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消費有“兩新” 本報記者 劉 麟 實習生 管玄 農村收入增加了,錢包漸漸鼓起來了的農民兄弟,消費是否也火起來了呢?記者在三湘大地走鄉串戶,進行了一番調研。 河水潺潺、樹木繁茂的生態農莊依山而建,一條條新修的水泥路寬敞平坦,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畫卷正徐徐展開,這是長沙縣 梨鎮呈現出來的畫面。春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走在鄉鎮的馬路上,沿街風聲、雨聲、吆喝聲,聲聲入耳,好不熱鬧。一家新開張不久的家電商場,人氣特旺,商場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段時間陰雨綿綿,天氣一直不見好轉,仍然有許多村民結伴買家電。“女兒下個月就要出嫁了,這不趕著給她置套好嫁粧嗎!如今生活好了,連洗衣機都全自動啦。”黃阿姨笑呵呵地為女兒精心挑選一套好電器。 在 梨鎮保家村橋頭的一家傢具店,老闆王師傅告訴記者,今年頭3個月,他做的傢具銷售一空,還預訂了好幾套。2005年,全鎮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同比增長11.7%;家家房屋裝修一新;家家庭院裏有花木;家家接通閉路電視和程控電話,不少人家廁所鑲上瓷磚,還裝上抽水馬桶;大彩電、洗衣機、電冰箱哪家都不缺……“但是去年幾乎沒有結婚的,今年鄉里結婚的特別多。”當地一位老鄉道出了家電、傢具走俏的真正原因。 在衡山縣白果鎮。以“楚南第一橋”為軸的馬路上,農民挑著生鮮蔬菜、水果、家禽在路邊叫賣著,小商販則隨意支起攤子大聲吆喝。雨水、泥土、垃圾攪和在一起,自行車、板車、小四輪、拖拉機並行,看似熱鬧非凡,但成交的也無非是幾捆蔬菜、斤把豬肉。 這場面,看起來熱鬧非凡。但如果今年沒有這麼多趕在一塊辦喜事的,如果白果鎮上的人買小菜不再去馬路市場,還會有這看似紅火的交易場面嗎?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目前突出的問題是,農村這個大市場未能全面啟動,農村蘊藏的巨大消費需求沒有轉化為現實需求,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在湖南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縣和縣以下所佔比重自1998年以來逐年下降,從31.2%降到了26.2%。有人分析,直接原因是農民消費能力太弱,根本原因是農民收入水平不高。 調查中記者發現,農村消費結構已經出現新變化。像湖南這樣一個農業大省,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總支出2756.43元,實際增長8.5%。 來自長沙農村的500多份調查問卷中提供出來的數據,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農民出現的消費新眼光、新需求,折射出農村消費大市場的新取向。 ————新眼光。投資教育是現代農民消費的大取向,據對長沙的500多份調查問卷分析,目前農村家庭的總消費支出中,用於子女的教育支出達到了36%。在調查中,62%的人認為村裏的孩子應該讀到大學,82%的人認為村上的孩子讀大學是件天大的好事,只是目前各種費用太高。 ————新需求。長沙88%的農村家庭擁有彩電、洗衣機、冰箱、手機、電腦等日常家電用品中的一項,有汽車等大型資産的約佔6%。但有68%的人透露村裏沒健身休閒場所,另有26%的明確對村裏的健身休閒場所不滿意。同時反映,文化活動設施太少,物質消費豐富了,精神消費沒跟上。 調查表明,農村文化活動單一,文化投入不夠,文化設施缺乏。全市農村很多鄉鎮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影劇院已挪作倉庫、商店,部分鄉鎮文化站形同虛設,不少村裏沒有固定活動室。據統計問卷分析,目前在經濟相對活躍的長沙農村還有55%的人沒有用上自來水,79%的人沒有用上太陽能或者沼氣,48%的人認為購物不方便。 據悉,商務部目前正在抓緊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力爭在2007年底在全國建設25 萬家連鎖化農家店(農村超市),覆蓋全國70%的鄉鎮和50%的行政村,讓農民能夠就近買到放心的商品。在湖南的湘潭縣、長沙縣、寧鄉縣等29個縣(市、區),步步高、家潤多、萬客源等50家企業已納入試點範圍。截至目前,首批試點企業已經在全省建設和改造“農家店”2898個,配送中心17個。未來3年至4年內,湖南省將建成1000個左右的鄉鎮農家店,10000個左右村級農家店,初步形成以縣城配送中心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幹、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各個鄉鎮和農村的居民都將享受到方便、快捷、放心的連鎖購物。 農家店連鎖引來購物熱 本報記者 李己平 張守蘭輕輕鬆鬆地坐在家裏收錢,收入來源是她開的農家店超市。3月25日,記者採訪了這個位於通往吉林市202國道旁的商貿城超市連鎖店蛤蟆村分店。“一天收入六七百元,一年少説掙2萬多元,要不在家待著幹啥?”張守蘭説。 家裏並不缺錢的張守蘭最初在村東邊平房開了個小店,面積不大,貨也不全,村裏鄉親想買啥,隔著櫃臺做生意,一天最多賣200多塊錢。把她帶入經營連鎖,把小賣店當成經營項目的是磐石市的商貿城。去年9月,磐石市商貿城來人徵求意見,將她的店納入了全市的連鎖店網絡中,進了這個網,不需她交錢,而且是免費幫助她提升經營層次,改變經營業態,她也一下投入了5萬多元,超市的經營面積擴大到240多平方米,貨物品種也增加到2000多種。鄰居王奶奶領著小孫子買貨。小孫子只管挑選,完了拿著就走,奶奶結賬:“這孩子一天來好幾趟,一天得花10多塊錢,就願意到這兒來,環境好,衛生也好,放心。” 