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8期(總第63期)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20日 15:35
●金話筒獎●
第六屆金話筒獎入圍提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名單
(以行政區劃為序)
王 志(中央電視臺)
朱 軍(中央電視臺)
張 越(中央電視臺)
楊 銳(中央電視臺)
王小丫(中央電視臺)
魯 健(中央電視臺)
劉建宏(中央電視臺)
畢銘鑫(中國農影電視中心)
趙 普(北京電視臺)
陳 蓉(上海東方電視臺)
韓咏秋(重慶電視臺)
周曉麗(河北電視臺)
韓立新(吉林市電視臺)
東方(陶毅)(南京電視臺)
小強(王志強)(浙江電視臺)
肖東坡(山東電視臺)
袁小冬(濟南電視臺)
李 兵(青島電視臺)
霍小語(淄博電視臺)
姚 敏(福州電視臺)
官 琳(湖北電視臺)
張 齊(雲南電視臺)
第六屆百優電視節目主持人名單
(以行政區劃為序)
黃 薇 中央電視臺
康 輝 中央電視臺
李 楠 中央電視臺
朱 迅 中央電視臺
王 洲 中央電視臺
王筱磊 中央電視臺
向真(王向真) 北京電視臺
姜 華 北京電視臺
曾 濤 北京電視臺
柳 遐 上海電視臺
長嘯(陳家傳) 上海電視臺
程 雷 上海東方電視臺
吉雪萍 上海東方電視臺
小荷(何瑾) 上海東方電視臺
豆豆(潘延) 上海東方電視臺
孫 毅 重慶電視臺
龍 勇 重慶電視臺
于 良 河北電視臺
陳彬凱 河北電視臺
白 嵐 河北電視臺
任艷麗 河北電視臺
徐迎(徐雪迎) 河北電視臺
郝 冉 太原電視臺
管 旭 遼寧電視臺
大海(姚大海) 遼寧電視臺
李 楓 遼寧電視臺
常宇(李藏宇) 遼寧電視臺
楊 ? 遼寧電視臺
峻峰(王峻峰) 遼寧電視臺
文欽(楊松) 瀋陽電視臺
姜 彬 瀋陽電視臺
郭麗婭 大連電視臺
藝凡(張建宇) 大連電視臺
紅梅(郭紅梅) 大連電視臺
美玉(王美玉) 錦州電視臺
尹淑君 鞍山電視臺
董 建 吉林電視臺
計燕(計春燕) 吉林電視臺
楊欣(楊艷霞) 吉林電視臺
小雪(王剛敏) 吉林市電視臺
周 景 吉林市電視臺
張 進 黑龍江電視臺
孫智華 黑龍江電視臺
肖景陶 黑龍江電視臺
秋聲(陳反修) 哈爾濱電視臺
龐 曄 江蘇省廣電總臺
周小華 江蘇省廣電總臺
杜 熒 江蘇省廣電總臺
孟 非 江蘇省廣電總臺
周 凡 南京電視臺
夏 青 南京電視臺
錢 寧 常州電視臺
小倪(倪綏英) 常州電視臺
李 艷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
程程(崔敬)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
蕭寒(崔涌)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
歐陽忠 寧波電視臺
姜 琴 寧波鄞州廣播電視臺
劉楊波 安徽電視臺
周 群 安徽電視臺
施嵐嵐 安徽電視臺
寧延玲 福建東南電視臺
梁秋予 福建東南電視臺
夢雪(馬鑫) 福建東南電視臺
鄭蘇(鄭?) 福建電視臺
翁 進 福建電視臺
黃錚洪 福州電視臺
陳偉鴻 廈門電視臺
陳 玲 廈門電視臺
劉玲華 江西電視臺
包麗平 江西電視臺
霍 鳳 山東電視臺
周 勇 山東電視臺
王 俐 山東電視臺
曹 軍 山東電視臺
倪 欣 青島電視臺
何長勇 淄博電視臺
鄭 文 淄博電視臺
曉戈(龐曉戈) 河南電視臺
莊園(萬磊) 河南電視臺
程 雲 河南電視臺
嘉蕙(徐惠) 鄭州電視臺
曉農(牛曉農) 鄭州電視臺
徐 冠 湖北電視臺
田 野 湖北電視臺
謝東升 湖北電視臺
尹晨芳 武漢電視臺
宋鵬飛 廣東電視臺
伍 燕 廣東電視臺
王世軍 廣東南方電視臺
王 華 廣西電視臺
韓岳(韓國輝) 海南廣播電視臺
曉波(陳波) 宜賓電視臺
余 曄 貴州電視臺
侯 ? 雲南電視臺
張 惠 昆明電視臺
李 梅 昆明電視臺
張 賓 青海電視臺
張 麗 烏魯木齊電視臺
姚麗萍 烏魯木齊電視臺
首屆城市電視臺十佳節目主持人名單
經第六屆金話筒獎城市電視臺復評委員會評選,下列10名主持人當選為首屆城市電視臺十佳節目主持人(以行政區劃為序):韓立新(吉林市電視臺)、東方(陶毅)(南京電視臺)、袁小冬(濟南電視臺)、李兵(青島電視臺)、倪欣(青島電視臺)、霍小語(淄博電視臺)、何長勇(淄博電視臺)、姚敏(福州電視臺)、陳偉鴻(廈門電視臺)、張惠(昆明電視臺)。
城市電視臺十佳節目主持人由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節目主持人委員會頒發證書和獎盃。
