的觀念:開放、開明而又有分寸。一位中學生極害羞地説出他“做了人生中最大一件錯事”----愛上了自己的英語老師。我們來聽主持人陸續對他説的話:
“你別急,慢慢説,你覺得錯了嗎?你喜歡上她很錯嗎?”
(學生説糟糕的是已經對她説出來了。)“哈哈,説你呵,我覺得你很勇敢嘛”。
(學生説一模二模因此考砸了)“啊呀,這件事才大哩。至於那件事嘛,我覺得不羞,很正常呵。”
“男生在中學時期喜歡一位女老師是挺正常的現象。不過你要學會分清主次,要趕快收拾心情去面對高考。”
“這件事做過就告一段落了,不要再困擾自己。再説,老師怎麼能和你相愛呢,職業操守也不允許她愛你呀。她做得很好,你應該感謝她。”
“忘不了就別勉強。這是你成長過程中一段可愛的成長經驗,很浪漫,很純粹,值得你終生記取。但千萬不要在這時候流連,你要聽我的話,一鼓作氣,去完成你的考試。千萬記住,那件事並不羞,一點也不羞。”
換上別人,比如他的父母,很可能把他罵一頓:“這一點大就要談戀愛了,又在高考前夕,怎麼這樣不知好歹!” “愛上老師,豈不是胡思亂想!”這樣就傷害了孩子。招卓寧的可貴之處是:理解孩子,抓住他現在心情沮喪的要害,反復講那件事很正常,一點也不羞,甚至説你很勇敢、磊落,都是為的驅散他心上的陰影,愛護一顆稚嫩的心。而他這樣講不僅是合情的,又是科學的。根據弗洛伊德學説,青春期少年,往往愛比他大的女性,因為他脫離母親的懷抱不久,青春期剛到,自己還沒有成為男子漢,會把對母親的依戀,轉移到比他大的女性身上,甚至他講的這是一段可愛的成長經驗……也是過來人的體會。但他並非只是理解、安慰,而是要求他不可流連,要抓緊時間完成考試!我感覺這位少年是走出陰影了。
從以上片斷,我們看到這位“招大哥”為什麼在廣州成為“廣大聽眾極其信賴的朋友和知心人”,因為他:熱情親切關懷人,真誠開明理解人,並且理性地開導人。這一切形成了親和力,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磁場。
5.人物訪談要有故事。談話節目中有不少人物訪談。為使節目耐聽好聽,在節目展開中要有故事有細節。以北京臺劉思伽的節目《走近攝影家鄧偉》為例:鄧正舉辦個人作品展,他訪問過88位世界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他怎樣走近這些名人,怎樣得到他們的配合,可説每一幅作品後都有一串故事。他給裏根總統寫信用了8年時間,最後才得到拍攝的機會。他拍基辛格的時候,基辛格事先研究了他,而他也讀透了基辛格,雙方都很認真而且鬥智。臨拍的時候,基辛格給他作難,不讓在陽光下而在一封閉的隔音間裏,他怎樣克服了這一難題。他拍德國總理施密特,想請施坐到一個很好的背景面前。施説,我的屁股是不會動地方的。鄧靈機一動説,你頭頂上那盞燈影響你的臉,請你動動那個燈罩,施騰地起來把燈推上去。鄧説,施先生你的屁股現在動了。施哈哈大笑,便很合作地拍成了。給以色列前總理拉賓拍照,拉賓非常配合。他在同美國代表團緊張談判之後,已經下午四點,還沒有吃飯。抽出幾分鐘來讓鄧拍照。可他非常疲憊,神態不足。鄧偉對他大喝一聲:“你在沙漠裏作戰的那種軍人風采上哪去了?”拉賓説:“是呀!”一拍桌子,狀態威嚴,神情十足,被拍下來了。
劉思伽的這篇訪談,我的聽後感是:
①這是訪問攝影家。他的成就在照片上,但廣播裏無法欣賞照片。主持人撇開了照片,而讓他暢談照片背後的故事。這就避開了自己的短處,而又補了其他媒體的不足。
②人的聽覺容易疲勞,需要時不時地刺激,以激發興奮點。人物訪談中多些故事、情節,容易增添聽的興趣,也容易記住。
③不是為故事而故事。這些故事、情節、細節,都是主題的注腳。鄧起初提出拍攝世界名人肖像時,連他的同學張藝謀也認為是件難事。他的父親鼓勵了他,並送他“知行勇毅”四個字:知道你計劃的意義,就把它落實于行動,憑著你的勇敢和毅力去完成它。“知行勇毅”也就成了這篇訪談的主題。這一串串故事都在説明,鄧偉是靠著勇敢、毅力加上智慧,完成了他的夢想。
三 引起注意的幾個問題、希望
1.金話筒獎是主持人獎。代表作應能代表作者的主持水平。但好些節目卻是廣播專稿或錄音報道。無主持特色,就不合要求了。雖然其中一些採訪片斷很好,那是記者的功夫;剪輯合成得也天衣無縫,那是編輯的功夫。主持人説了幾句開場話,然後就播出一個合成好了的錄音報道,看不出主持的作用,更看不出主持的功力。從此次代表作看,約有20%不合主持人節目體裁。
2.談話節目自然要有策劃,但策劃要合情合理,不能強加於生活,強加於當事人。一檔節目:夫妻離異,女孩判給丈夫,説好母親可兩周看望一次,後來男方不讓看,女孩也不想見媽媽,媽媽到學校去看,孩子躲她,怕同學知道父母離婚。她想抱孩子,孩子堅決不讓。明天又到女孩生日,她買了好多東西,想去看又不敢,因而來電哭訴。主持人在節目中表示了極大的同情,並於第二天陪她去了學校,找老師一道教育孩子:要愛媽媽,要她叫媽媽一聲,讓媽媽抱抱。孩子大哭,堅決不讓,糾纏好久還是抱不成。主持人又帶孩子、媽媽和老師來到教室,要全班同學一齊來祝女孩生日快樂,並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然後媽媽在全班同學面前説,媽媽是愛你的,是不會傷害你的,你知不知道。做了這一切之後,主持人問小孩,你想説什麼?小孩痛哭,連説三聲:“我不想見她”。
什麼問題?
