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文章
|
寧辛——中國第一位女性體育節目主持人
一
説出來你可能不信,寧辛在讀大學時,體育成績常常不及格。聽説被分配到了中央電視臺體育部時,她的心情複雜極了。
“上學時,體育成績那麼差,怎麼主持體育節目?我説不去,因為我當時沒有概念——體育部是什麼?女性解説會不會像説相聲一樣,讓人煩?這個小疙瘩藏在我心裏有一年多。”
其實,讓寧辛真正顧慮的是,當時觀眾從來沒有見過女性體育節目主持人,她自己怕冷不丁出來,觀眾不能接受。
可畢竟寧辛是個很自律的人,儘管不喜歡這份工作,但她還是要求自己幹一行,愛一行。她努力去做。幾乎每一天,她都跟著部裏的同志到處跑、採訪。漸漸地,她愛上了充滿激情的體育運動,也終於發現了競技場上那些震撼人心的東西。她説:“那些東西真是太了不起了。贏或者輸,勝利或者失敗,歡樂或者悲哀,成功或者遺憾,都能使人受到震撼。應該説體育的魅力太大了,一場場激動人心的比賽,戰場一樣的激烈。運動員的智慧、品質和人格魅力,甚至他們勝利的哭聲,都感動著我。快二十年,它依然讓我癡迷。”從不喜歡到癡迷,寧辛認為,人能夠把工作和樂趣結合在一起是非常幸福的。
做體育節目主持人很辛苦,因為你不光要有主持人的技巧,同時還要懂體育。所以,當寧辛真心投入進去之後,困難也隨之接踵而來。
首先,她必須儘快由對體育一點都不了解到變為一個專家。因為主持人要解説各種體育項目,而且要別人聽起來要完全是個內行。她必須不停的看各種關於體育的資料。在工作間隙,在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裏,寧辛看了大量的書報資料,遇到內行她會纏著人家問個沒完沒了。
每遇賽事,所有的運動員資料都要自己找,所有的比賽解説都要自己了解背景情況。她不僅要負責轉播分工給她的體操、藝術體操、網球、花樣滑冰等比賽,有時候還要客串排球、游泳和跳水比賽的解説。
其次,她還要做好常規節目的主持,每星期錄製若干欄目的節目,每個月值若干天《體育新聞》的班。此外,她還要不停地坐著飛機滿天飛,到全國各地採訪、轉播各種項目的賽事。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東西之多,工作量之大,令人難以承受。一些來體育部淘金的年輕人,不久便發現這是一個沉重的工作,其腦力和體力的重負令人望而卻步。不少人打了退堂鼓,這裡的金子不是好淘的。
但寧辛似乎習以為常。她日復一日,忙忙碌碌,像一隻陀螺,不停地轉;又象穿上了魔鞋,停也停不下來。她從來沒有生活的閒適優雅。表面看,她在電視屏幕上出頭露面,雍容自在;可屏幕之外的生活,她卻無處瀟灑。小小的一方屏幕,幾乎佔據了她整個的生活空間,也幾乎成了她唯一的生活方式。
二
隨著寧辛越來越多地到國外去轉播世界體育賽事,她也越來越感到了她在語言交流上的障礙。無論是到哪個國家,轉播什麼賽事,只要她出國,就必得帶翻譯,否則寸步難行。而記者加翻譯的採訪讓人覺得味同嚼蠟,換句話説,現場記者自己不懂外語,跟啞巴差不多,事倍功半。
另外,國內的賽事很少為記者提供資料,特別是背景資料。主持人的解説和轉播都要靠自己積累資料,若報道重要賽事,還要提前去運動隊採訪,了解運動員近期的業績。國外不是這樣,國外每一個運動員都有詳盡的資料儲存在計算機裏,以備記者查詢。但這些英文資料對中國記者來説,如果你不懂英語,大量的現成材料就不能為你所用。所有這些無疑給她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在諸多不便中,寧辛意識到,如果不加強語言學習,就不可能繼續向前走,就不可能成為她夢想成為的那種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體育節目主持人。
本來上學時學的那點英語就有限,加之已荒疏了幾十年,再撿起來談何容易!可天下從來就沒有太容易的事。你付出多少汗水,就會有多少收穫。
那年,從亞特蘭大奧運會回來,她便開始 去外語學院進修英語。起初,每天聽一個小時的課,回來還要學一個半到兩個小時,而工作是板上釘釘的,期間還要出差,她無法保證去聽課,就變上課為自學。她的朋友都説,寧辛怎麼老那麼累呀!