第六屆金話筒獎城市電視臺復評委員會名單
主 任:
王汝峰──中國廣播電視學會評獎工作專家組副組長、高級編輯
副主任:
白謙誠──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節目主持人委員會理事長、高級編輯
畢述林──吉林市廣播電視局局長、吉林市電視臺臺長、高級編輯
秘書長:
敬一丹──節目主持人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央電視臺播音指導、第一、二、三屆金話筒獎榮獲者
委 員:
馮克莊──北京廣播學院副院長
尹 力──節目主持人委員會顧問、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副主任、高級編輯
陸錫初──節目主持人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京林業大學南方攝影學院影視系主任、教授
壯春雨──節目主持人委員會學術委員、浙江傳媒大學教授
李春利──節目主持人委員會特邀學術委員、山東省廣電局宣傳專家組副組長、高級記者
俞 虹──節目主持人委員會學術部主任、浙江大學廣播電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胡智鋒──節目主持人委員會特邀學術委員、北京廣播學院《現代傳播》副主編、教授
李 一──山東省淄博市廣電局副總編輯、高級編輯
于 丹──節目主持人委員會特邀學術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副教授
蔡越濤──鄭州電視臺副臺長、主任編輯
顏 濤──青島電視臺總編室主任、主任編輯
第六屆金話筒獎中央和省級電視臺復評委員會名單
主 任:
江歐利──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秘書長、高級編輯
副主任:
王汝峰──中國廣播電視學會評獎工作專家組副組長、高級編輯
白謙誠──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節目主持人委員會理事長、高級編輯
唐源濤──湖北電視臺臺長、高級編輯
秘書長:
俞 虹──節目主持人委員會學術部主任、浙江大學廣播電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委 員:
趙立凡──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高級編輯
尹 力──節目主持人委員會顧問、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副主任、高級編輯
沈 力──節目主持人委員會顧問、金話筒特殊榮譽獎榮獲者
葉惠賢──節目主持人委員會副會長、上海電視臺國家一級演員、金話筒特殊榮譽獎榮獲者
任 遠──節目主持人委員會學術委員、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學院教授
吳 鬱──節目主持人委員會學術委員、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教授
胡智鋒──節目主持人委員會特邀學術委員、北京廣播學院《現代傳播》副主編、教授
劉 琦──重慶電視臺播音指導
應天常──節目主持人委員會學術委員、廣州大學新聞傳播係副主任、副教授
于 丹──節目主持人委員會特邀學術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副教授
第六屆金話筒獎城市電視臺復評會議在吉林市召開
第六屆金話筒獎城市電視臺復評會議7月15日至16日在吉林省吉林市召開,吉林市電視臺協辦。
評委會經過兩天認真、緊張地工作,評選出6名入圍金話筒獎提名的節目主持人,31名入圍“百優”的節目主持人。其中,有10名主持人榮獲“首屆城市電視臺十佳節目主持人”稱號。
會議期間,中共吉林市委副書記蘭春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徐晗、副市長劉萍等到會看望評委。
第六屆金話筒獎中央和省級電視臺復評會議在湖北召開
第六屆金話筒獎中央和省級電視臺復評會議7月24日至26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湖北電視臺協辦。
