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地方的領導片面地認為只有舉辦一些大規模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才能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刺激農村文化建設的繁榮發展。其實,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繁榮農村文化産業,不能只站在娛樂或轟動效應的理想狀態去看待,應當在農村文化建設內涵上下功夫,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項目上做文章,尤其是一些看起來比較傳統的文化項目,不能為了圖形式、趕場面而有意無意地丟棄了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
其實,一些民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項目,諸如以前農村盛行的高蹺、背樁、舞獅、梅花篆表演等民間文化藝術,現在只是在我們的腦海深處僅留一些殘缺不全的記憶,暫不説挖掘這些傳統文化的潛力,拓展傳統文化的內涵,就連最原始、最古老的基本形式在個別鄉村也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交際舞、現代舞、健美操之類的,看起來轟轟烈烈,震耳欲聾,其實,留給人們記憶的只是些浮躁而已。
對待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項目,政府部門應當重視起來,制定出強有力的措施加以保護,有條件的話可劃撥專門的經費予以鼓勵保障。基層農村應該積極保護、大膽保護,把這些傳統文化挖掘出來,配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冠以更加深刻的內涵,將其推將出來,讓這些隱隱約約的傳統文化大放異彩。同時,要想方設法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通過表演、比賽、參觀、交流等形式,打造一些使其得以展示魅力的平臺,尤其是要注重這些小文化項目的傳承與發揚,吸取一些感興趣、樂意學、願繼承的年輕人,組建成地方特色文化團隊,從而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地將這些地方傳統文化發揚廣大,展示給現代農村文化建設,包括諸多方面。各地文化基礎文化資源又有很大差異。為此,必須結合本縣本鄉鎮實際,先理出個輕重緩急,再一項項、一步步地推進。就筆者所在的豫南農村文化狀況來看,眼下最重要、最緊迫的信息處理是培養和加強農民文化骨幹隊伍。
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農民文化骨幹隊伍的老化、弱化現象顯而易見:青黃不接、後繼乏人、觀念技能滯後、整體素質不高。如今,能勉強引領和支撐農村文化活動的大都是上世紀公社劇團及80年代文化館站辦班所培養的那批骨幹。雖然他們至今仍願意在各自的村組、集鎮發揮作用,但年事已高,力不從心,難以創新和辦出貼近時代、貼近生産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其次,文化隊伍建設不同於設施建設。後者只要有了財政投入,一年半載即可大見成效。而前者從培訓到實踐、到成才至少需要三五年工夫。據調查,部分鄉村的現有文化設施還是蠻不錯的,但由於文化隊伍銜接不上,缺乏骨幹的組織輔導和帶動,致使寬闊的劇場、廳室、功能齊全的文化大院冷冷清清,一年中多半時間閒置。必須要抓緊抓好對農民文化骨幹隊伍的培養。
文化館站要強化公益性服務職能,發揮其師資、人才相對集中的優勢,積極開辦免費戲校、體校及各類文化藝術培訓班,為農村輸送包括吹拉唱、體音美、編導演、圖書管理、農技師資、電影放映等骨幹人才。採取鼓勵或獎勵的辦法,動員經營性文化團體招生帶徒,使其在跟班中學藝演出中得到鍛鍊。學員出師後,可隨其自願,或留團隊,或另立爐灶,或回鄉融入民間民辦公益文化群體,在業餘活動中發揮龍頭、酵母作用。鼓勵和發動民間老藝人、老歌手、老故事簍、老工藝匠、老民舞把式,在平時活動中放手使用新人,並把親人中出類拔萃的苗子收為門徒,重點培養,將自己肚裏的戲、身上的藝傳授給他們。這樣,既使優秀傳統民族特色文化得以繼承,又為農民文化骨幹隊伍增添了新兵。 社會,顯示其應有魅力,張揚出農村文化特色的一面。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