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博客
論壇
播客
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主持人頻道首頁
敬一丹首頁
個人簡歷
相關文章
照片集
互動區
主持欄目
焦點訪談
感動中國
網友評論
相關文章
環保使者敬一丹
一個東北林區走出的知青,卻成了為環境説話的使者,她説:“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最應該做,並且能夠做的,就是為環境説話。”她就是環保使者敬一丹。
“自然之友”的一員
隨著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的進程,地球資源正在被人們無限開採,環境污染、能源衰竭,日漸成為人們不可忽視的問題。1994年,中國第一個在國家民政部註冊成立的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成立。“自然之友”倡導綠色文明,傳播綠色文化,吸引了許多熱愛自然、想要保護環境的人加入,敬一丹便是其中之一。
在主持《東方時空》的時候,有幾個日子一直讓敬一丹記憶猶新,地球日、世界環境日,還有水日、植樹節、防治荒漠化日等等,每到這樣的日子,敬一丹的心裏都會升騰起強烈的願望:要為環境説話,為自然説話!其實她自己也知道,這幾句話能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如果不説的話,又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她想,哪怕有一個人聽到了,哪怕有一點點影響,我也不枉在媒體工作一回啊。
就在北京沙塵暴最厲害的時候,敬一丹對環境的悲觀情緒陷入了最低谷,一到漫天沙塵的時候,她就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於是,就在那一年的地球日,敬一丹寫了一份申請書給“自然之友”,她説,我一定要和有環保意識、有環保傾向的人在一起,這樣才能減輕我面對沙塵暴的那種悲觀、那種無望:這樣我才能有一種力量。
就這樣,敬一丹成了“自然之友”的一員,這群人的行為讓她心生敬意。“自然之友”常常義務召集大家看環保主題的影片,而當敬一丹看完電影被深深感動的時候,卻發現組織者一直在為大家忙碌,根本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看電影。就是這個小小的細節,讓敬一丹更加感慨,她説,我有的時候就想,他們是為了什麼呢?不是為了眼前,也不是為了自己,可能是為了特遙遠的事情,可能是為了山林裏的滇金絲猴,可能是為了一片連自己都看不見的樹林、江河,這些人身上有一種特純凈的東西。慢慢地,我對有環保傾向的人有了這樣一種印象:特別環保的人肯定是一個好人,就算是有一些毛病,也壞不到哪去。這樣説好像挺孩子氣的,可是敬一丹確實是把一個人是否環保,看成評價別人的一種標準。
一個信封反復用
作為主持人,敬一丹常常會收到許多觀眾來信,這些信看完了信封沒有用了,敬一丹卻不會扔掉,她會把這些信封拆開,再翻過面來,折上粘好,變成一個新的信封,下次再給觀眾回信用。其中的原因倒不是電視臺領不到信封,而是因為這樣可以省紙。省紙就是省木材,就是保護樹林,這麼做也不是為了給誰看,而是敬一丹真實的生活習慣。就像她在生活中,很習慣於把丈夫和孩子吃剩的菜吃掉一樣,這些習慣都跟她當年知青的經歷有關。
1972年至1976年,敬一丹在黑龍江省小興安嶺清河林區當知青,那時她是生産隊裏的廣播員。為了號召全林區的人燒樹枝,知青們做了一個宣傳車,敬一丹就站在車上沿著林區走,高喊著大家不要燒成材的樹,要燒樹枝。就為了轉變人們燒木材這個習慣,敬一丹花了很長時間。在她的記憶中,廣播時最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青山常在,永續利用。清河林區那段經歷,對敬一丹的影響很大。
在那裏,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是沒進過林子的人很難體會的。春天栽樹的時候,一走進林子,就能聞到那種特殊的味道——樹的味道、草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有點兒讓人眩暈,用現在的詞説,可能就叫“沉醉”。
新聞工作者的執著
5年的林區生活後,敬一丹考入了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後她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1988年敬一丹調入中央電視臺任記者、節目主持人。在她的節目中,也經常能看到一些環保話題的內容。在《焦點訪談》時,敬一丹曾經做過一個節目,叫《在沙漠邊緣》,攝製組真的是一步一步走進沙漠邊緣的。直到現在,敬一丹還記得那個過程,她能感覺到空氣越來越乾燥,她看到沙子一點兒一點兒地吹進了老百姓家的窗子,堆上了老百姓家的後墻。老百姓沒辦法,只能搬家,搬離這個村子。
越往沙漠深處走,敬一丹就越能看見很多曾經住過人,又被人放棄了的房子。人在一步一步地往後退,沙子在一步一步地往前逼,眼前殘酷的畫面讓她感覺到,什麼叫“沙進人退”。回到北京做後期編輯的時候,最初敬一丹也沒有想好應該叫一個什麼題目,後來同事們在一起議論的時候,覺得還是叫《在沙漠邊緣》最貼切。此後敬一丹經常會想起那個村子:10年以後如果再去的話,它還是在邊緣嗎?也可能村民們又搬家了,也許那裏已經變成了沙漠深處。
面對這麼多的環境問題,敬一丹説,自己所能做的事特別有限,自己沒有能力去山上栽很多樹,也沒有可能到一個城市收集廢電池,更沒有能力去阻止那些掌握權力的人在一個破壞環境的項目上蓋章。那麼自己能做什麼呢?有時候敬一丹也這樣問自己。
思考之後,她給出了答案:我覺得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最應該做,並且能夠做的,就是為環境説話。其實很多從事媒體工作的女性,都在為環境問題而奔走,好像女性天生就跟環保離得近。這大概是因為女人在這個世界上,是負責繁殖生命的,所以呢,自然的生命、動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環境的生命,就跟女人的心更貼近。敬一丹説,環保可能是有一些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傾向,也很難説是哪件事、哪個人觸動了她,可能只是從小養成的一種行為、一種習慣,長大後成為內心的一種傾向。説到底,環保是人生活在世界上的一種態度,我們經常把“友好”用在人和人的關繫上,現在我們終於把“友好”這個詞用在人和環境的關繫上。只不過需要有一些人很持久地、多少年如一日地為環境説話。最後她説:我就很想當這樣一個很有耐力的、這種聲音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