評委會經過3天認真、緊張地工作,評選出16名入圍金話筒獎提名的節目主持人,69名入圍“百優”的節目主持人。
中央級、省級和城市電視臺入圍金話筒獎提名的22名主持人,將在終評會議上角逐金話筒獎。電視終評會議預計9月初在雲南省召開,雲南電視臺協辦。
第六屆金話筒獎參評人數創歷史新高
第六屆金話筒獎參評主持人達512名(上屆為464名),其中,電視節目主持人268名,廣播節目主持人244名,均創歷史新高。
參評人數增多,使本屆評選競爭更加激烈。參評人數與獲獎人數(含“百優”)的比例,電視為2.2:1,廣播為2:1。強手如林,優中選優,使金話筒獎及“百優”的含金量日益提升。
第六屆金話筒獎參評材料選載
編者按:參評金話筒獎的節目主持人,每人都要交一份1000字以內的個人簡介材料。本期選載入圍金話筒獎提名的7位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的簡介材料,以饗讀者。
王志簡介
王志,1989年畢業于湖南師範大學文藝美學專業,碩士學位。曾在湖南電視臺任記者。1994年2月擔任《東方之子》欄目主持人,期間主持的節目獲得“中國新聞獎”。1996年出任《新聞調查》欄目主持人,1997年參與主持香港回歸大型直播,1996年在金士明杯全國電視主持人大賽中榮獲新聞類第一名。1999年,其主持採訪的《生命》榮獲第37屆亞廣聯最高獎項“特別節目獎”,並於當年年末參與主持了中央電視臺“直播新世紀”大型直播節目。除此之外,王志獲獎並産生較大影響的作品還有《與神話較量的人》、《成克傑腐敗案》、《貪官胡長清》、《黑臉姜瑞峰》等。2001年初,暫別《新聞調查》赴英留學,現已學成歸國。
魯健簡介
姓名:魯健
出生日期:1972年10月
籍貫:內蒙古
個人經歷:1994年畢業于內蒙古包頭師院中文系,後在寧夏銀川電視臺主持新聞評論節目。1997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係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在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
主持節目:《中國新聞》----《元旦特別節目》、《長江三峽導流明渠截留直播》
、《兩會特別報道》以及日常新聞。
《國際頻道特別節目》----《關注伊拉克戰事特別報道》、《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特別報道》。
業績與獎勵:1997年在寧夏獲得全國播音作品二等獎、寧夏自治區播音論文一等獎。
北京廣播學院“中央三台”優秀研究生獎學金。
多篇論文被《電視研究》等刊物發表。
主要經歷: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籃球公園》、科教頻道《科學歷程》、《家園》,北京電視臺《海外真實紀錄》、《DISCOVERY》探索。
朱軍個人介紹
至今為止,我已經從事電視事業10餘年。在中央電視臺工作的10餘年中,我從一名普通的部隊文藝工作者,成長為觀眾熟悉的節目主持人,更有幸目睹了中央電視臺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卓越成就,深為自己的職業經歷感到自豪。現將自己的工作經歷簡單予以總結。
在來到中央電視臺之前,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戰鬥歌舞團工作了15年,作為一名部隊的基層文藝工作者,我深知文藝工作對廣大解放軍指戰員的鼓舞作用。我曾親自組織了“高原文化宣傳隊”帶領戰友深入到高原深山中為戰士演出,在工作中我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到部隊嘉獎,並且刻苦鑽研業務,在相聲、單簧管節目主持方面注意培養自己。軍旅文藝生涯為我今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3年我有幸調入中央電視臺從事節目製作主持工作。在《東西南北中》欄目工作期間,我不僅擔任節目主持工作,還自己擔任編導,由我製作和參與製作的《東西南北中》多次榮獲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節目獎。之後我又在《中國音樂電視》等欄目擔任主持人、編導。1997年在保加利亞舉行的國際金天線電視節目大賽中由我主持、編輯的音樂電視劇《鄉風鄉韻》獲得音樂電視類第一名,這也是中央電視臺音樂類節目首次在國際上獲大獎。從1996年開始,我成為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主持人之一,至今已經主持了八屆春節聯歡晚會,也曾30多次參加“心連心”文藝演出,多次主持臺內大型節慶活動。1999年在全國金話筒節目主持人評選中獲銀獎。
