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頻道 > 2005兩會報道 > 正文

我國糧食安全:增産之後猶存“近慮”“遠憂”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4日 17:58)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顧錢江)儘管2004年是新中國成立55年來糧食增産最多的一年,但專家仍然警告説,中國的糧食安全既有“近慮”,更有“遠憂”,糧食供求趨緊很可能是今後相當一個時期的常態。

  2004年,中國通過減免農業稅、農業特産稅以及進行補貼

  ,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熱情,全年糧食産量達到9389億斤,增産775億斤,扭轉了1999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的趨勢。糧食增産、農民增收被認為是去年中國經濟的主要亮點之一。

  不過,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在兩會上公佈的一份有關糧食安全的調研報告指出,去年中國糧食增産,是在前幾年連續減産條件下的恢復性增長,“天幫忙、價格高”等不確定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但與最高産量還有很大差距,當年供需仍有缺口。這是中國糧食安全的“近慮”。

  長遠來看,中國糧食安全的“遠憂”更多: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的不斷發展,糧食消費增長與耕地減少的趨勢不會改變;由於農業基本建設欠賬較多,糧食生産基礎薄弱的狀況短期內很難改變;由於種糧的效益不高,促進糧食增産的長效機制沒有建立,糧食再增産的難度比較大。

  “這表明,糧食供求趨緊很可能是今後相當一個時期的常態,不能因為眼下糧食生産形勢有所好轉而掉以輕心。”參與糧食安全專題調研的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副主任段應碧委員説。

  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介紹,去年中國糧食總需求約為9800億斤,而當年實際産量為9389億斤,這意味著存在近400億斤的缺口。2004年,中國成為糧食的凈進口國。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也指出,對2005年糧食增産的難度要有清醒認識。從基數看,在糧食産量提高較多的基礎上實現糧食再增産的困難增加;從歷史看,糧食大幅度增長後的第二年繼續大幅增産的幾率很小。

  確保糧食安全對中國這個13億人口的大國堪稱“頭等大事”。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在報告中指出: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是保住主産區,因此要著眼于提高主産區糧食生産能力。據統計,中國13個糧食主産省份的耕地面積佔全國的65%,糧食産量佔70%以上,商品糧佔80%以上。

  但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這些主産區的糧食生産能力在下降。而原因除了耕地減少外,主要是因為投入不足,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排灌能力下降。報告建議國家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及通過提供補助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興修水利。

  報告認為,保障糧食安全還要高度重視解決西部貧困山區、邊遠地區的糧食問題。報告建議國家完善西部退耕還林的激勵機制,將現在直接向退耕農民補貼糧食,改為國家提供資金鼓勵農民先在山下自造口糧田,然後再把山上的地退耕還林,形成“以造保退,以造促退”的良性循環。

  報告還建議合理調整糧食主産區與主銷區的利益關係,從糧食主銷區即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和大城市籌集資金,支持糧食主産區加強生産能力建設。

  人們注意到,以“三農”為主題的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已強調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專家指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中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有利於實現糧食穩定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完)

責編:肖闊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