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3月8日電(記者滕軍偉 呼濤 趙文)“五年內國家財政將投入200多億元,對鄉鎮衛生院進行改造;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
5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9億中國農民做出了以上承諾。此時,通過電視和廣播,大多數農民已經提前感受到了他們的生活將發生的變化。
“國家給參加合作醫療農民補助40元,這是大好事。”山西祁縣九汲村村民祝佑禮説。“老百姓得到了實惠,肯定都願意參加。總理的話説到了我們的心坎兒上!” 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南縣的農民胡植至今仍對多年前的一幕記憶猶新。胡植的父親患有心臟病,需要經常住院治療,但老父親怕給兒子增加負擔,就總躲著不去。“有一次都把老人家送到縣城的大醫院門口了,結果我們一不留神他自己又回去了,我騎摩托車在半路把老人家截下來送回了醫院,當時我心裏特別難受。”
“看病難,看病貴!”這是困擾中國農民的一個大問題。“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窮”這一順口溜是農民長期以來缺乏基本醫療保障的真實寫照。因病而貧,貧病交加,成為農民繞不開的怪圈。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村的合作醫療開始慢慢解體。衛生部數據顯示,佔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由於經濟原因,農村病人中有33%的人應就診而未就診;農村住院病人中有45%的病人疾病未愈即要求出院。
基於此,中國政府提出,要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網絡,在今年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並且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由20元提高到40元,以此來逐步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山西省衛生廳農村衛生工作管理處處長陰彥祥認為,雖然農村合作醫療在中國幾起幾落,但無論是報銷的比例和額度都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初步改善了農民一人看病、全家返貧的現象。
據了解,2003年“非典”過後,中國政府就開始重視在農村的醫療建設。但由於政府投入基層公共衛生事業的資金不足,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發展非常滯後。在很多農村,鄉鎮衛生院人員不齊、設備老舊,農民看病只能去縣城醫院或者個人承包的私人診所,大夫水平低、藥價高讓他們苦不堪言。
新一屆的《政府工作報告》讓黑龍江省明水縣鄉村醫生胡國臣又看到了希望,他説:“報告裏提到國家要在五年裏投入200多億元改造鄉鎮衛生院和縣醫院。以後,要是小病不出鄉鎮至多到了縣城就能看好,這就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頭疼事。”
“總理講話非常得民心,現在村子裏議論的最多的就是跟咱最緊密的新農村建設。咱中國大,要解決的事情那麼多,政府要在“十一五”這幾年裏下力氣解決這些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我們很放心。” 胡國臣説。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