2000年底,綜藝頻道《藝術人生》欄目成了我職業新的契機,在主持《藝術人生》的兩年時間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節目主持人的文化和人文含義,在與100多位藝術界嘉賓的訪談中,我更加懂得了事業、人生真正的含義,深知一個受到大家喜歡的節目主持人必須要以更真誠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工作。在抗擊“非典”的戰鬥中,我參加臺內“萬眾一心,眾志成誠,抗擊非典”的大型晚會,也在《藝術人生》中製作與“非典”相關的節目,希望盡到一個文藝工作者更多的社會職責。
作為一名有著20年黨齡的老黨員,作為一名大家熟悉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我願意在中央電視臺領導的帶領下,為中國的電視文藝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張越業務小傳
我從1995年開始主持《半邊天》節目至今已有8年。這8年的職務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1995--1998年
這是我從一個教師開始走上主持人的工作崗位,並對主持業務慢慢熟悉起來的過程。這段時間,我主持的《半邊天?週末版》,大多是一些話題討論式的節目,常常是各方嘉賓及主持人各執一詞,就一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唇槍舌劍般的爭論式討論,而我的主持風格,用公眾和媒體的評價就是:機智、尖銳、善辯、咄咄逼人……一開始我自得于這些特徵,並覺得自己的節目個性分明、獨樹一幟。事實上,這段時間也的確主持過一些比較成功的談話節目,在觀眾中有了一定的影響,也獲過各種獎項,從欄目內部評獎到全國社教節目金獎。1998年“三八婦女節”,我參與策劃、撰稿並主持了一台大型談話晚會----《半邊天的盛會》,這是第一次做晚會不唱歌,不跳舞,而由改革開放20年中重大事件的女性當事人到場,以純談話的方式完成的節日晚會。現在回頭再看,難免粗糙幼稚,但當時曾引起很大的關注和議論,並認為是一種新節目樣式的開創。在我個人的主持人生涯中也是一次創新和挑戰。自那以後,“三八晚會”遂成傳統並被很多觀眾和業內人士所期待。
最初的喜悅過後,我開始思考另外的一些問題,比如,節目的主角到底是主持人還是嘉賓?是主持人展示自己的言語魅力重要,還是幫助嘉賓表現她們的光茫重要?為了熱鬧現場而進行的花哨的談話對所談的問題本身和公眾有什麼價值?一個主持人日益熟練起來的抖機靈的能力對自己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我陷入對自己職業的困惑中,反復思考後決定強行冷卻一個時期,讓自己沉澱一下。
二、1998--2000年
這兩年的時間我主動退出了日常欄目的製作和那種比較熱鬧的生活方式,退到一個安靜和冷落的狀態中重新學習。我漸漸明白,自己想做的不是一個四處露臉、妙語連珠的明星,而是一個踏踏實實的對生活、對自己的節目和自己所説的話負責任的職業電視人。
2000年“三八婦女節”,我再次參與策劃、撰稿並主持了大型多媒體談話節目《我們的一個世紀》。這是一部中國婦女百年發展史,內容龐大,個案鮮明。我用了較長時間研究吃透相關的歷史資料和理論流派,在主持中既有清晰的理性思考,又有對個體生命故事的比較深的內心體驗。節目最終獲得臺領導、業內和廣大觀眾的好評。
三、2000年至今
我以一種不同的心態回到《半邊天》欄目主持週末版“張越訪談”。這檔節目關注普通人的生活,表現小人物在時代大潮中的所思所想,把個人心靈與公眾價值觀聯絡起來。這是一檔看上去樸素但做起來難度很大的節目,每週都要跋山涉水去到嘉賓的生活環境中,要在看似平凡的人生中展現出不平凡的內心力量。我要求自己具有這樣的主持狀態:樸實、深入、忠實生活,既有對生命與愛的激情,又能從個人抒情中抽離出來,溫和、平等地進入。這檔節目已得到觀眾和業內的認可,其中《小芳的故事》獲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我叫劉小樣》、《沉淪》獲得部年度金、銀獎。欄目內部獎很多,不一一列舉。