像張守蘭開的農家店超市在吉林市的縣級市磐石有許多,記者採訪到的明城鎮大河食品超市,謝曉忠經理是個非常有經營頭腦的新型農民,管理有方,制度上墻,“農資服務”、“售後服務”、“黑土地信息連鎖網站登記簿”等項服務一一到位,他説,一天能賣個七八百元。像他們這樣規格的農家店全磐石市不下千家,僅去年商貿城整合的農家店就有256個,這些店遵循統一的“商品配送制度”、“服務承諾制度”、“店規店約”,挂上磐石商貿城農家連鎖店統一牌匾,月平均營業額比以前增加了50%左右,農家店成為當地農民購物的首選場所。 怎樣啟動農村消費品市場?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根本的一條,是提高農民的購買能力。有了購買力,就會吸引企業界的投資,也會吸引農村的生産資金向流通領域流動。第二、必須由政府投入資金,進行網點建設。去年以來,商業部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推進農村市場化進程起了積極作用。磐石市商貿城整合農村農家店,每個點市財政支持1200元,吉林省確定的鄉村網點建設政府資助經費是每店2000元到3000元。去年供銷社系統通過全國總社控股的新合作商貿連鎖有限公司整合全國的供銷企業,由於各地情況不同,政府如何推動,如何投入資金尚需結合地方特點和發展階段採取不同的舉措,保證資金的使用效率。第三、大力扶持有能力和具備條件的企業投身農村流通市場建設。磐石市供銷社,是一個改革意識強,經營有方的現代企業,去年6月15個基層供銷社改革全面啟動,為1058名全民、集體所有制職工辦理了身份轉換,支付改革成本1932.1萬元。企業不僅保持原有經營場所的正常經營,還建起磐石最現代化的商貿城購物廣場。該社的核心企業商貿城一直是農民進城採購的首選商場,經營品種也非常貼近農民的需求,所以在該企業建立農家店連鎖超市時,馬上得到農民的接受和歡迎,預計2006年將再整合進200多農家店,形成60%以上的集中配貨,將極大地提高農村市場經營水平,擴大經營範圍,向醫藥連鎖、生産資料連鎖等多渠道延伸,為農民兄弟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2005年12月,吉林市商務局驗收組對磐石市“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工作進行了檢查驗收,商貿城連鎖配送中心14個配送站和256個村級農家店一次性驗收合格。磐石市和商貿城被商務部評定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先進單位。第四、啟動農村市場需要新載體。磐石市供銷社建立了“黑土地”信息連鎖互動網,通過信息化實現商品流通的現代化。記者在商貿城連鎖超市採訪中了解到,這些網絡設備安裝在超市裏,共有100家,農民利用這個網絡互通供求信息,每天市廣電局在有線電視頻道設置兩個信息發佈時段,免費為農民發佈供求信息。第五、鼓勵工業企業生産農村適銷對路的産品,以適應農村消費需求。包括汽車、農機具,服裝、鞋帽等。實用性和較低的成本是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重要砝碼。 農資開銷佔的比重大 本報記者 王偉 通訊員 張成亮 位於豫東的中牟劉集有個農曆逢四、七的集會,每逢集會,方圓幾十里的鄉親便會趕來交易。陽春3月,正是植樹的季節,記者一大早趕來時,馬路兩旁早已堆滿了鄉親們拉來的苗木。 “老鄉,你的樹苗多少錢一棵?”“大的3塊5,小的2塊。”“噢,那你這一車樹苗能賣個幾百塊吧?”“差不多吧。”賣苗木的老漢叫賈廣立,他一邊照顧著他的生意,一邊給記者算了一筆他的收入賬。 賈老漢一家4口人,種了8畝地。中牟盛産大蒜,近年來行情漸漲,他家每年種蒜收入10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可得純收入5000元,秋季種玉米收入1000元,每年培育的樹苗收入2000多塊。此外,他還在村口開了個小賣部,賣些煙酒百貨,對小賣部的收入老賈計算不清:“能賺上我的煙酒錢吧。”對黨的惠農政策,老賈記得清清楚楚:免交農業稅、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這些好政策讓老賈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説起消費支出,老賈説:“收入八成都買了生産資料。” 除了投入再生産,蓋房子娶兒媳婦是老賈另一件操心事。 他説:“小孩結婚往往會花去我們七八年的積蓄。” 泌陽縣花園鄉梁河村農民邢恩龍的家,堂屋四間平房,東屋3間瓦房,一個四合小院整潔衛生。 邢恩龍的愛人杜合煥告訴記者:“俺兩個女兒在廣州打工,每人月工資700多元,除去兩人生活費用每年往家能寄5000元;她爹農閒時到建築隊幹點體力活,一個月也掙500元,加上2畝多地的收入,一年算起來可收入12000多元。” 記者接過她的話茬説:“如今一年收入這麼多錢,錢肯定很方便,存款不少吧?” 邢恩龍沒有回答,而是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支出賬:“兒子上高中一年需要3000元,電話費、電費及柴米油鹽哪個月最省也得500元,一年就得6000多塊,耕地、種子、化肥、農藥、收割這一套下來又是1000多元,再加上頭疼發熱花錢、吃飯穿衣花錢。要説收入比前幾年確實增加了,加上免除了農業稅,每畝地還有9塊多的補助。” 記者走訪了幾戶農家感到,農民的收入的確較前幾年增加了近三分之一,但他們還是普遍感到錢不夠花。隨後,記者採訪了河南省中牟和泌陽縣有關部門的領導,他們認為,要擴大農村消費,除了認真落實國家惠農政策外,必須靠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
河南中牟縣劉集集貿市場一角。本報記者 王偉攝 |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