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辦副主任陳錫文解析“中央一號文件”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09日 14:54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多年來,中共中央都是每年召開一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每年發一個指導農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但2003年卻在年初和年底先後召開了兩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年初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剛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在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他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他要求“更加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要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體現了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對農業農村問題的高度重視和逐步解決好農業農村問題的堅定決心。
2003年底之所以再次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主要是考慮2004年的春節比較早,因此提前開會,就是為了使會議精神能在春節前就貫徹下去,有利於春耕生産的進行,可以説,這也是一種務實的態度。會後,中央于2003年12月31日批准了經會議討論修改的文件稿,並於2004年1月1日印發了這個文件。
今年中央指導農村工作的文件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儘管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研究了農民增收、糧食安全、農村改革等一系列問題,但文件卻突出了促進農民增收這一個主題。二是這個文件的序號是中共中央2004年的第1號。這兩個特點實際也反映出當前黨中央、國務院對於促進農民增收問題的重視程度。
中共中央2004年1號文件確定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題,並不是説農業農村中的其他問題不重要,而是認為在當前,促進農民增收是有效解決農業農村中其他問題的關鍵。為了確定文件的主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在2003年中多次到農村基層調查研究,直接傾聽農民群眾和基層幹部的呼聲。
黨中央、國務院主管農業工作的回良玉副總理除了深入農村調研外,在文件形成過程中,還多次親自召集農業農村問題專家、長期從事農村工作的老同志、各省區市主管農村工作的領導和中央、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分別座談,當面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
只有農民的收入能夠不斷增加、生活不斷改善,農業生産才能夠持續地發展。大家一定注意到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特別強調了要促進糧食生産,但文件中並沒有採取任何強制農民生産糧食的做法,而是圍繞著增加糧食主産區種糧農民的收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尊重農民的經濟利益,尊重農民的經營自主權,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是體現了科學的發展觀。去年10月份,中共中央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樹立全面的、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為什麼説強調增加農民收入,實際上是體現了科學的發展觀。從中國的情況來看,這些年來經濟一直髮展很快,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和社會之間等,都還存在著一些不夠協調的問題。農民是我國最大的社會群體,農民的收入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業、農村的發展,而是影響國內市場的擴大,最終必然會制約整個經濟的增長速度。
因此,高度重視農民的收入增長問題,實際上是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三是體現了正確的政績觀。農民佔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民不富裕,整個國家就不可能富強。因此,真正的政績不在於GDP的增長速度有多高,不在於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關鍵在於這一切是否帶動廣大農民持續地增加收入、不斷地提高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這才是中國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關鍵之所在。
中國農民的數量非常龐大,增加農民的收入顯然只能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但是,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我們就一定能夠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目標。
[香港南華早報記者] 第一,關於土地徵用制度的改革。在1號文件裏提到會嚴格區分公益性和經營性的用地,明確界定政府土地徵用的權利。請問這些觀念會提到法律的層面上去嗎?會不會草擬一個土地徵用法,如果草擬這樣的法律,大概會在什麼時候出臺?怎麼界定政府徵地的權限?第二,關於糧食安全的問題。大家都很關心中國糧食的安全,現在糧食的庫存量實際有多少?在文件裏也提到每年的糧食缺口在增大,請問過去幾年內糧食缺口是多少?每年增幅是多少?
[陳錫文] 關於徵地制度改革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去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已經明確提出來。從那次會議之後,黨中央和國務院各有關部門都在進行有關政策和法律的修改工作。改革徵地制度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中國人多地少,因此要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根據這個原則確定徵地制度的改革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保證農民的權益,一個是控制徵地的規模。要做到這一條,必須實行嚴格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其中特別是用於經營性的土地,應該提高它的補償標準。無論是經營性用地還是公益性用地,都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用途管制。
對於農民來説,土地被徵走了,徵地方面就必須解決好他們的生計問題,包括他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目前有關的部門正在起草指導徵地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同時人大常委會也開始啟動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工作。
關於糧食安全問題,你問到庫存數量問題,我很抱歉,任何關於中國宏觀經濟方面的數據都是由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我無權公佈。但是我可以告訴你,目前中國的糧食總庫存仍然是處於歷史上比較高的水平。糧食産需缺口在發的材料當中已經寫到了,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糧食總産量8600多億斤,去年糧食需求據我了解,大概在9700億斤左右。
為了逐步地縮小産需之間的缺口,大家已經注意到了,這次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的文件中都強調,要鼓勵和支持糧食主産區發展糧食生産。農業部已經提出了計劃,希望2004年的糧食總産量能達到9100億斤。應該説從今年開始,糧食當年的産需之間的缺口會逐步縮小。
[中央電視臺記者] 我們注意到這次文件的題目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增加農民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據我所知,中共中央以“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題目的文件還是第一次,這裡邊有沒有特別的含義?另外,這次中央1號文件是一個含金量很高的文件,今年中央財政對於農業的投入將近300億,這300億的具體落實情況是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現在這300億的具體落實情況怎麼樣?面臨的最大問題和困難是什麼?
