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VS狂傲——楊銳印象漫談
印象中的楊銳正襟危坐,冷峻尖銳,支持《對話》這樣有深刻內涵的訪談節目確實需要這樣的氣度,然而熒幕上展現的形象只是一個平面,觀眾的感受總有偏差,不是近乎膜拜的欣賞,便是不遺餘力的批判。感謝“新聞周”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讓我們可以近距離地與楊銳交流新聞理念與人生經驗,親身感受其言談舉止中所展現的獨特的人格魅力。
楊銳是謙虛的。無論是在自我介紹還是在問答環節中,楊銳都有意無意地避免主持人這個稱謂,他反復強調自己僅是一個記者,在與全球無數智慧的頭腦交鋒後還能有這樣的謙虛著實耐人尋味。事實上,楊銳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職業水準的新聞訪談節目支持人。這就要求既有思想的交鋒,又有風趣的調侃,而更為重要的前提是,你是否是一個合格的新聞人。楊銳的謙虛實則顯示出他作為一個新聞人的自信。事實也確然如此,《對話》本身的新聞性和深度固然毋庸置疑,早在加入央視之前,楊銳便顯示出良好的新聞素養和敏銳的新聞意識。在新聞發佈會現場打電話,他一字一句將美國外交官的重要講話傳回臺裏;隻身報道惡性事件的現場,他仔細核實傷亡人數與事故原因。然而在當時中國整體落後的新聞環境下,對新聞真實性的執著追求只會招來不解和嗤笑。楊銳辛苦發回的採訪稿卻不能編發,這多少,使他有些困惑,他選擇了離開去異鄉求學,然而卻沒有放棄自己的新聞理念。多年後楊銳把這種執著帶入了自己的訪談節目中,使《對話》有了嶄新的新聞視角和力度。另一方面,楊銳身上又有著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狂傲。他強調自己是中國媒體的一面旗幟,他的言談舉止代表著中國的形象,他的節目試圖進行的是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溝通。敢於誇下這樣的海口,正是楊銳性格中的鮮明之處。你可以不贊同,卻不得不佩服他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在問答環節中,楊銳反復闡述了他對新聞自由和新聞公正的理解,從他的深入思考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對東強西弱的國際傳媒現實的憂慮。楊銳對於自己的狂傲是這樣理解的,“我信奉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把目標定得高些才可能做得更好些。”誠然,在各種壓力的羈絆下,在現實環境的制肘下,這樣的“狂傲”已是極為難能可貴的了。
楊銳究竟是謙虛的還是狂傲的,恐怕誰也説不清。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媒體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了個性化的時代,一個新聞訪談節目的主持人必須擁有必備的知識結構和鮮明的個性。楊銳無疑是個性的,他那謙虛與狂傲的矛盾的綜合實則體現了他那一代新聞人的掙扎與困惑。而這,正是一檔新聞訪談節目的生命力所在。
余冬雯
(選自:《北外風》2004年12月19日 第9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