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詩外
—論生活服務類主持人的“親和力”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好惡産生於見面的前三秒。在觀眾手持遙控器決定主持人去留命運的今天,我常常在思考,觀眾們喜歡的主持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廣院的胡智鋒教授對“主持人”有一個全新的定義,很有意思:主持人應該是一個好人、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有親和力、有人緣的人、一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人、一個有控制力的人。
上大學的時候胡教授沒給我們説過這個,估計是怕年少的我們聽不懂。確實,工作幾年再讀來,才有一番頓悟。“功夫在詩外”,此話又一次被印證。標準的語言,端莊的形象,正確的表達,學校裏學的東西實在是對一個主持人最基本的素質要求。真正的差距在哪?在此之外!
在上面所説的諸多主持人素質中,作為一個生活服務類節目主持人,我一直想對“親和力”這個詞有更深的領悟。親和,就是親近、隨和,與受眾儘量保持零距離。現在這個傳播時代,已經不由我們選擇用什麼方式去教育觀眾,而是由觀眾手拿遙控器選擇我們該以什麼形態存在。大眾傳播説服理論的學者霍夫蘭用他的傳播實驗證明:“假如傳播對象喜歡傳播者,就可能被説服。如果接受者認為信息的來源是來自一個與他自己相似的人,就更是如此。”不可否認,主持人能否被大家接受認可,“親和力”已經越來越成為必不可少的前提,這也是生活服務類節目主持人必備的先天特徵之一。
親和是一種氣質,是本色的自然流露,是無需包裝設計的,更不能模倣照搬。這種氣質從何得來呢?我想,正如胡教授所言,主持人要擁有親和的氣質,就必須先學會做人,做一個好人。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應該淡化甚至忘記自己的職業角色,腳踏實地地做一個有思想有價值的好人,想觀眾腦子裏所想的東西,説老百姓的心裏話。這樣,才可能得到認同。當然,這要有深厚的積累,只有做到言之有物,才能達到言出於心。有人這麼説過我們主持人,看似略帶尖刻,我卻覺得很有道理:“當一個主持人能説自己的話時,溝通才真正開始”。
“説自己的話”,看似簡單,卻實在是一個複雜的要求。我是這樣理解的,這個“話”,首先不能亂説,一字一句都要符合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看似老套,卻是一個主持人必備的基本政治素養。其次,要體現欄目風格,這是主持人存在的基礎。我們主持人只是傳媒的終端而已,節目是許許多多同事辛勤勞動的結晶。作為欄目形象的代言,主持人要使自己和欄目的風格盡可能地統一,這樣才能和欄目相得益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否則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再有,就是我們主持人個性的宣揚了。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可以説,沒有個性的主持人是不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是一個成功的主持人。人們喜歡主持人的個性表達,會因幽默而記住崔永元,因親切而記住王小丫,因痛快而記住元元。個性是主持人的一種品質,是內在修養的外在表徵,是思維與智慧的外化和延伸,是思想的包裝方式。
“親和”的另一層涵義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對於觀眾而言,他們是在需要休閒放鬆的時候才會打開電視機,他們需要一個有個性魅力的人、言之有物的人,更需要一個朋友與他們共享生活的樂趣,探討生活的真諦,於是他們不需要主持人對自己傳經授道,指指點點。就是説,要永遠用平視的眼光去看待你的受眾,作他的朋友。不要因為一點點知識積累或者是話筒的權力就對觀眾宣講什麼。我所欣賞和努力的傳播方式是,用最真誠的語言,選擇一個極小的角度切入,層層剝開,滿足觀眾的求知需要。將自己真正融于節目中,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求知,這樣才能被觀眾所接受。
有人説,主持人的優秀與否不在於能開墾出多大面積的土地,而在於一定範圍內打出怎樣的一口井,而且要打出水來。在我們農業節目廣袤的土地上,我願意做一個打井人,希望能為我們的觀眾帶來沁人心脾的甘露。(
《生活567》 杜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