[陳錫文] 確實像你所説的那樣,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專門發一個關於農民增加收入的文件,這是建國55年以來的第一次。這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第一,從1997年到2003年這7年時間中,中國農民收入增長形勢比較嚴峻。這7年中,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4%。但同一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8%,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比過去有所擴大。
首先是力圖化解當前農民收入增長困難的現實矛盾。其次要有一個科學的發展觀,要有一個全面的協調的發展,就必須使得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收入能夠有一個比較快的增長。大家一定了解,從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就提出經濟的發展要以擴大內需為基點,但是擴大內需就需要廣大的老百姓有購買力,而在中國,如果佔人口60%的農民購買力不足的話,那內需是很難真正擴大的。
因此,糧食農民增收不僅僅是著眼于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也是著眼于中國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關於財政支持農業的資金問題。你可能落了一個詞,不是財政支農資金是300億元,而是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大約300億元。去年中央財政支持農業各方面的資金是1200多億元,今年將達到1500億元以上,增長的幅度是很大的。
增長的資金主要用於四個方面:第一,用在支持農村稅費改革,增加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上。第二,主要增加在進行生態建設,特別是像森林、水利等方面。第三,主要增加在農村的社會事業發展,特別是農村的教育、衛生和對於青年農民的培訓方面。第四,主要增加在農業農村的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的扶貧工作方面。據我所知,增加的將近300億的預算方案,財政部已經基本完成,在3月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之後將會得到執行。
[金融時報記者] 兩個問題:第一,現在人們估計在2020年有多少數目的農民會從農村轉向城市開始工作,我從一個政府官員那兒得到一個數字,大概有3億人,還有別的數字估計是有5億人。請問陳副主任,您怎麼估計這個數字?在這方面,隨著大幅的農民向城市流動,到底有多少農村土地會被新的居住方以及城市的擴建所佔據?第二,目前看到農村的農産品有大幅的通脹現象存在,對於農民的增收是一件有利的因素,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是不是在今年晚些時候這種現象會持續下去?
[陳錫文] 對比較長週期的預測我從不大相信,所以到2020年,中國到底有多少農民能轉入城市,現在講這個問題只能是粗略的一種判斷,講3億也好,講4億也好,可能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從過去幾年中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來看,經過努力,每年提高城鎮化率1個百分點是有可能的。
我個人看法,到202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再提高15到16個百分點是有可能做到的。你剛才講到城鎮化的發展必然要佔用耕地,從過去幾年的實際情況看,每年建設用地所佔用的耕地大約在260萬到280萬畝之間。所以我們説,中國必須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就是考慮到這個問題。
關於農産品價格上漲對農民增收是不是有利,這是肯定的。從去年10月份開始,一部分食品的價格開始上漲,但總體來説上漲的幅度並不大,大約在10%到20%之間。從價格的總體水平來説,實際上還低於1996年的水平。因此,可以説農産品的價格還有一個合理上漲的空間。
政府的有關部門只要做好對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各種扶持政策,農産品價格應該讓它回到合理的水平,這樣對增加農民的收入才能起到比較積極的作用。我想提供兩個數字做參考,第一個數字,2001年,平均每個城鎮居民用在糧、油、肉、菜方面的開支比1996年減少了131.2元錢。第二個數字,2002年,同樣指標,城鎮居民用在糧、油、肉、菜方面的開支比1996年還減少43.8元錢。而同一時期,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經增加超過了3000元錢。
我想農産品價格的合理回升不會超出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放棄對重要農産品的調控。
[布隆伯格新聞社記者] 第一,您剛才談到政府已經擴大了對於農業開發的財政投入,這種投入是不是歷史上最高的時期?這種投入政府大概要用在什麼地方?比如這種投入使用會對哪些産業、哪些公司産生重要的影響?您覺得新的規劃在産業産量方面特別是中國的房地産行業開發方面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最後能不能給出一個確定的時間表,土地徵用的制度和相應的改革會在什麼時候進行和出臺?
