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博客 論壇 播客 社區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手機MP4
主持人頻道首頁
李小萌首頁
個人簡歷
相關文章
照片集
互動區
主持欄目
  東方之子
  2003站在第三極
網友評論

  主持人信箱
相關文章

命題作文<<張道一>>  

  2002年8月11日,江永華在雲南昆明舉行的世界盃自行車賽上,打破了女子500米計時賽的世界紀錄,這是第一個由中國人創造的奧運會自行車項目的世界紀錄。

  事隔兩天,這個和我同齡的姑娘,已經坐在羊坊店115號那瀰漫著飯菜味的茶館裏,講起了自己的奪冠之路,一次樸實無華的講述。編導小王試圖找到更深層的東西(比如在現代奧運會上,自行車項目是僅次於田徑和游泳的金牌大戶,有將近20枚金牌,而我們這個自行車的王國卻從來沒能拿到其中的任何一塊,之類),不惜自己大做功課,再教給我們的冠軍。“咳,新聞人物,別強求了。”走出茶館我們互相安慰。

  回到二樓的辦公室,接到一個電話,<<空談>>跟我約一篇稿子,怎麼又約啊!命題作文:談談上周播出的張道一,東南大學藝術學系教授,我國當代藝術學學科主要創始人。我,居然表現得很意外地問:“為什麼你們會關心張道一?”“因為這個採訪播出反響很好。”電話那頭説。挂上電話,我開始琢磨起我為什麼感到意外。最近一段時間,大家都癡迷于新聞人物,新聞人物也確實爭氣,就是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做起來還快。張道一絕不屬於這一類,而且就算在傳統東方之子裏,也屬冷艷型的。忍著竊喜,我走到製片人辦公室,製片人説:“是嗎,我也沒聽説,會不會是學術界的反應比較強烈?”又打電話給小金編導,説“是不是因為咱們把事兒説清楚了?”這都什麼呀,自己人都想不明白為個甚。

  為什麼我不厭其煩地東問西問,我想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呢?我的竊喜又從何而來?

  嗯,説就説!我的竊喜,因為是我做的呀!跑來做<<東方之子>>的主持人,很大一個目的是想通過與人對話的捷徑,濃縮他人之精華為己有,道聽途説般學知識。你想想,我採訪40分鐘到1小時,節目播出只有8分半,我得自己瞇了多少好東西。江永華,我知道她不容易,29歲,誰不是一部血淚史啊。我所能做的是幫著她把過去講一遍,順便捎上點兒勤奮和不想拿冠軍的運動員就不是好運動員。採訪結束,最大的感嘆是,運動員性格就是好,我喜歡。張道一採訪結束,全體大汗淋漓,一方面是他們家真熱,另一方面,整整場記,就是教材啊。他那白髮飄飄的風韻至今記憶猶新,對我的人生提示是,堅定和興趣是事業的基礎。以如此的感悟對照自己的工作,我覺得我還能繼續幹下去。一個是想深深不下去,一個是生怕説深了別人聽不懂。播出時,我和策劃小瞿一起觀摩來著,偷看他一眼,發現他眼鏡背後的沾沾自喜,轉化成語言就是:“我也採訪過他學生,張道一比他學生還是強。”

  至於我到處問為什麼人家會關注張道一,我想要得答案是:這個採訪所以反響好,是因為你們關注了一個冷門的學科,雖説張道一本身不是新聞人物,但是,是東方之子讓他成為了新聞,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新聞人物。

  藝術學在西方是一個已經相當完備的學科,在中國剛剛起步,它的意義大家可以上網查節目的網絡版,張道一説要想使其完善大概還要兩代人的努力。用嘔心瀝血形容這位老教授、學科創始人,不過分;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形容藝術學的現狀,也恰如其分。作為媒體的我們算是盡了一點綿薄之力吧。關注冷門並有所反響,書面一點就是説,我們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帶著自找的責任感,選擇了自己眼中的東方之子,恰好又有人讀懂了你。

  為了寫這篇東西,我又好好看了一遍網絡版的張道一訪談。第一集我們講了張道一如何潛心藝術學理論,放棄了同樣有所成就的藝術實踐,在三尺講臺和自己的書房苦思冥想而自得其樂。第二集,我們盡可能地講述了藝術學的意義、現狀、張教授丹心一片。或許是只看文字不見畫面的緣故,我越看越覺得心虛,我們到底是不是説清楚了什麼是藝術學、有沒有真正進入張教授的精神境界、張教授看過節目會不會搖頭一笑?時光飛逝如電,在張道一之後,我又採訪了16個人,很多東西已經淡忘,回想不起來了。只希望我們最終呈現出來的8分半,對得起網絡版上赫然寫著的——李小萌專訪東南大學藝術學系教授。

  其實,動筆之前,我還打了一個電話給瞿策劃,也問他為什麼人家會關心張道一。他的答案是,人家<<空談>>缺稿子嘛,哄你給寫一篇,一看張道一做了上下集,當然覺得是你們的重點選題,就點了他唄!

  我由衷地希望,我們的策劃,他是一片小人之心。(李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