這累是她自找的。畢竟年齡不饒人了,單詞學了忘,忘了學,她硬著頭皮學下去。一個人鐵了心要做的事,沒有做不成的。
後來,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記者學院向她發出了訪問學者一年的邀請,寧辛高興極了。她獨自一人去了美國,學習、充電,她把這看成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對寧辛來説,1998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也是她的人生中最為寶貴的一段時光。那一年她在美國度過。她不僅以極快的速度掌握了英語,還跟美國媒體的同行學到了很多東西,並由此獲得許多啟示。
其間,她先後走訪了NBC、ABC、CBS等美國三家最大的電視網,看到了他們是怎麼製作節目、在製作節目中又是怎樣懷抱著敬業精神去追求完美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完美成為寧辛回國後孜孜以求的境界的原因。
“做電視最關鍵的就是人。只要人好了,人提高了,就不怕業務不提高。”寧辛深有感觸地説,“在美國留學時,我去了NBC、CBS、ABC,我和他們的記者接觸,覺得他們搞電視的人和我們搞電視的人完全不一樣。他們特別有活力,他們的談吐,那種親和力,那種人格魅力,實在撼人。你和他們接觸,他們的活力立刻就感染你,帶動你往前走。記得我當時與他們接觸完,立刻就産生一種馬上回去做電視的慾望。”
“他們對電視的熱愛比我們深多了,對電視的投入比我們大多了。他們在電視上那種自信的表達方式,那種我説的就是對的,讓別人信服的能力,中國主持人是沒有的。我們沒有那種讓老百姓信任的感覺。似乎老百姓是否信任我們,對我們來説也不那麼重要。”
寧辛説,她最佩服的就是美國電視節目中那些資深主持人了。“他們是那麼優雅,那麼智慧,那麼風度翩翩。和中國不同的是,美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年齡幾乎都在40歲以上。似乎只有到了這個年齡,你才有資格成為電視節目主持人。一看這些人,你就知道他們心裏裝著許多東西,他們有知識、有經驗、有豐富的閱歷和機智的口才。他們只要在屏幕上一齣現,就給人一種有文化的、修養極好的、沉穩而又成熟的感覺。
寧辛的英語有了長足的進步,不管再出國轉播什麼樣的賽事,臺裏也不用專為她配翻譯了。甚至一些關於轉播的事務,寧辛也能獨自與主辦國直接交涉。慢慢地,她不僅能閱讀英文的書刊和報紙,還能直接翻譯比賽的情況和進程。
如今寧辛堪稱一名優秀的主播了,這跟她不斷地多方學習、不斷地向更新的目標邁進有很大的關係。總結十幾年的經驗,她的感觸很深:“其實長相和聲音不是非常重要,只要觀眾能接受就行。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他能否感受到最重要的東西,並把它傳達出去。在看待問題的時候,他要比別人深刻,有時候選擇的角度應該能給觀眾帶來啟迪。”
體育精神是什麼?寧辛一直在悟:“過去,每逢有中國隊參加的國際比賽,主持人總是 自覺地站在中國隊一邊,為自己國家的運動員吶喊助威,以他們的得失為自己的喜憂。當中國對領先或贏的時候,情緒就高漲,語調也隨之激昂;一旦中國隊處於劣勢或失利的時候,就情不自禁的表現出沮喪之情。
這種解説合適不合適呢?寧辛思考這個問題:“這種解説風格一直被等同於主持人的民族感和立場,其實對於純粹的體育比賽來説,有失公允。情緒化的東西最容易失去解説的客觀性。
最早,寧辛也沿襲老一代主持人的風格,在解説中攙雜明顯的個人感情色彩。但什麼是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體育比賽的解説是應以民族感情為準繩?寧辛在長時間的工作實踐中深深感到,奧林匹克精神應該體現在體育轉播中, 應該以公正客觀的態度評説。
以後,特別是從美國回來以後,寧辛的主持風格趨於平穩,不管誰輸誰贏,都客觀的報道,客觀地分析。在遵循奧林匹克精神的基礎上,寧辛不斷發展自己的個性,形成自己的主持風格。
體育運動往往是向更高、更快、更強進行挑戰,所以,男性主持人形象似乎更佔優勢。而寧辛作為女性,解説競技場上劍拔弩張的賽事,恰似一縷清新柔和的風,吹散了人們在觀看比賽時心裏的那一團緊張。那親切平和的聲音,穿透人心,即使再激烈的比賽,聽她用柔和的聲調娓娓道來, 觀眾也會鎮定自若,一如寧辛在話筒前的鎮定自若一樣。
面對生活,寧辛也是如此。(岸芷汀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