2001年“三八晚會”《我關注?我記錄》2002年“三八晚會”《我們》;2003年“三八晚會”《今天》,也都是我參與製作主持的大型談話晚會。
8年時間,我總説“以職業的態度做自己的工作,以超出職業的態度愛自己的工作!”對主持人這一職業從完全不懂到慢慢摸索規律,至今也不敢説已經“懂得”,只能説盡心盡力,其他的要留待時間去慢慢打磨了。
楊銳簡歷
楊銳1963年生於吉林省。1979年舉家從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南遷到江蘇南通。1980年至1986年就讀于上海外國語大學,獲英語語言文學和國際新聞雙學士學位。畢業後先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部工作。1988年調入中央電視臺對外部《英語新聞》組。先後擔任《英語新聞》副製片人和《今日中國》製片人,並從事《英語新聞》播音和《焦點》雜誌專題的主持人。1993年至1994年在英國威爾士大學卡的夫學院攻讀碩士新聞學學位。
1996年擔任英語新聞採訪組組長。其間曾參加過幾乎所有國內和部分重大國際新聞事件的前線報道,如1995年第四屆世婦會,1996年第八屆全運會,1997年香港回歸,1998年抗洪(榮獲當年中宣部抗洪搶險報道先進個人),曼谷亞運會,1999年澳門回歸,建國五十週年大慶,2000年悉尼奧運會,“十五大”和連續七年的“兩會”報道與策劃以及伊拉克戰爭訪談直播。今年5月底代表所有亞洲電視臺參加CNN《世界報道》年會衛星直播的SARS論壇,進行陳述和答記者問,深獲好評。
獲1998年CNN《世界報道》特別獎和2001年中國政府彩虹獎特別獎。2001年被評為副譯審專業職稱,擬於今年改評主持播音系列。現任英語頻道《英語新聞》評論組組長。
楊銳于1999年開始主持《週日話題》的英語訪談節目。其主持藝術、思想深度和知識結構很快為中外觀眾所認可,收視率一直在英語頻道處於領先地位。隨著頻道的改版,該欄目也一再應觀眾要求不斷擴版,現在已由3年前的周播變成日播節目,呈跳躍性發展。
王小丫業務小傳
王小丫,畢業于四川大學經濟係,在一家經濟類報社任記者6年,在北京廣播學院廣電文學系研究生班學習兩年,1997年到中央電視臺實習、工作至今。
主持的節目有益智娛樂類----《開心辭典》;經濟報道類----《經濟半小時》
。此次參評的節目是《開心辭典》(2003年元旦播出)。
本人從事電視節目主持以來,曾主持過《金土地》、《供求熱線》等欄目;參與主持四屆3?15晚會,2002年春節晚會,2001年全國律師大賽,2002年全國烹飪大賽,2003年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全程直播,經濟部黃金周特別節目《歡樂英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等大型節目。
曾獲獎項有:第五屆金話筒提名獎及頒獎晚會最受觀眾歡迎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獎;CCTV網絡評選十佳主持人第一名;中國電視榜2002年度主持人(女主持人)獎;中國電視榜2001最佳財經節目主持人獎;華鶴杯最佳評論獎十佳獎;中央電視臺優秀主持人稱號。
本人是電視隊伍中的一名新兵,在實踐中得到指點和成長。相信傳媒的基礎是溝通,溝通的基礎是誠懇和客觀,所以用誠懇和客觀來統一目前所主持的兩檔節目:《開心辭典》和《經濟半小時》。
對於參評節目《開心辭典》遵循的理念是考官的身份,但平等對待所有選手,讓他們在答題過程中展示自我,展現親情,展現自信,讓所有參加《開心辭典》節目的普通人在CCTV這個強勢媒體中得到最大的尊重和體面,因為我相信大眾傳媒是大眾的,是普通人的。
劉建宏個人簡歷
劉建宏,男,1968年8月17日出生,河北石家莊人。
小學、中學就讀于石家莊。
198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廣播電視專業。
1990年畢業後分配到石家莊電視臺,先後在新聞部、社教部、經濟部擔任記者、編輯、主持人。
從1996年4月開始參與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足球之夜》的編輯、採訪和主持工作,始終是該節目的主力成員。1996年完成專題節目製作量超過50個小時,此外還和其他同事合作完成了24期的全國足球甲A聯賽專題節目的編輯製作。
1997年,參與策劃並主持了首次昆明至北京的雙向節目直播,該期《足球之夜》獲得了全國體育節目評選欄目類一等獎。這一年共完成節目量超過50個小時。
