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晶:把名字放在<<實話實説>>後面
孫小梅:很多觀眾説以前看《實話實説》是看小崔,現在是看選題,你認同嗎?
和晶:這是一類觀眾的想法,但是我覺得這恰恰是我們也想轉過來的一個趨勢。我們想在現在的《實話實説》裏讓大家更多關注話題、嘉賓、所談事件的真相或者有沒有實話實説。
孫小梅:和晶版的《實話實説》和崔永元版的《實話實説》最大的區別在哪兒?
和晶:在崔永元那個時代,崔永元大於《實話實説》,他成為了一個符號。但是,在我們新的這一批創作隊伍中,我們想把《實話實説》這四個字放在前面,把和晶這兩個字放在後面。
孫小梅:為什麼?
和晶:這個變化給了我們一個思考,就是説你是不是想讓一個欄目長久地生存下去,而一個欄目長久生存下去的因素有很多,主持人是個重要的因素,但是它還有別的因素,比如説選題、審美、價值觀、看問題的視角。你是不是有《實話實説》獨特的視角,如果這個問題被突顯了,可能主持人的因素相對就會淡化一些。
孫小梅:一直到現在,《實話實説》仍然有小崔的影子,你認為他的這種影響力是不是恒久不變呢?
和晶:應該是的,因為他做了6年,在這6年多的時間裏他幾乎影響了一代人。當初我也提過這樣一個建議,我説既然小崔走了,這個欄目就應該停掉或者不要用這個名字。現在《實話實説》創作隊伍的真實情況,加上我可能只有兩個“老人”在,如果我還算“老人”的話。
孫小梅:都是“新鮮血液”?
和晶:對,大換血。這點很重要,今天做《實話實説》的人已經不是原來的創作隊伍了,我們所能接手的是《實話實説》的品牌,我們接手的是6年來《實話實説》帶給大家的一種價值觀,但是我們面臨的基礎是全新的。
孫小梅:作為一名女性節目主持人,你覺得是不是有時在把握幽默的分寸上難度比較大?
和晶:我有一個想法好象跟很多人都不太一樣,我有時候覺得女性把握這個分寸反而更容易,因為女性敏感,特別知道這個話説出來以後會對別人什麼程度的影響。我記得小崔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困惑,經常會有人説他跟嘉賓談的很多話不太客氣,或者説幽默的程度過重,但是我想,如果一個女性主持人在生活中就是一個思維靈敏的人,那麼她在節目現場不會缺乏幽默。
孫小梅:你認為是不是只有幽默的人才能做出幽默的節目?
和晶:當然是,一個幽默的人做幽默的節目是錦上添花。但是我覺得一個認真的人也能做出幽默的節目,因為對於這個認真的人來説,幽默是他的表達方式之一,可能他還有別的表達,比如一些理智的表達、一些思考的表達、一些深情的表達。我們做過一個節目叫《誰是好孩子》,我們選擇的那些孩子或者説那些孩子吸引我們的是他們的幽默表達,但是主持人不一定幽默。
其實仔細想一想崔永元那個時候做《實話實説》,幽默真的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在幽默的背後他們要表達的不是幽默,他們用幽默不是來表達幽默的,用幽默來表達的我覺得更多是促進你思考,讓你反省,讓你看這個世界更加真實和清醒,是這樣的一種追求。現在我覺得我們也在秉承這樣的追求,但是幽默可能不是我們的唯一手段了,還有別的。
孫小梅:可以説《實話實説》欄目開創了中國電視談話類節目的一個先河,你認為它現在仍然是第一嗎?
和晶:要看這個第一從哪方面來説。我覺得在7年前《實話實説》這個樣式的確是第一的,而且節目的結構方式在7年以後的今天有很多談話節目都有了類似的元素,比如主持人和嘉賓一對一的訪談,不帶觀眾的、帶觀眾的,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我想我們一直追求的是《實話實説》這個品牌的第一、節目質量的第一,所以我覺得要看從哪方面來進行類比。可是收視率對我們是一個壓力,或者説收視率是我們需要去調查的一個方向,因為只有看到這個東西我們才知道在同類節目的對比中,我們是不是還是第一。
孫小梅:現在《實話實説》在選題上針對哪一些觀眾群?
和晶:有了新聞頻道之後,我們把第一熱點的新聞話題放在了範圍之外,選題範圍是第二落點,或者説在新聞背後的一些事情,或者説預見未來可能發生的一種新聞,類似于這樣的選題。比如最近我們做的選題裏面有“野生動物能不能吃”這個話題,其實是個老話題了。因為有了“非典”這個大背景,所以我們在這個大背景之後的一至兩個月再説這個話題的時候,就不是第一熱點新聞了,就放在了第二落點上,同時又關注到我們人本身的行為,所以可能從這些選題的轉換來講,我們關注更多的是個人的困境,這些事件發生之後我們應有的反思、反省,或者説是我們將來遇到類似事情的一種預測。
孫小梅:人們都説常變常新。
和晶:我覺得常變常新這個想法就是不對的。因為一個欄目的改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很被動的,比如説節目資源被分享、節目類型被複製、節目所需求的市場被細分,所以它必須得變,而這個變是不是就出新呢?我有的時候覺得恰恰是一種迂迴戰術,有的時候恰恰為了回避類似,回避相同的嘉賓、回避類似的話題。我挺怕這樣一個判斷的,就是變就一定新,變就一定好,有的時候真的不一定是這樣。我很羨慕一些欄目能夠在品牌的經營和設計上有個持續性,比如説一個欄目的誕生,它的紅火、它的生命力應該朝著10年、20年的設計去做。(來自《小梅之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