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文章
|
真聽真看真感受 陳志峰相伴夕陽紅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每當這首熟悉的旋律在千家萬戶響起的時候,便是陳志峰最幸福的時刻。陳志峰46歲,正當壯年,跟“老”一點兒邊都沾不上,但他的事業、生活尤其為人的風格卻因老人而到達大海般的境界。他是中央電視臺惟一一檔老年節目《夕陽紅》的主持人,他的過去、現在甚至將來,都將因為老人生活的精彩而精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93年,中央電視臺創辦《夕陽紅》欄目,陳志峰便是欄目主持人之一。10年過去了,“陳志峰”成了全國老年朋友熟知和備感親切的名字。他在節目中對嘉賓和觀眾的發自內心的尊重,使他主持的週末版《相約夕陽紅》成了老年人的知心朋友,收視率不斷上升,在央視社教類欄目中名列前茅。
談起和老年人的緣分,陳志峰説到了自己的家事:他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還有一弟一妹,他們兄妹幾個自小就受到尊敬長輩的家庭教育。陳志峰説小時候家裏日子拮據,全家勤儉度日,媽媽總是把好饃讓著爸爸和孩子們吃;有時好饃太少,她就教育孩子們,把這些好饃留給在外辛苦了一天的爸爸吃,你們享福的日子還在後頭,老人享福的日子總是過一天少一天。幼小的陳志峰把媽媽的話記在了心裏。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每逢幼兒園做了肉菜,他都捨不得吃,用分給自己的瘦肉換回更多的肥肉,裝在圍兜的小口袋裏,拿回家給媽媽吃。兄妹幾人長大以後很孝敬父母:作為老大,陳志峰更是發自肺腑地孝敬老人。幾年前,他出資為父母裝修了房子,讓老人的晚年有一個舒適美觀的家庭環境。
推己及人,陳志峰説:“我們由自己的父母想到其他老年人,他們都辛辛苦苦了一輩子,如今又上了年紀,有諸多不便和難處,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愛護。”
老年人腿腳不靈便,陳志峰開車遇到有老年人走在前面時,從來不按喇叭催促,他只是放慢車速,徐徐地跟在老人後面。一次,他在樓道中遇到一位鄰居老太太要去買饅頭,此時外面正飄著雪,他怕老人因路滑摔倒,於是讓老人回家去,自己去幫她買饅頭。
“我現在的工作也促使我更多地自覺地去關注老年人:來到《夕陽紅》之後,我越來越多地觀察老年人的言行,琢磨他們的心理,對他們比過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不知不覺中和他們的感情加深了。”
節目的影響潛移默化,老年節目的特殊對象性陶冶了他的性情,雖説天性中有平淡與超脫的因子,但長時間與老年人打交道,練就了他的真誠、寧靜、如潺潺流水般的心態,懂得尊重老年人,體恤他們不一般的心境。他説,因為代溝的存在,做老年節目,最基本的素質是真誠與理解。而代溝在他這裡並不構成溝通障礙,正因為有代溝,才更需要理解,正因為有代溝,社會才能進步。關鍵是在你的內心如何看待老年人,將心比心,如果你老了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會怎樣孝順自己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會懂得怎樣對待別人的父母。
陳志峰説:“每個老年人差不多都是為人父為人母者,我們幫助老人也就是幫助了別人的父母。如果大家都能這樣想這樣做,老年人無論到哪就都會得到尊敬和照顧了。”
“真聽、真看、真感受”
屏幕上的陳志峰溫文爾雅,著裝隨意而又不失沉穩,一派謙謙君子的風度。如果您留意聽他講話,可以聽出略帶評書的味道,抑揚頓挫,擲地有聲。其實,從1978年到1994年,陳志峰一直在北京市曲藝團當評書演員,還演過影視劇,他的老師就是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
談到這段經歷,陳志峰認為對自己今天的工作幫助很大。陳志峰説,演員與主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即興發揮,演員的經歷可以教會主持人許多即興的東西,這對於主持人需要隨時隨地即興發揮確實帶來了很大的好處。
“此外,當過演員、演過電影、電視劇的經歷對我的形體也很有幫助,它使我在主持節目時能很好地把握和使用自己的形體語言。現在的問題是,因為沒有學過表演,我們有很多主持人在鏡頭前連路都不會走,甚至手也不知道往哪兒擱。”
“但主持人所謂的表演與演員的表演又不完全一樣,如果説主持人有時真的是在表演的話,那麼這種表演其實也是以觀眾的可接受性和真實性為前提的。主持人應該非常強調在主持節目時保持‘真’本色。