1998年,除了完成《足球之夜》的正常工作之外,還在法蘭西世界盃期間,作為責任編輯和同事們完成了世界盃專題節目《法蘭西之夜》。該節目共33期,每天直播90分鐘,是一個集新聞、娛樂、服務於一體,觀賞性很強的綜合節目。播出之後,不僅收視率很高,而且還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1998年度中央電視臺的欄目評比中獲得優秀欄目。
1998年還參加了在泰國進行的亞運會的報道工作,負責解説女足、壘球、棒球、曲棍球、水球、手球等項目,較好地完成了任務。
1999年,作為總編導、總撰稿參與了電視專題片《在路上》的攝製、編輯工作。該節目時長10個小時,分為20集,系統、全面地反映了中國足球近5年以來職業化改革的過程,對歷史進行了必要的反思和認真的總結,填補了該領域裏的一個空白。
1999年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體育新聞在每個週一、週日增加了直播節目《足球特別報道》,我作為主持人和主要策劃人員始終全面參與了這個節目。
從1996年至今,我已經在《足球之夜》欄目組工作了6年多,幾乎參與了全部200多期節目,不僅編輯了上百個專題節目,而且還在百期以上的節目中擔任主持工作。我和我的同事們還採訪了4年以來的聯賽以及世界盃、奧運會等重要足球比賽。在過去的幾年裏,大家基本上犧牲了節假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節目的製作過程中,使《足球之夜》這個節目始終是體育頻道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
2000年作為主創人員參加了歐錦賽前方報道,並解説比賽。
2002年擔任世界盃節目負責人、總主持人,策劃完成了世界盃整體報道,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創下體育頻道收視紀錄。
2000年8月至今,主持《足球之夜》節目組工作。其間還參與創辦了《天下足球》、《足球彩報》、《足球彩經》等節目。其中《天下足球》已成為體育頻道的又一個名牌節目。
●獨家專稿●
心靈的相會──廣播談話類主持人節目的基本特徵
作者:韓 澤
在主持人節目“金話筒”獎評選的時候,評委們常會遇到一個困惑,即談話類節目與其他各類節目之間的界限不太清楚。
參加談話組的評委説:這一檔不屬於新聞類嗎?那一檔不是服務類嗎?確實,把它們歸到新聞、服務類裏面去同那些節目沒有什麼兩樣。
參加社教組的評委提問題更多,他們説,好些節目該送到談話組去嘛。確實,不少談話類與社教類主持人節目,無論式樣、話題,彼此難以區別,放到哪邊都無不可。
原因何在?跟現行的分類方法相關。現行的分類標準並不統一。
新聞、文娛、體育,是按內容分的;
社教、服務,是按功能分的;
談話呢?是從形態上分的。
可是談話形態並不專屬於談話類。如獲得第五屆“金話筒”獎的新聞類節目《評説“神舟”首航成功》、社教類的《談中學生異性交往》也都是這種形態。這就讓我們看到,談話形態其實是當今各類主持人節目的基本形態。這並不奇怪,自從廣播從封閉的單向的轉成開放的互動的,自從廣播不再只是廣播人的領地,而成為社會各方人士與廣大聽眾可以參與的天地,廣播的形態就變了,就從單向的往外發送,朝著“大家相聚的交談”轉移了。這個“大家相聚的交談”在設有主持人的節目裏最為靈動,也最為盛行,而且它確實能很好服務於各種內容、各種功能的主持人節目。於是,要想單從形態上劃出一個談話類主持人節目來是劃不清的。投檔中的交叉也就不可免了。
既然不能只看是否具備談話形態,那麼怎樣界定談話類呢?我曾想看看美國同行是怎樣區分的,因為美國是談話類節目的發源地。等到讀過吉妮?斯克特的《脫口秀》一書──這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美國的談話節目,我發現由於美國的廣播節目已經主持人化而且談話化,作者乾脆把所有的主持人節目都叫作談話節目了。在形態為綱的前提下,作者把談話節目分為四個目:
* 新聞信息節目──《今天》、《美國,你早》、《60分鐘》皆在內,大體
是我們這裡的新聞評論類節目。
* 雜耍-喜劇──訪談節目,相當於我們這裡的娛樂節目。
* 人際關係、心理和日常生活節目──與我們這裡的夜話節目話題上相似,但功用有別。比如對人的煩惱、困惑、痛苦,我們要做的是同情、理解、幫助;那邊也有,但更多的是用來取樂。
* 特別談話節目──包括專題談話、理財、宗教、體育等等,與我們的談話節目相近。
