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央視專欄列表頁

[中國財經報道]:江西破解民工“充電”難題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21日 09:07

  在上期節目中,我們報道了廣東出現了民工短缺的現象,其中技術工人的短缺顯得尤為突出,許多企業的經營者抱怨,招聘技術工人是一件讓他們感到頭疼的事,現在農民工技能素質普遍不高,那麼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因是什麼呢?江西省是國內勞動力輸出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欄目的記者前往江西進行了調查。

  “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我們這一期的《打工熱線》節目,我是主持人小魏,,那麼這幾年來打工的人是越來越多,而且我們上饒縣與浙江毗鄰…”

  沒有想到,第一次見到楊嘉是在縣電視臺的演播室裏,這位上饒縣的勞動就業局長正在和縣電視臺聯合製作一期節目,目的是想通過電視宣傳,提高農民參加技術培訓的意識。

  “建議他,如果他可以通過政府部門組織的培訓,或者是當地某些機構組織的一種技能培訓,對某個行業有所了解以後,有目的的過去工作,這樣子可以提高他的工資待遇……”

  江西省上饒縣勞動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楊嘉説,通過電視方面主要還是進行宣傳、思想工作,畢竟是,因為現在是市場經濟了,市場經濟還必須要讓他自願。

  楊嘉説,上饒縣是江西省勞動力輸出大縣,全縣76萬人口中,富餘勞動力有20萬人,佔到全縣人口的26%,這其中的多數人選擇到毗鄰的浙江、福建打工,由於民工的技能素質普遍不高,多數人只能從事“普工”等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工作。

  楊嘉説:“現在這一部分人都是要外出打工的,要把這些人的就業問題解決了,那麼光靠我們上饒縣、園區這些地方是解決不了的,農村剩餘勞力面向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如何能夠賺到錢,如何能夠賺到錢這就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那麼可想而知我們的壓力有多大。”

  讓楊嘉最感到頭疼的是,現在民工參與技術培訓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他測算,參加培訓的人數大約只佔到民工總數的10%,在楊嘉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許多招聘傳真。

  楊嘉説:這個招工簡章一份接一份,我早上收了兩份,每天都有。多的時候 ,五六份、七八份都有。

  記者説:實際上你供得上嗎?

  楊嘉説:現在人員存在著兩個問題,一個就是他需要技能,我們這邊的人呢要求去出去打工的還是比較多,但是他有些技能不行,所以找到好的工作的人不是很多,一般都是做普工人的多。

  望著眼前一份份條件優厚的招工信息,自己手頭卻沒有合適的人選,楊嘉感到有些無奈,他告訴記者,一個“普工”的月工資大約是500元左右,而一個技工的收入至少是他的兩倍。記者採訪時發現,在江西這個勞動力輸出大省省內的一些地方,確實也出現了的技工短缺問題。

  江西省廣豐縣縣長鄭衛平説:缺口呢,現在就是一些服裝廠、技術熟練工人也缺口兩三千人。

  江西省余江縣副縣長王金保説:比如説我們現在這個中童工業眼鏡園區,這個眼鏡園區可能缺工大概缺到四五千人的樣子,就是技術工人能夠合格的技術工人(缺)四五千人,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縣城來説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缺工。

  技工短缺問題也引起了江西省高層領導的關注。江西省副省長孫剛表示,這一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工的自身素質和市場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江西省副省長孫剛認為,現在農民工輸出最大的障礙就是勞動者的素質,現在並不是缺人,並不是缺人而是缺這種高素質的,或者具備了一定生産技能的勞動者。現在不僅是到外省我們輸出去的農民工現在有一些在外面也找不到工作,因為素質比較差。就是我們本省現在也缺乏這個問題。也出現了招工難

  對於江西這個勞動力資源豐富,而人均耕地相對緊張的省份來説,外出打工是農民增收的一種主要方式,根據江西省就業局提供的數據(圖表)2002年全省勞務輸出是405萬人, 2003年是430萬人,而今年僅上半年就達到了440萬人。2003年全省勞務創收是270多億元,而當年江西全省的財政收入是284億元 ,2003年江西全省農民人均增收124元,其中非農增入佔到了84%,從中不難看出勞務輸出對江西經濟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那麼提高外出打工的民工技能素質,無疑將對增加農民收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江西省加大了對務工人員的培訓力度。從去年開始,省政府還從省級財政中撥出專款支持農民工培訓。

  江西省就業局局長萬建農説,“去年我們省本拿了400萬元出來,今年我們拿出了1200萬元,除掉國家陽光工程的那一塊兒,就是農業部門搞的那一塊兒以外,我們政府又單獨拿出1200萬元資金來,省本級(財政)拿出來的,這樣拿出來面向全省公開招標。就是對農民工(培訓)。”

  萬建農告訴記者,省政府拿出專項資金培訓農民工,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但在執行過程中他們也發現,不少農民對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

  萬建農説,因為他們還不是很了解這個參加培訓以後對就業競爭的好處,重要性他不知道這個,有的家庭貧困,也沒有時間,趕快巴不得找個事做,拿到錢再説。

  萬建農告訴記者,農民參與培訓積極性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在這方面,僅靠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不夠的,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調動全社會的力量。

  萬建農説,因為原來僅靠政府這些部門來這樣做還是不行的。就是政府拿出錢來,1200萬這是主要的,關鍵是要通過這個資金運作,能夠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都來幫助農民工實現就業培訓。