[陳錫文] 應該説中央政府財政對於農業的各項開支,目前是歷史上最高水平。這部分開支主要用在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用於直接減輕農民的負擔。我剛才講到,為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中央政府增加了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第二,主要用來為農業和農民提供公共品,比如農村的各項基礎設施,比如農村的教育、衛生以及文化事業和農民的培訓等等。因此,增加了公共品的投入,直接受益者是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産。
第二,農民可以減少開支,增加他的實際收入。至於説到徵地制度的改革,肯定會對房地産有一定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要做實事求是的分析。首先很多人擔心徵地制度改革以後,建築用地的價格會不會大幅度上漲,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就目前的房地産業來説,無論是開發商用地還是居民購買住房,實際上都要一次性付清土地的價格,完全可以在這方面進行改革,讓他分期付款,不一定要一次付這麼高的代價,同時政府也會改革房地産方面的一系列稅收制度。
至於你説到徵地制度改革的時間表,剛才那位女士已經問到了,我之所以沒回答是因為我答不出來,之所以答不出來,是因為關於這項改革的指導性文件在2004年一定會出臺,但是修改這方面的法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而且這個法律要通過三審才能最終公佈,所以這個時間進程我現在沒有辦法預料。
[香港大公報記者] 中國今年打算提高棉花的進口配額,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棉花確實存在不夠用的問題?其他大宗農産品是不是也有相似的情況?是否也有可能提高進口的配額?發改委前不久成立大宗農産品協調小組,有消息説這個協調小組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部委間的部際協調小組,這個大概什麼時候會成為現實?它有什麼意義?
[陳錫文] 重要農産品的進口配額不是中國政府確定的,是中國政府在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中確定的。所以去年應該説是增加了棉花的進口,而不是説我們提高了棉花的進口配額。大家都看到,由於去年棉花價格上漲,一方面進口增加了,另外一方面,中國農民增加棉花生産的積極性也得到了調動。
所以2004年中國國內棉花産量肯定會超過2003年。像你所説的,各類主要農産品由於年度之間有風險餘缺,總是要通過國際市場做一定調整,所以每年進口多一點或者是出口多一點,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但中國政府會嚴格執行對WTO承諾的配額。但必須強調的是,承諾配額並不是説一定要進口配額所規定的那些産品,而是那些産品能不能進入中國市場取決於中國市場自身的價格。至於你説到關於配額分配的部際協調,這個工作一直存在,至於建立什麼專門委員會之類的,我還不太清楚。
[中國青年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今年1號文件在關注農民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提出了其他若干重要權利也需要得到維護和保護。比如農民平等就業的權利,比如進城務工子女受教育的權利。請陳副主任談一下這些規定突破性的意義。第二,長期以來,侵犯農民利益、忽視農民利益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量比較大。請問造成這些問題的體制性原因是什麼?
[陳錫文] 關於農民的平等就業權利以及流動進城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這些問題最近3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多次強調,而且制定了很多相關的政策措施。這次在文件中進一步強調這個問題,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在中國的二三産業中,來自於農業部門轉移的勞動力在其中就業的比重迅速提高。比如現在在服務業中,來自農業部門轉移的勞動力大概已經佔到總的從業人員的50%以上,在製造業中佔到60%以上,在建築業中大約佔到80%。
從這個角度來看,實際上不僅僅是對待農民權益的問題,也是對待産業工人的態度問題。至於説到農民的權益受侵害制度性的因素,我想有很多方面,但是看得比較清楚的主要是兩點:第一,目前農村的稅制有不合理的地方。第二,目前農村基層的民主制度還有不夠健全的地方。
關於農村的稅制還在進一步深化改革,今年又採取了三方面的重大措施:第一,農業稅的稅率總體上降低1個百分點。第二,取消農業特産稅。第三,要求加快精簡機構、精簡人員等配套改革。關於基層農村的民主制度,當前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著重抓這項工作,叫做村務公開,讓村裏的各種事情,尤其是財務方面的事情,要讓普通的民眾了解,讓他們知情,讓他們參與管理。
[上海電視臺記者] 關於農村金融問題,農村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1號文件的19條明確規定農村金融為農村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強力度。農業銀行究竟會在以後的農村金融工作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會不會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貸款的力度?第二,目前農業銀行可能面臨著上市的關鍵時期,現在利益最大化是它的最大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支農貸款收益比較低,如何解決利益最大化與貸款之間的矛盾?農業銀行以後離農民更近還是更遠?加大對農村貸款的力度,會不會影響農行上市的進程?
[陳錫文] 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是今年和今後幾年內農村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今年正在進行的實際上主要是農村信用社的體制改革方面。在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們之間有一些大體的分工。對於農戶直接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生産,這方面的金融支持主要是信用社的職能。
而對於像農産品加工、發展農業産業化以及縣和縣以下的小城鎮建設等等,這主要是農業銀行承擔的責任。這樣的分工實際上已經考慮到了農業銀行作為一個商業銀行的本質要求,就是利益的取向問題。
當然現在已經開始的農村金融改革還不僅僅在於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兩個方面,還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也包括國家對於所有在縣和縣以下的金融機構,明確他們支持農業的義務,以及進一步探索適應農民的擔保抵押制度和逐步建立農村政策性保險等等這樣一些工作。
其實説農業是一個相對來説利益比較低的部門,這種説法也並不完全正確。我提供一個數字,去年我國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是14.8%,但是農業在整個金融機構中佔用的貸款餘額不到6%。從這個角度去看,農業利用金融資金的收益是相當高的,所以金融機構只要通過改革,完善自己的服務,完全可以從對農民的服務中獲得他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