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偽劣産品頻“下鄉” 政協委員支破解“七招”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4日 18:26)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李斌)“假冒偽劣産品頻繁‘下鄉’,在農村氾濫,我們不能不管了。”雖然湖南口音有點重,但樂壽長委員的意見表達得很清楚,
“去年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不是一般事件,農村裏這種事情太多了。化肥有假的,種子有假的,假冒偽劣産品似乎偏愛農
村。”在前來北京開會的飛機上,樂壽長委員此言一齣,立刻引起共鳴,唐浩明、王沛清等委員都表示贊成。
“年年‘三下鄉’,而假冒偽劣産品下鄉,卻很少有人管。”樂壽長委員分析説,其原因就在於一是長期以來市場建設重城輕鄉,政府投入向城市傾斜,導致多數農村市場基礎設施薄弱,商品流通體系落後。農村商品流通仍然是以個體戶小賣店和流動性的集貿市場為主,無法在流通環節對商品質量把關,“因此農村無照無證經營比較多,消費者權益容易受到損害。”二是監管體系不健全,市場治理也是重城輕鄉,農村打假幾乎是一片空白。三是農民購買力有限,為假冒偽劣産品大行其道提供了溫床。四是農民普遍缺乏防範意識和辨別能力,維權意識更是薄弱,維權成本高。五是地方保護主義作祟,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採取縱容庇護的態度。
“這牽涉到數億人的身心健康,牽涉到農村的長遠發展,牽涉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否構建。”樂壽長委員説,事情看似小事,但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問題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
假冒偽劣産品何時“少下鄉”,甚至不下鄉?樂壽長委員提出,首先各級政府要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感,制止假冒産品下鄉是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要求;二是要加大投入,著力加強農村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流通領域的網絡和設施建設,城市裏有實力的連鎖商業企業應向農村延伸;三是要強化監管,加大對農村違法經營者的懲處力度;四是要加強培訓,提高識別真偽的能力,要在科技、文化、衛生下鄉活動中增加相關內容,增加“三下鄉”強度,通過培訓、宣傳等方式增強農民法律意識;五是要健全組織,切實維護農村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協會應向農村延伸,還可考慮建立“小額糾紛裁判法庭”;六是要嚴肅法紀,堅決糾正和查處地方保護主義。
“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科技興農,增加農民收入。這樣,許多假冒産品自然無人問津。”樂壽長委員不忘借助科技之力,“收入提高了,便宜貨也就少買,甚至不買了。”(完)
責編:肖闊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