  對於從浙江到江西投資的周獻飛來説,他嘗到了同政府合作培養農民工的甜頭。周先生在余江建設了一個鞋廠,需要大批工人,直接招收技工,當地一是沒有這麼多現成的工人,二是也會增加成本。

  江西達爾漫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獻飛説, 因為馬上就要招熟練工可能會提高我們的工價,這樣的話呢,我們培訓了三四個月之後熟練之後直接就可以上線。

  最終讓周獻飛採取這種培訓方式主要原因來自當地政府的支持,企業出師資、出設備,政府出場地,負責招工,企業培訓工人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而政府看重的是可以解決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江西省余江縣副縣長王金保認為,這種方式最大的優勢就是馬上就可以直接就業了。

  根據這家企業和余江縣政府簽訂的協議,在這裡參加培訓的農民,可以在這家企業直接就業,整個培訓不但免費學習、免費食宿,而且還能得到一些生活費。儘管政府和企業開出了這樣的優惠條件,在培訓之初,還是遇到了他們預想不到的困難。余江縣楊溪鄉勞動和安全生産管理站站長王天興説:“我説現在達爾漫免費培訓技術,包吃包住,培訓三個月以後直接送到我們工業園區的達爾漫製鞋廠,他們都不相信。”

  余江縣勞動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他們招收第一批40名學員,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在第一批學員結業上崗工作後,學員的招收漸漸變得容易了。不少打工者看重這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這裡的待遇和東部地區差不多,二是還可以免費學到技術。

  工廠的一名職工説,“這個工廠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可以免費培訓我們,幫我們學技術,外面打工學技術也要花錢,交培訓費,反正一個女孩子在家裏也總比在外面好。”

  最近幾年,江西每年都有400萬以上的農民外出打工,但這之中有60%的人從事的是技術含量比較低的“普通工人”,看來,對於江西而言,農民工素質的提升還大有空間。

  針對類似現象,勞動和會部保障部提出,要在全國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提高廣大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養億萬高素質的勞動者。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國家、企業和勞動者個人三方分擔的技能人才培養投入機制。落實“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抓好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堅持“就業引導培訓”、“以輸出帶培訓,以培訓促輸出”的原則,推進培訓就業一體化。

  可喜的是,在江西採訪時,我們發現,通過各種努力,農民參與技術培訓的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去年同期相比,外出務工人員參與培訓的人數增長了73%,但我們同時注意到,經過技能培訓,江西幾百萬民工奔赴外省務工後,農村還存在相當的富餘勞力,這些人就業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雖然沒有離開土地,但林芳忠可以像以前在外地打工一樣按月領取工資,在上饒縣董團鄉有許多和林強一樣的農民在鄉里的農産品公司工作,對於這種既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就業方式,農民十分歡迎。

  上饒縣董團鄉農民林芳忠説,一句話講,千里迢迢,在外面賺一千,不如在家裏賺五六百元,我是本地人,家裏老老少少可以照應得到。

  林遠泉是林芳忠所在這個企業的老闆,是當地人,在董團鄉擁有8個農産品生産基地,是上饒縣最大的農産品企業,他的企業員工基本上是當地的農民,最多時需要2700多工人。

  江西遠泉實業集團總經理林遠泉説,像我們這個企業運作呢,在董團鄉,在我們企業來講,現在人員還不足,還不夠,就是剩餘勞動力,基本上就業問題就不需要考慮,對我們一個企業來講,我們關鍵時刻人還不夠用。

  這個鄉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從事的還是和農業生産相關的勞動,技能門檻相對較低,而且一般只要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上崗,所以這類工作很受當地農民的歡迎。

  江西省上饒縣董團鄉黨委書記姬觀林説,像留在家裏這部分老百姓他一方面年紀相對來説比較大一些,外出打工可能不一定有企業錄用他,所以一般的情況下會留在家裏。通過這個公司加農戶這種形式以後,他到農業企業來工作,一方面解決了就業的問題,第二方面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董團鄉的人口是三萬一千人,耕地一萬六千多畝,人均不到半畝地,雖然近年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但耕地和人口相比還是顯得過少。

  姬觀林説,“農村目前還存在著一個隱性失業的問題,也等於是講,三個人的地,現在要五個人來種,這個現象比較普遍。”

  姬觀林説,解決農村富餘勞力的就業,除了外出務工外,還要立足於在本地消化,上饒縣政府近兩年鼓勵扶持建立大型農産品生産企業。這類企業的出現,使農民可以既不離鄉,也不離土地就可以完成就業。2003年董團鄉農民通過在鄉內兩個農産品企業務工,人均增加收入129元。上饒縣兩年來也通過各種途徑為農民增加了22000個就業崗位。

  從浙江到河南,從廣東到江西,這幾天,中國財經報道特別節目——《2004農民工現象》陸續播出了目前農民打工過程中出現的各种經濟現象,如何看待這些現象呢?在採訪中不少經濟學家認為,農民工短缺是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暫時的現象,從長遠看勞動力過盛中國經濟將要長期面對的一個現實。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完善農民工的用工機制,提高農民工的自身素質。如果觀眾朋友您有什麼線索和建議,歡迎您來電來信和我們聯絡,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國財經報道,再見。

  記者:于浩 劉志強

(編輯:肖闊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