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全文)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09日 13:13
新華網北京2月8日電 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2003年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抵禦住了突如其來非典疫情的嚴重衝擊,克服了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嚴重影響,實現了農業結構穩步調整,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民收入穩步增加,農村社會繼續保持穩定。
同時,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困難。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多年增長緩慢,糧食主産區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許多純農戶的收入持續徘徊甚至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擴大。農民收入長期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産和農産品供給;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不僅關係農村社會進步,而且關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全黨必須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緊迫感和主動性。
現階段農民增收困難,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反映,也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農産品市場約束日益增強、農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的轉變。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儘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一、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産區發展糧食産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
(一)加強主産區糧食生産能力建設。當前種糧效益低、主産區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尤為突出,必須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儘快加以解決。抓住了種糧農民的增收問題,就抓住了農民增收的重點;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就抓住了糧食生産的根本;保護和提高了主産區的糧食生産能力,就穩住了全國糧食的大局。從2004年起,國家將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選擇一部分有基礎、有潛力的糧食大縣和國有農場,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國家優質專用糧食基地。要著力支持主産區特別是中部糧食産區重點建設旱澇保收、穩産高産基本農田。擴大沃土工程實施規模,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加強大宗糧食作物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工程建設,強化技術集成能力,優先支持主産區推廣一批有重大影響的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圍繞農田基本建設,加快中小型水利設施建設,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提高排澇和抗旱能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
(二)支持主産區進行糧食轉化和加工。主産區要立足糧食優勢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發展區域經濟,並按照市場需求,把糧食産業做大做強。充分利用主産區豐富的飼料資源,積極發展農區畜牧業,通過小額貸款、貼息補助、提供保險服務等形式,支持農民和企業購買優良畜禽、繁育良種,通過發展養殖業帶動糧食增值。按照國家産業政策要求,引導農産品加工業合理佈局,扶持主産區發展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農産品加工業,重點是發展精深加工。國家通過技改貸款貼息、投資參股、稅收政策等措施,支持主産區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農産品加工、種子營銷和農業科技型企業。
(三)增加對糧食主産區的投入。現有農業固定資産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土地復墾基金等要相對集中使用,向主産區傾斜。繼續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新增部分主要用於主産區。為切實支持糧食主産區振興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要開闢新的資金來源渠道。從2004年起,確定一定比例的國有土地出讓金,用於支持農業土地開發,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主銷區和産銷平衡區也要加強糧食生産能力建設。進一步密切産銷區的關係。糧食銷區的經營主體到産區建立糧食生産基地、倉儲設施和加工企業,應享受國家對主産區的有關扶持政策。産區糧食企業到銷區建立倉儲、加工等設施,開拓糧食市場,銷區政府應予以支持並實行必要的優惠政策。
二、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四)全面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近幾年,農業結構調整邁出較大步伐,方向正確,成效明顯,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要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走精細化、集約化、産業化的道路,向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不斷開拓農業增效增收的空間。要加快實施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繼續調整農業區域佈局。農産品市場和加工佈局、技術推廣和質量安全檢驗等服務體系的建設,都要著眼和有利於促進優勢産業帶的形成。2004年要增加資金規模,在小麥、大豆等糧食優勢産區擴大良種補貼範圍。進一步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深入開展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要進一步完善農産品的檢驗檢測、安全監測及質量認證體系,推行農産品原産地標記制度,開展農業投入品強制性産品認證試點,擴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優質農産品的生産和供應。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實施重點區域動物疫病應急防治工程,鼓勵鄉村建立畜禽養殖小區,2004年要啟動獸醫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加快實行法定檢驗和商業檢驗分開的制度,對法定檢驗要減少項目並給予財政補貼,對商業檢驗要控制收費標準並加強監管。
(五)加快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各級財政要安排支持農業産業化發展的專項資金,較大幅度地增加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對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的技改貸款,可給予財政貼息。對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培訓、營銷服務,以及研發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基地建設和污染治理等,可給予財政補助。創造條件,完善農産品加工的增值稅政策。對新辦的中小型農副産品加工企業,要加強創業扶持和服務。不管哪種所有制和經營形式的龍頭企業,只要能帶動農戶,與農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給農民帶來實惠,都要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一視同仁地給予支持。
(六)加強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要圍繞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儲備能力和轉化能力,改革農業科技體制,較大幅度地增加預算內農業科研投入。繼續安排引進國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資金。增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試和大面積示範推廣。引導和推動企業成為農業技術創新主體,允許各類農業企業和民營農業科技組織申請使用國家有關農業科技的研發、引進和推廣等資金。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加快形成國家推廣機構和其他所有制推廣組織共同發展、優勢互補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發揮農業科技示範場、科技園區、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建立與農業産業帶相適應的跨區域、專業性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支持農業大中專院校參與農業技術的研究、推廣。
三、發展農村二、三産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七)推進鄉鎮企業改革和調整。發展鄉鎮企業是充分利用農村各種資源和生産要素,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拓展農村內部就業空間的重要途徑。要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産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調整鄉鎮企業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加快技術進步,加快體制和機制創新,重點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加大對規模以上鄉鎮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促進産品更新換代和産業優化升級。引導農村集體企業改製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鄉鎮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農村中小企業對增加農民就業作用明顯,只要符合安全生産標準和環境保護要求,有利於資源的合理利用,都應當允許其存在和發展。有關部門要根據鄉鎮企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加強調查研究,儘快制定促進鄉鎮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性意見。
(八)大力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都可以進入。要在稅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持。對合法經營的農村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於工商登記和收取有關稅費。
(九)繁榮小城鎮經濟。小城鎮建設要同壯大縣域經濟、發展鄉鎮企業、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移民搬遷結合起來,引導更多的農民進入小城鎮,逐步形成産業發展、人口聚集、市場擴大的良性互動機制,增強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國家固定資産投資要繼續支持小城鎮建設,引導金融機構按市場經濟規律支持小城鎮發展。重點漁區漁港、林區和墾區場部建設要與小城鎮發展結合起來。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推進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