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代表:只要政策好,我還願意當農民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4日 17:55)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程雲傑)雖然距離城市的繁華只有幾公里,中國數十年來對城市和農村的分治政策一直使湖北農民辛喜玉無法分享“城市戶口”帶來的社會福利與財富。於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她做出決定舉家遷往城市,併發誓“要獲得城市人的優越”。
15年後,這位自稱在“青石板上過日子、
天天打仗一樣討生活”的農村婦女毅然回到農村。現在,她已是“全國勞動模範、農村科學致富&&人”,而“農民”這個稱謂再也無法引起她“比城裏人低一等的感覺”。
“作為農民,我感到光榮,這不僅因為我個人富了,更是因為國家的惠農政策讓農民看到了希望,讓我們這些因貧困而背上生活和心理負擔的農民感受到了精神解放!”來北京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丹江口市丹趙路辦事處茅臘坪村三組農民辛喜玉説。
2004年,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上宣佈5年減免農業稅後,中國已有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宣佈提前免徵農業稅。農業部副部長范小建透露,今年僅有河北、山東、雲南、廣西和甘肅仍繼續徵收農業稅,但稅率會降低2個百分點以上。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幅度最快的一年,全年糧食總産量增長9%,糧食單産和當年糧食增産量均創歷史最高水平,扭轉了連續5年下降的局面。
辛喜玉説:“由於政策好了,拋下土地到外面找錢的農民一下子覺得土地珍貴了,開始舍得在土地和農用機械上多投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農戶都願意花上2000多元錢買臺小型手扶拖拉機,在此之前,就算儲蓄利率再低,用挑子挑莊稼、糞肥再累,人們也不願拿出一毛錢。”
根據湖北省統計局在該省3300戶農戶中進行的抽樣調查,2004年,當地農民人均投入農業費用706元,比上年增加161元,增幅高達29.5%。
遼寧省丹東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全國人大代表何晶認為:“這種現象表明農業的比較效益正在提高,中國的農業和農村生産正在迎來繼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的又一個新的契機。”
由於中國的工業化過程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政府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把公民劃分為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兩大類,並將其職業和居住、生活空間固定化,以減小由於城鄉差別所引起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動對工業化進程造成的壓力,中國的城市與農村之間已經形成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農民以“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角色進入城市,辛喜玉就是其中一員。1986年,當看到丹江口市民只有在上午才能在農民的扁擔筐裏買到菜,下午和晚上都出現買菜難的現象時,辛喜玉從襄樊、河南等地買來反季節蔬菜填補了市場的空缺。
4年後蔬菜生意開始難做,她根據有關信息,買了一台稻穀加工機,搞糧食加工,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賺到1萬元。1995年,隨著糧食加工設備的更新換代、競爭者的增多,辛喜玉開始賠錢,大量加工後的碎米賣不出去積壓在手裏。
隨後,她陸續做過釀造糧食酒、養豬、養雞等生意。“雖然沒給城裏人端盤子、拎灰桶、和泥漿,但是我更累,累的是大腦,賺的是智慧。”
2001年,辛喜玉把目光投向了農村,率先承包了村裏200畝荒山。她説:“城市不好呆,天天都在打仗,回鄉种經濟林,就像養了個‘啞巴兒子’,即使我老得不能動,這林子也能自己結果子。”
經過考察,辛喜玉利用貸款栽種了4000株核桃樹、1萬株棗樹和3000株將軍桃樹,預計到2010年,每年可以收入10萬元。此外,她家祖孫3代還種了3畝地,養豬養雞。
辛喜玉説:“農業稅減免讓農民嘗到了甜頭,農民要富起來,最需要的是穩定的治本之策。黨和政府已經承諾今年將繼續執行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産業化的投入,這讓我們覺得很塌實,心裏有了方向。”
回首自己曾在城市和農村間掙扎徘徊的歲月,53歲的辛喜玉説:“我走過的不只是那幾公里山路。如果讓我選擇,我還是當農民,因為現在農村有潛力,有好的政策,就看你有沒有智慧和技術。”(完)
責編:肖闊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