正如作者所説,談話“節目的類型,從混雜著遊戲和雜耍等純娛樂性談話,到對於流行(新聞)事件進行評論和討論的更重要信息的談話”都有。這樣的談話節目同我們所要討論的與新聞、社教、文娛等並列的談話節目,顯然不是一回事。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所稱的“談話類”節目,即經過細分之後,從廣義談話類中單獨抽出來的狹義談話節目,用什麼來同別人相區別呢?這不好由誰來劃定,正如王小波先生所説:“一種自由發展而形成的事業,總比個人能想出來的強大得多。”所以,我們最好從實踐中來歸納,看看我們這裡做節目的人們,實際上是怎樣把握的。
首先是話題,即大家在做談話節目時,常常偏重哪些話題,也確實做得比較成功,從而與別類節目顯出了不一樣。從2001年“金話筒”評選中,進入百佳的25個廣播談話類節目看(這也是主持人、製作人、臺領導、評委專家們一致認可的優秀談話節目了),它們的話題大致是這樣:
親情、友情、愛情、婚姻家庭 8檔
事業、理想、修養、奮鬥、成功 8檔
政治(紀念抗美援朝50週年) 1檔
經濟(上海經濟發展) 1檔
自然與社會(環保、吸毒、安全) 4檔
科 技 1檔
文 化 1檔
其 他 1檔
從統計中可見,情感與人生兩大話題──可合稱為人生話題,也是關注個體的話題,佔2/3;政經科文等關係公共生活,也可稱社會話題的,佔1/3。
假如從進入金話筒提名獎以上的5個節目看:
遼寧 沈 霞 婚姻家庭
陜西 衛 東 情感危機
黑龍江 李 洋 網戀
廈門 胡 淩 兩岸婚姻
國際臺 林少文 紀念抗美援朝50週年
人生話題佔了80%。實踐説明,人生話題更為談話節目所關注,確也更能發揮談話的特長。這裡的人生話題,不是泛論人生,不是論述他人的人生經驗(比如牛頓、愛迪生怎樣勤奮執著終於有成),那是社教節目的事;談話節目中的人生話題,更多的是個體性關注,以談當事人自己的人生遭遇和體驗為主,而不是以談公共問題、談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為主。這樣是否讓談話節目太受局限了?政治社會類大話題難道是次要的?不,這裡講的是經過細分了的談話類,至於廣義的談話節目,包括新聞、社教等在內,政治、經濟、社會大話題是很多的。
形式與內容相表裏,這樣的談話內容必然選擇它特定的表達方式:傾訴。所謂傾訴,也是內容與形式的綜合體。從節目中看:
內容上,是深藏心底不輕易示人的情感、情緒、苦衷、焦慮、願望和呼聲…………
形態上,既然是鬱結已久的情感情緒,經過內心鬥爭,決定向主持人和聽友講出來,求得溝通、理解和幫助,往往一瀉而出,也十分動情。
如果把談話節目同其他幾類放在一起,我們還可以從另一種比較中看出這個特點:
新聞、體育類 大體是説事
社教類 大體是談理
服務類 大體是講知
娛樂類 大體是逗樂
談話類 大體是訴情
這當然講的是彼此相異之處,它們間還有交叉重疊的地方。
所以經過觀察之後,得出的結果是這樣:談話類主持人節目的主要特徵,是聽眾個體關於情感與人生的感動、感嘆與焦慮的訴説。在這裡出現的往往是日常交往中難以聽到的心底的聲音、一種深刻的感情、一種由衷的訴求、一種急切的期待,以及由此引起的相互間誠摯的關切,所以可稱是心靈的相會。作為談話節目之主體的夜話節目之所以擁有廣大聽眾,就因為夜闌人靜時分,人們暫時走出塵世的喧囂,在一種孤獨的環境裏,容易暢開心扉,説出心底的秘密、深藏的話語以至難言之隱,從而引起心靈的共振。1996年在烏魯木齊會議上,我曾把談話節目稱為談心節目。標出一個“心”字,就意味著不是一般的談話,它是心聲對心聲的傾吐。其實許多談話節目主持人在這一點上早就是心心相印的。《夜半心聲》、《星星知我心》、《午夜心橋》……正是從這個“心”字上確定立足點的。
知道了所做節目的這種特徵,就更容易把握它,去發揮它的長處。在處理即使與其他節目相似的題材時也會做得不一樣。比如人物訪談,談話類和新聞類節目中都有,新聞節目著重介紹的是他的事跡──經歷、成果、影響、貢獻,效果是讓人仰慕學習;談話節目著重展示的則是他的心跡──心路歷程、人生體驗,效果是讓人受到觸動感染。比如北京臺萱北對五福樓茶館董事長段雲松的訪談,在越談越深之後,段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心底的許多感慨:“人都有七老八十的那一天……當他躺在陽臺的躺椅上看夕陽西下時,如果一點點都沒有讓他值得回憶的東西,就太可憐了。所以我現在所做的,就是多積攢些回憶資料。”多麼珍視生命,多麼富於詩意,這樣的人怎能不成功呢?曾有一度,他在王府飯店當行李員,白天在自營的燒烤店當經理,與一些外賓日夜相遇,就見到了兩付面孔。在行李員的他面前,那外賓是冷漠的使喚;在當經理的他面前,那外賓則趨前握手。他深感需要別人尊重,發誓説:“總有一天,我也要作為貴賓到王府飯店來住。”現在可以來住了,他卻淡然一笑,“沒有這個必要了,那只是爭強好勝,當時太年輕了嘛!”讓我們聽了會不覺地點頭,看到一個人成熟了──這些平時是不會講起的,只是主持人引得他敞開心扉之後,才會感慨萬端地説出來。它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中一些深藏的細微的東西,而境界高的人,他的念頭又是怎樣地超越了一般俗念。這都表現了節目的深度。