①牛不喝水強按頭。用這種生硬的強迫的方式能讓小孩同媽媽建立感情?只是傷害,把她這個生日搞得極其痛苦,節目後半部一些來電人稱:“主持人,我覺得你不該做這檔節目,因為她還是個脆弱的孩子。” “這期節目或許是個好的開頭,也許是個噩夢的開頭”,“我也是父母離異的,我特別能理解這小孩的心情。這件事誰也不願讓別人知道,應該換個方式去面對這件事”。我不知為何這樣策劃,把一個幼小心靈的一點可憐的隱私,也是她心底的痛,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撕開。
②女孩為什麼不接受媽媽?是否母親有什麼不對?是否接受了什麼片面的灌輸産生了隔閡!都未作調查,毫無了解就站到了母親的一邊。應當訪問父親和孩子,才不至於片面。主持人過於感情用事,而缺少理性的駕馭。
③主持人太急於見效果了。第二天是女孩生日,大概想來個大團圓吧,但不合情理,只能事與願違。
3.要講邏輯。一個節目從一新聞事件説起。某動物園裏6匹狼咬破鐵絲網逃脫了。這是不得了的事情。不僅當地居民惶惶不安,這裡又是旅遊風景區,遊人很多。防暴大隊開始了獵狼行動,經過5天搜捕,有4匹狼被打死。半個月後,還有兩匹未能找到。此時電臺做了這檔節目,回顧了這件事,之後,把話題引到了保護野生動物上。節目為表述生命平等的主題,對死去的狼表示了很大的同情。訪得四狼之死的情形,認為“非常慘”,“讓人毛骨悚然”,説一狼解剖後發現因幾天未吃東西,肚裏沒有食物,“突然間感到在人類面前狼其實是弱者”。一獵戶吃了狼肉,主持人大驚:“狼肉,你是説打死的狼被你們吃了?”獵戶平靜地説“是呀”。主持人隨即播出一網友發來的信息加以譴責:“剝狼皮,剔狼首,吃狼肉,在狼眼裏,人不是很殘忍的動物嗎?”主持人接著附和一句:“這位網友認為殘忍的不是狼而是人了。”節目還請專家談了人和動物應該平等的意義。講了狼日見其少,要加以保護,而且狼並沒有那麼可怕等等。最後主持人説:我們要用一種博大的人文關懷來保護野生動物。
節目中關於保護野生動物的許多話都是對的。但從6匹狼跑入人類居住圈因而被追殺引出這個論題就不恰當。如果人類無緣無故到山裏去找狼、殺狼,那是不對的。現在是一特殊事件,狼跑到了人群中。此時是保護狼重要還是保護人重要呢?至於説到人文關懷,恐怕更是首先要關懷人吧?所以從這一事件引出這番議論不合邏輯。
4.注意細節,避免硬傷。舉一例吧:一節目談家庭暴力,父親暴躁,老打孩子,非常可怕。兒子設法防護,怎麼防護?有如下對話:
來電人:我和我姐姐受害太嚴重了,我們就去研究《家長心理學》、《成人心理學》,知道大人在晚上七點鐘最容易發怒,所以每晚這時候,就格外小心。
主持人:那時你幾歲?
來電人:五歲。我印象很深刻,我學了兩樣東西,一是《家長心理學》,一是《兒童心理學》。學了《兒童心理學》,我就不會犯書裏指出的那些錯誤;學了《家長心理學》,我就能掌握大人的心理動態,不至於吃虧。
五歲的孩子能學、用《家長心理學》、《兒童心理學》?他講了兩遍,主持人一點不覺奇怪,就認可了,但聽眾能信?
以上五點經驗,四個要注意的問題,不是全面論述談話節目,僅僅是從本屆參評者的代表作中觀察到的,説出來供各位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