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手記︱溯源而上 沿著母親河看中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臺之聲》微信公眾號 | 2024年12月20日 17:3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我們接到任務,要在全國生態日當天播出一組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修復的節目。就是説,我們要在5天的時間跨越2500多公里,從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到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發源地。時間緊任務重,總臺記者,出發!

  山東:俯身入泥拍灘塗 萬鳥遷飛繪就生態畫卷

  8月7日,我們抵達山東東營。當地多日陰雨、難得放晴,於是我們直奔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是九曲黃河匯入大海的地方,可以看見一望無際的濕地、灘塗,上面是大片的蘆葦蕩和荻花叢,而最顯眼的當屬鹽地鹼蓬這連片無垠的紅。保護區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眼前這片鹽地鹼蓬有2000多公頃,是今年剛剛修復完成的,看起來很硬實,其實非常濕滑,走上去猶如沼澤淤泥一般。眼前這片紅看著近在咫尺,想要靠近卻舉步維艱。腳踩上去就會往下陷,如果這時候腳使勁往外拔,那麼一定會失去平衡,整個人會倒在灘塗上。一身泥事小,拍攝器材損壞就麻煩了。這種情況下,必須單腳前後慢慢用力,讓水浸入到鞋底縫隙再緩慢拔出。身穿連體防水褲、手拎機器的我,就這樣一步一踉蹌地走進了這片鹽地鹼蓬中。由於無法攜帶三腳架,我找了一個比較容易站定的地方調整好呼吸,開始拍攝。即便如此,我的雙腳也在不斷下陷,每挪動一步都要盡可能多角度多景別拍攝,加之鹼蓬高度較低,想要手持攝像機拍特寫,就必須蹲下。由於當時拍得投入,忘記雙腳還在緩慢下陷,直到起身時褲子濕透,我才意識到下蹲時已經接觸到了夏日溫暖的海水。

  △總臺記者跟拍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工作人員提取水樣

  青海:跟拍高原守護人 記錄最美三江源

  8月8日,離開黃河入海口,我們一路逆流而上,從西寧驅車8個小時,來到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瑪多縣平均海拔4300多米,當地人告訴我,瑪多縣一年中11個月都在供暖,而我們正好趕上8月份設備檢修。這裡晝夜溫差很大,白天還30多度,晚上就降至零度,這讓我一個穿短袖來的人始料未及,當晚我們穿著外套、蓋著被子,整夜輾轉難眠。

  △這裡就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

  9日一早,我們來不及調整狀態,忍著劇烈頭疼、呼吸不暢等高反症狀,跟隨園區綜合部部長仁青多傑一起,驅車前往黃河的源頭。這一路,能讓我們緩解高原反應的,除了手中的氧氣罐,就是窗外的藍天白雲、大大小小的湖泊。草場上活躍著各種罕見的野生動物,尤其是土撥鼠,這讓同事孫超興奮到摘掉氧氣罐。仁青部長説,近幾年,這裡的水源涵養能力不斷提升,湖泊數量由4077個增加到5849個,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野生動物種群增加到106種。

  生態治理中,有個角色不可缺少,那就是在公路邊、山坡上經常出現的“生態管護員”,他們有的三三兩兩沿著公路撿拾垃圾,有的站在山坡上用望遠鏡環顧遠方。這支生態管護隊伍都是由當地牧民組成的。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建設以來,探索“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牧民們從草原的利用者變身為生態管護者,從此吃上了生態飯。在一處用帳篷搭建的簡易休息營地,我們看到了幾位剛剛巡護回來的管護員,他們正在用園區的APP上傳數據,還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在巡護時拍到的野生動物照片,其中不乏野狼、雪豹等“萌寵”。

  △總臺記者在海拔4600米拍攝生態管護員的日常

  終於,我們來到此行的目的地,象徵著黃河源頭的“牛頭碑”觀景臺,觀景臺兩側是黃河在源頭區最先形成的兩個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與黃河中下游的氣勢磅薄不同,這裡碧波盪漾,美不勝收,若不是回頭看到那塊海拔4610米的碑,我可能都忘記了高反的存在。此刻,雖然各種不適感加劇襲來,我還是強忍難受,深吸幾口氧氣,架上機器開拍,並放飛無人機。這裡太美太壯觀,隨便一拍都是大片。

  △黃河源頭最先形成的姊妹湖之一:扎陵湖

  回到駐地已經是晚上10點,這時候仁青部長接到巡護員報告,發現一頭受傷的小藏野驢正在被送往管委會。他放下電話,正要問我們是否要拍,發現我和同事們已經拿著器材準備上車了。到達管委會,我們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為小傢伙鋪紙板、準備飼料,我下車第一時間開機,不間斷地記錄這突如其來又難得一見的救助過程。仁青部長説,救助野生動物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管委會的職責,今年他們救助的就有獵隼、大鵟、藏野驢,還有藏原羚等不同動物。直到拍攝結束,我才發現氧氣罐落在了車上,拍攝過程中竟然沒有感到高原反應。

  △晚上10點,拍攝三江源工作人員救助藏野驢

  電視節目的創作都是團隊努力的結果。這次前往三江源拍攝,我們是一個三人小團隊,領隊王磊是名老黨員,也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攝像記者,每次拍攝時,為了讓我有充足的時間飛航拍,他總是一個人背著攝像機、三腳架、各種大小單反鏡頭,默默地走到高點去拍攝。整個行程,為了讓我們有足夠的氧氣補給,王磊老師很少用氧氣罐,其實我們能看出他也很難受。孫超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是團隊中年紀最小的。此次行程,她默默承擔了我們的後勤保障工作,自費為大家準備了紅景天、葡萄糖等抗高反的藥物。高海拔工作充滿艱辛,但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好同事、好隊友互相幫助,才能讓拍攝順利圓滿地完成。

  △我們跟仁青多傑部長合影(左起:仁青多傑、高文鵬、孫超、王磊)

  回想一下,這不是我第一次拍攝生態治理的選題。在擔任總臺攝像記者近20年的職業生涯中,我拍攝過新疆和內蒙古防沙治沙、西藏草場治理恢復、浙江“五水共治”等,見證了我國生態治理修復穩步推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作為一名黨員,我努力以更敏銳的視角、更深刻的洞察,用鏡頭去捕捉生態治理中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影像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清水秀的中國故事。

  作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攝像記者 高文鵬

編輯:邢斯馨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正在閱讀:黨員手記︱溯源而上 沿著母親河看中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