優秀的談話(談心)節目往往是著意于往深處做的。這裡插敘一下:有一種談話節目是往廣處做的。比如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其宗旨是“不求高度,只求廣度;不求深度,只求溫度;不求結論,只求趣味”。他説:“趣味才重要,讓人類發笑,讓上帝去思考吧。”竇文濤先生把趣味同思考割裂、甚至對立起來是欠妥的。思考的過程就充滿了樂趣。不過《鏘鏘三人行》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節目,該怎麼理解呢?還是要回到節目的分類上去。它不同於我們所講的談話類節目,在吉妮?斯克特那裏,它屬於廣義談話節目中的娛樂類,而我們這裡經過細分之後的談話,在吉妮那裏屬於嚴肅談話類節目。因而《鏘鏘三人行》往廣義做,“跑題跑不停”(東拉西扯)是無妨的,而我們的談話節目往深處做,引動心底的波瀾是可取的。
●閒聊主持人●
後生可畏,後生可喜——《電視節目主持藝術》代序
白謙誠
前幾天,接到本書作者邵波的電話,説他寫了一本書,名為《電視節目主持藝術》,囑我為之作序。接著,就給我寄來厚厚的一摞書稿,還有一封情詞懇切的信。
邵波是山東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兼製片人,幾年前曾見過一兩次面,印象裏是個機敏好學、充滿朝氣的小夥子。
翻閱這部20多萬字的書稿,我的第一感覺是後生可畏。我一向對學術專著懷有一種敬畏的心理。本人專職從事廣播電視研究工作近20年了,關注主持人的理論研究也有10多年了,但至今未寫過一部專著。想不到,邵波這個毛頭小夥子幾年不見,居然鼓搗出一部專著來。這真應了那句老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我的第二感覺則是後生可喜。我自己雖然未能寫出什麼驚世之作,但我一向鼓勵主持人舞文弄墨、著書立説。我認為,作為主持人,一要有口才,二要有文才。二者兼備,才是全才;二者缺一,則是偏才。沒有口才,當然幹不了主持人;而文才則是口才的後盾和支撐。如果沒有文才的支撐,口才就變成了“耍嘴皮子”,主持人就會失之淺薄。因此,主持人既要練嘴,也要練筆。練筆的方式很多,可以像趙忠祥、倪萍那樣寫散文、隨筆、回憶錄,彙編成冊,暢銷全國;也可以寫論文,評節目,著書立説,成一家之言。邵波走的正是後一條路子。
節目主持人從事本專業的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具有先天的優勢。因為他們有親身的實踐經驗,嘗過梨子的滋味,所以他們的理論成果容易貼近實際,切中要害,令同行們讀來更親切,也更實用。近年來,主持人隊伍中研究業務、探討理論的空氣愈來愈濃厚了。這是個十分可喜的現象。
翻閱這部書稿,我覺得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各章節的闡述偏重理性的思考和實踐的結合,列舉了國際、國內諸多電視傳媒著名節目主持人的成功範例和多種主持風格、主持特色。二是注重了例證的時效性。例如剛剛發生的央視主持人對伊拉克戰爭的現場採訪和專家現場評述,以及在國內防“非典”戰役中,電視節目主持人對政府要人及社會各界人士的精彩訪談等。三是在相關章節中,作者還援引了自己歷年來在採訪、主持實踐中社會反響較好的成功實例。這樣,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真正落到了實處,使這些與電視節目主持藝術相關的諸多問題,得到了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回答。
當然,任何著作,只有讀者才是最終的裁判員。我希望本書的讀者不吝賜教,以幫助作者日益走向成熟;我更期盼著有更多的主持人,像邵波這樣拿起筆來,寫出自己的文論。
借邵波出書之機,説上述一番話,表達自己羨慕和喜悅的心情,代為序。
2003年7月4日于北京椿樹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