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博客 論壇 播客 社區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手機MP4
主持人頻道首頁
王志首頁
個人簡歷
相關文章
  《面對面》:沈冰採訪王志
  王志在線(一)
照片集
互動區
主持欄目
  面對面
網友評論

相關文章

王志:激情2003  

  有人説,2003年是王志的“豐收年”,1月11日《面對面》亮相新聞頻道,4月份“非典”時期的“非常報道”使得王志在一夜之間人氣急升;隨後央視召開“王志作品研討會”;在前不久的第六屆全國廣播電視“金話筒獎”的頒獎典禮上又看到他的身影,這又給了我們一個採訪王志的理由。領略過節目中王志環環相扣針針見血的質疑本領,想到要與王志面對面,心裏未免有些緊張。

  “非常時期”的“非常主持”

  2003年4月19日,在SARS流言四起的時候,《面對面》採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這位國內權威流行病學者用他的知識給全國觀眾吃了一顆定心丸。隨著其後鐘南山、護士日記、王岐山等幾期內容的播出,《面對面》和王志犀利的主持風格,也成為那個“非常時期”觀眾心目中的“非常欄目”和“非常主持”。

  “非典”已經過去,很多東西已經被漸漸淡忘,但許多感動卻留下來。和護士長張積慧“面對面”的時候,王志不止一次對著鏡頭抹眼淚,這讓很多熟悉他的朋友包括觀眾吃驚不小。當時經過反復討論,編導們才保留了這些鏡頭:王志不是靠眼淚來説服觀眾而是出於真誠。“在我的採訪對象中,張積慧是最普通的,也是最讓我感動的。”王志如是説:“我知道一個職業的記者應該理性,而且眼淚也不能代替真正的採訪。我無法拒絕這個護士長帶給我的感動。她跟大家一樣是個很普通的人,她跟我們一樣對SARS也害怕。但是我覺得她不普通的地方在於她超越了這種害怕,所以我覺得她同樣偉大。當聽到她面對生死説出的是‘寬容’時,我忍不住淚如雨下。採訪結束,腳下白花花一片面巾紙,我説‘張積慧,看來珠江要漲水了’。張積慧當時沒明白,她説,什麼王老師,現在不是汛期。”節目播出當晚,張積慧給王志發來短信:“王老師,珠江水真的漲了。”她們自己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眾。

  從廣州回來,新聞評論部領導要王志他們休息幾天,他卻説:“如果再有這樣的題目還要讓我們去,不要把所有的人都捲進來,要是果真是有什麼事,我們還有後備隊呢。就像醫生説的,現在是上戰場,一批倒下來一批頂上去。”

  尖銳並不意昧著刻薄

  王志擁有一張貌似溫和的臉,還有一個可愛的酒窩作掩護,但實際上王志卻是靠他“刁鑽”的質疑態度出的名。王志在憨厚的外表下掩蓋的是尖銳,他自己很喜歡尖銳一些,因為尖銳的下面並不意味著刻薄,背後還是一種尊敬,王志説:“有人曾經問我,你不怕採訪對象不高興嗎?我説我怕觀眾不高興。”

  對於自己的質疑風格,王志説:“質疑實際上是給對方提供了一個平臺,用平等的心態,用一種方法去剌激對方,有意製造一點衝突,跟對方擰著來。要有採訪者的意識,要有心理活動,尤其是採訪正面人物,更要有衝突感才有意思。質疑是談話類節目能達到的終

  極目標,我有我的底線,就是你別生氣走了。”王志的武器是他尖銳而真誠的提問。王志的提問拆開來看,都是再簡單平常不過的問題,但是放到採訪現場的特殊環境,與採訪對象的反應結合在一起,就變得極具穿透力。此時提問被融化在無形的技巧之中。

  “我就想知道為什麼”

  “我就想知道為什麼”——這是王志面對每一個採訪者的態度。如果説欄目的成熟以主持人的成熟為標誌,那麼觀眾在期待《面對面》的同時,也期待著王志質疑風格的閃光。聽到表揚的王志總願意露出憨厚的微笑:“我愛思考,愛問為什麼,我不是那種特有本事或是特別有野心的人,但卻是一個做事特別認真的人。對於機遇這種説法我不排斥,我的機遇不好也不壞,在電視臺幹了10年,到今天氣只能説不好也不壞。”

  王志並不推崇自己的質疑,“其實我們記者每個人都在質疑,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沒有要問的問題,我們電視還幹什麼?大家可能覺得王志沒什麼優點,所以表揚我的質疑。其實記者的問題是一樣的,我長得憨厚,所以別人以為我很犀利。”質疑只是一種方式,採訪的目的是還原事實的真相,給採訪對象一個説真話的機會。劉殊威是在得到不播出的承諾才接受王志的採訪,然而經過與主志面對面的交流後,劉殊威開始尋求這次採訪播出的可能性……“

  “託大家福,沾‘非典’的光”

  許多人戲稱,王志讓他們相信主持人的自信與成功可以不依靠長相。一位網友説,“我覺得他的眼睛特‘賊’,好像一肚子主意正在盤算。還有酒窩,讓人覺得特別迷人。”長相上不贏人的王志在28歲以前,沒想過自己會到中央電視臺,儘管央視有一些他的哥們兒”可以幫忙推薦。“如果讓我做新聞,我就不來了,因為我在湖南臺也做新聞,工作是一樣的。得知自己要做主持人,我問了一句,你們沒有搞錯吧,我從來都沒有主持過。他們説,我們對主持人的要求不一樣了,我説那就試試吧。”沒想到1996年3月,就在王志剛剛接觸一年多主持人行當的時候,便在“金士明杯”主持人大賽上,拿了個新聞類金獎。今年的“金話筒”,王志又趁機“火”了一把。説起得獎,他倒是很平靜:“全國有才華的主持人很多,我並不一定是最優秀的。對於這個獎我只説了一句話,託大家的福,我是沾‘非典’的光。得獎只是代表過去,反而有時觀眾的評價會讓我怦然心動。記得在‘非典’期E間,我在機場填健康表,有位工作人員説:‘你再填一張,這一張我們留下來做紀念。我特喜歡《面對面》,因為我覺得你這個人良心好。’這是我聽過的最中聽的評價,而‘金話筒’則是一種更高形式的獎賞,是專家給的。”

  幾年過去了,回過頭看自己走過的路,王志頗有感觸:“我覺得做新聞最大的幸福就是每一年你都可以站在新聞的前沿,我現在越來越願意幹這行。過去有句話‘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十幾年的經歷,説明行沒有入錯,我還保持著旺盛的工作熱情。”

  與王志聊天,沒有看他的節目過癮。儘管王志在記者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素質上表現得非常充分,但他也很倔,不輕易與別人分享他的故事,無論怎麼“逼問”,他都以憨厚的笑容、可愛的酒窩來搪塞。(中國電視報實習記者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