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頻道 > 2005兩會報道 > 正文

2000多億元:能給9億農民帶來多少實惠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4日 18:32)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新華視點”記者陳二厚、趙承、陳芳)在去年農業亮點頻現的背後,以財政支農為主要手段的惠農政策“功不可沒”。即將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審議財政報告。今年財政支農的力度會有多大呢?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今年各級財政支農總量將超過

  2000億元,這一數字攤到9億農民身上,每個人得到的實惠至少為222元。

  從年初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和各部委、各省區市相繼採取的政策措施來看,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惠農政策在只增不減的同時,具體的操作取向上又顯現出許多新“亮點”:

  ——培訓10萬科技示範戶,用先進農業科技提升農業效益和競爭力。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仍處於落後狀態,農業生産中的科技貢獻率在40%左右,而發達國家在70%左右。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不斷提高國家科技投入用於農業科研的比重,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資規模”。農業部日前已正式啟動“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今年先在100個縣試點,培育10萬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200萬農戶。

  ——各級財政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以不低於70%的幅度向農村傾斜。目前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公共品上。今年中央第一次明確規定財政使用比例,意味著國家將更多地為農村社會事業“埋單”,廣大農村在義務教育、計劃生育、合作醫療、文化建設、社會救助等方面將得到更多實惠。

  ——250萬農民工將得到培訓,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加大。今年將以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産糧大省、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為重點,開展短期的非農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培訓農民工250萬人。重點支持訂單培訓,輔助開展引導性培訓。國家明確規定,這次財政補助資金以培訓券直接補貼給農民,或通過降低收費標準的方式補貼給培訓機構。補助資金不能用於培訓機構的基本建設和培訓條件建設。

  ——培育100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示範點。今年將圍繞我國11個優勢農産品區域、35種主導産品及當地名特優産品開發建設,重點選擇農民領辦的專業合作組織,對其在生産、加工、儲藏、運銷、信息、培訓等方面給予財政重點扶持,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

  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權威人士指出,今年惠農政策的新亮點不僅體現了中央惠及“三農”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也彰顯出政府在建立農村“造血”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上的新探索。(完)

責編:肖闊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