“真聽、真看、真感受。用表演學理論大師斯坦尼斯拉伕斯基的話説就是體驗,要用心去體驗。我自己主持節目的訣竅就是一定要真誠、真實。要真實地去聽,要有非常真實的感情。”由此看來,且不説那些確實需要主持人表演的節目,如綜藝、少兒類節目,即使就一般意義上的主持人而言,主持人主持節目時的適當表演,或者説主持人的真心表演與主持人的工作性質其實並不矛盾。
儘管陳志峰的這種看法可能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但陳志峰這些年的確是這樣走下來的。細數過去,陳志峰當主持人的時間已近10個年頭,在這些年的主持生涯裏,陳志峰不僅主持過各種類型的節目,而且也不止一次地因出色地完成任務而得到許多獎項。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主持風格贏得了許許多多觀眾,特別是老年觀眾的喜愛和認可,一些觀眾甚至在每個星期六的早晨都要準時坐在電視機前與他“相約夕陽紅”。
現在有很多主持人往往認為主持人就是一個欄目的主宰,是一個欄目的核心,因此一到節目中總是非常努力地去表現他們自己,而陳志峰自己卻不這麼看。
“我認為主持人應該不是這樣。主持人的角色其實更像是一個橋梁,是連接電視臺與現場觀眾的橋梁。主持人所做的應該是一種穿針引線的工作,應該積極溝通嘉賓與電視觀眾,使觀眾與之産生共鳴,而不是矯揉造作地表現自己,真正好的主持人應該能靜下心來傾聽別人的話,應該尊重嘉賓,積極引導你的被採訪對象。現在有些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對採訪對象咄咄逼人,這樣其實是對嘉賓的極不尊重。”
陳志峰一直覺得,因為主持人職業本身的特殊性,主持人也和演員一樣都有個公眾形象的問題,二者之間所不同的是,演員的公眾形象與其在屏幕上塑造的形象可以存在反差,如演員在屏幕上塑造的角色非常卑下,而演員本身卻非常高尚,但主持人卻不一樣,主持人的公眾形象必須要和他在生活中的形象完全保持一致,即使在個人日常生活中也不例外。
關心老年人生活,關注老年問題
做老年節目,培養出陳志峰極重的社會責任感,尤其對老年問題,他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在他看來,銀色浪潮襲來,社會老齡化速度加快,養老、安老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當前社會對老齡事業的關注還遠遠不夠,他呼籲全社會認真對待老年人生存狀況,如若不能加大解決力度,那麼短則二三十年,長則三四十年,尖銳的社會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就像計劃生育,稍一疏忽,它的嚴重後果就需要幾代人來彌補。到那時,也許4個人中有3個人就是什麼活兒都幹不動的老人,一對年輕人需奉養4個老人,只靠家庭養老是絕對不夠的。在他們的節目中,出現了不少這樣的案例,讓人們看到解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
陳志峰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以老人與經驗為尊,而每一個曾經輝煌的年輕人到老都需要面對年齡、體力、智慧、成就等各方面的心理落差,當寂寞越來越多,驕傲越來越少後,那種滋味是不堪忍受的。老年人更渴望理解、交流、關懷,給他們撫慰,給他們小輩的愛,這就是《相約夕陽紅》的初衷,這就是他作為主持人的責任。
2001年12月,陳志峰榮獲第五屆金話筒獎。這是中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最高獎項。談到榮譽,陳志峰顯得很平靜。他的人生哲學是不被名利所累,化解不必要的大悲大喜,信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追求細水長流。他認為得獎是對自己所做工作的肯定,是肯定工作意義的一種榮譽,只此而已。以前他也從沒有把作品節目送去評獎的念頭,其一是不看重這些東西,其二是覺得自己不夠成熟,還沒有先讓自己滿意又怎能拿去賺取榮譽?名利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東西,既然無止境,為什麼還要努著勁做那些急功近利的事兒?時機若不成熟,不該你得的時候,就不要挖空心思地去搶去要去爭。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目標與追求,一步步來,幹好事情,先讓自己滿意,先對得起自己和觀眾。
“大自然是和諧相生,相輔相成的,有利必然有弊,那些人前絕頂光鮮的一面,是用背後不為人知的巨大痛苦換來的,淡看名利,踏實做事才是高姿態。”陳志峰這樣説著,一臉的溫馨與從容。(作者:斯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