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博客 論壇 播客 社區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手機MP4
主持人頻道首頁
楊銳首頁
個人簡歷
相關文章
  發乎情止乎禮儀——訪中央電視臺《今日話題》主持人楊銳
  我是誰? WHO AM I?
  謙虛VS狂傲——楊銳印象漫談
  中國需要更強大的聲音
  楊銳隨筆(一)為了快樂和失去的……
  楊銳隨筆(二)王朔先生
  綠色語言與文明
  我的博客
照片集
互動區
主持欄目
  對話
網友評論

相關文章

楊銳隨筆(五)靈魂的背影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使我想起中國三位偉人:孫中山,魯迅和鄧小平。他們三人的共同外貌是身材矮小,但共有的境界卻如五嶽之最:攬眾山而小天下。孫先生結束了封建體制,魯迅揭穿了封建禮教,鄧小平終止了封建遺産中物質和精神雙貧困。他們是華夏靈魂的三個代表。逝者如斯,卻留下回味無盡的背影。

  回味最多的還應該是境界。

  中山先生是政治家和革命者。春秋代序,戰國和縱,秦時明月,漢家陵闕。雖有鄭和西下超越中央王國的嘗試,卻怎奈《萬曆十五年》家道中落時的海禁。夕陽殘照之時都翻成紅樓一夢。惟有先生以共和的永恒取代了改朝換代的霸業之爭。然而,當五星紅旗迎著曉風殘月冉冉升起,菊香書屋裏進京趕考的老人卻在《容齋隨筆》的字裏行間禦批著“十大關係”。歷史已經無情地審閱了這份令人浩嘆的卷宗。先生若泉下有知,持禮帽與文明棍的雙手一定會微微顫抖,仰視紫禁墻上如血的朱紅不知是帝國落日的余輝,還是一切權力歸農會的赤色宣言。王朝早已埋葬,北閥再也師出無名,口將開而囁嚅,只留下仙逝後一個沉重的背影:敢問路在何方?

  “路在腳下”,從江西回到北京的另一位老人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毋庸置疑地回答。“實事求是嘛,只要三個有利於,這一隻貓我們收養了。”老人的實在使人想起孔聖人的對華夏先民人格的總結:“詩三百篇,思無邪。”血雨腥風的內耗終於讓理想破滅的一代人認清反右但更要防左的硬道理。馬列經典無法解釋中國的事情。然而,小平聰明地用排除法回答了關於什麼不是社會主義。他説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明乎此理,安徽幾個農民以聯産承包再次以燎原之勢包圍了城市。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由此開始。古老的中國從革命到建設總是農民領一代風騷:陳勝吳廣,秋收暴動,三年內戰的小車支前,十年內亂的上山下鄉。城市處處受制, 同時中國的問題是成也農民敗也農民。直到鄧小平鄭重提出“科學是第一生産力”,埋頭國故,述而不作的中國知識分子才挺直了腰,都市化才向現代化縱深發展,風花雪夜之筆才指向一個民族內心滴血的傷痕。小平也懂得無農不立的國情,但他超越了小農意識,重振了大國的尊嚴。修齊治平, 西學東漸的實用理性才再次受到靈魂的拷問。經歷了文革時鋪天蓋地的大鳴大放的混亂與沉重,這位老人選擇在沉默中策杖遠行了。他的背影與其沉默一樣豐富而厚重。他永遠告別了風雲際會的天安門廣場,以及坐落在那裏的漢白玉靈堂,因為他深知那裏盛殮的只是一代人失落的信仰。他海逝于水天一色的東方,留在身後的並非完全是令舉世矚目的一個崛起的大國,而是他未及思索的一個深層問題:是什麼束縛了中國人的精神?這個民族的基因存在哪些導致畸形的因素?

  魯迅對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民族作了迄今為止最為權威的診斷。他徹底否定了仁義理智信的虛偽,熱情禮讚了人的尊嚴,無情剖析了欺人和自欺其人的民族傳統。他對假洋鬼子的痛恨,對阿Q和孔乙幾的嘲諷,以及對祥林嫂的同情與哀嘆,對暴政的蔑視,還有其怒向刀叢的雜文,將一個個病人推入自己的精神診所,將無視人性的儈子手推到歷史的絞刑架下。他超越黨派,體制和時空,否定了該否定的和不該否定但又必須否定的對這個民族及國民的形象及其內涵的最高貴的詮釋。儘管罵聲四起,先生的否定建立起了民族的脊梁,再造了民族的靈魂。對和魂頂禮膜拜的日本人凱旋甲午,鐵甲席捲中原八年之久,但對執筆如刀的先生卻禮讚再四,視為中華之魂。然而先生卻破帽遮顏踽踽遠去,其背影投下的荒涼,讓所有智者皆默禱那靈魂深處的傷逝。

  病尤在,身先死。 毛主席在1937年就曾説過,魯迅是中國的第一聖人。但是文明,進步法制的中國再也承擔不起對一個人的依賴。開放而成熟的社會不再相信聖人的存在。只有走出聖人的背影才能超越凡人的視野,超越民族的局限,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自身的靈魂。 可悲的是尚無一人能夠企及五四時期的一位作家的高度。這是一個呼喚巨人而沒有巨人的時代。可喜的是在個性得到空前張揚的今天,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某一領域的泰斗。但尋覓精神上的巨人卻成為一個時代的課題。悲劇的根源是,這個民族沒了靈魂。因為它懼怕思想。這是一位年輕的美國人與我共進晚餐時下的診斷。瞧,美國人都達到了這樣的高度,雖然偏激,但不無道理。也不奇怪,不然洋人也不會憑船堅利炮驅散了王朝的背影。破碎了,但沒有彎曲,國人如是説。給了這個民族以脊梁的魯迅肯定不會跟著應和,因為那是自欺欺人嘛。城下之盟到庚子賠款,鄭和的後代再度揚帆遠行,吾國吾民在國學之外看到了另外一片天空。逝去的是王者的背影與霸業,留下的應是凝聚強國的新的共和之魂,它應當是一個民族追求的境界。這才應該是我們今天紀念先生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