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手記︱向雨而行 我們再出發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臺之聲》微信公眾號 | 2024年08月05日 10:25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臺之聲》微信公眾號 | 2024年08月05日 10:2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作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吉林總站記者 王亞平 李琳

  7月21日起,吉林省出現持續性降水天氣,防汛形勢嚴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吉林總站黨委迅速啟動“戰時”模式,成立汛期報道黨員先鋒突擊隊,並根據氣象部門預警信息及各風險點位實際情況,動態調整一線報道團隊部署,形成臨江、集安、蛟河、延吉、吉林市、德惠、松原報道組。總站第一黨支部黨員不懼危險衝鋒在前,全站采編、技術人員齊心協力共渡難關。在防汛報道期間,兩位黨員記者發來手記,分享了他們在搶險現場的見聞與體會。

“別付錢了,我看了你們的直播”

王亞平

  7月26日,我與同事們組成了本輪應對颱風的第一支報道團隊。傍晚,團隊抵達汛情較為嚴重的吉林省臨江市,連夜趕往當地發生泥石流的災害點。在得知當地已根據預案成功轉移群眾後,大家都稍稍松了口氣。

  △吉林總站記者連夜報道臨江受災情況

  充分掌握了當地受災信息、人員轉移情況,我們迅速形成報道,並在總臺多個頻道和欄目播發。

  △吉林總站記者出鏡報道

  颱風“格美”步步緊逼,吉林省臨江市、集安市、蛟河市等多地出現險情,總站全員分頭行動。27日,我負責帶領團隊前往集安採訪報道,同事們從長春出發與我們會合。在前往集安的路上,雨越下越大,眼看著周圍水域水位激增,濃重的霧氣四處瀰漫,能見度不足50米。

  這座位於吉林東南部山區的邊陲小城,是吉林重要的旅遊城市。受強降雨影響,集安市已經遭遇了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部分路段交通受阻,多個村屯供電中斷。

  △集安泥石流災害點位

  在集安主城區,我看到多處下水井蓋被沖走,不斷有水從井口涌出,除了24小時輪流值守的民警,路上鮮有行人。

  村屯情況如何?風險點位的人群都轉移了嗎?是否有傷亡?來不及歇腳,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向村鎮進發。

   △記者在集安直播報道路橋水毀阻斷點搶險進展

  在距離集安市中心6公里左右,集青公路沿線的萬寶溝泥石流搶險現場,我們遇見一位老人站在雨中不斷詢問施工進展。

  他是集安市下解放村的黨支部書記田文福,事故發生前,他和巡防人員已經在這裡值守兩天兩夜。

  帶我們去安置點的路上,田文福一直在接打電話,叮囑備齊牙刷、衛生紙等物資;安排民兵守住關鍵路段,防止村民前往風險地區。到了安置點,他挨家挨戶給村民送水、收集村民需求。

  “村民一個都沒落下。人沒事,就是萬幸。等水退了,我們再好好收拾,領你們好好走一走,再看看我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我們村部建得老像樣了。”田文福笑著對我們説道。

  對於持續堅守在抗洪搶險一線村黨支部書記的這份邀請,我們暗下決心,一定赴約。

  △吉林總站記者在集安的首場直播

  在集安市的首日直播任務完成後,我去超市買水。超市老闆認出了我——我還未脫下直播時穿的醒目黃色雨靴和被大雨浸透的衣服。

  “別付了。”老闆擺了擺手,“我看了你的直播,感謝你們對集安的關注和支持。”

  我抬頭,看見他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堅持付款,也收下了老闆的心意。那一刻,我再次感受到記者這份職業的責任和獲得感。

  採訪不斷深入,團隊晝夜奮戰,以直播、新聞短片等形式,將當地受災情況、救援搶險進展一一呈現。

  這一階段的抗洪搶險救援報道,給了我與往年不同的感受:當我們到達各個風險點位時,群眾轉移任務都已基本完成。

  我們的報道主線圍繞搶險和安置工作展開,而不再是拍攝採訪救援受困群眾的場景。這種感受反映出的,是地方黨委政府在提前預警、科學調配等方面作出的努力。

  28日開始,當地雨量明顯減弱,天空開始放晴。30日6點45分,本輪降雨導致供電中斷的點位全部恢復供電。

  截至30日中午,經當地交通部門搶修,31處路橋水毀阻斷點已完成超7成作業任務。

  其中G331國道丹阿線斜溝嶺段發生道路下邊坡滑坡,損毀坡面深度40米左右。這一線路不僅是農村客運及城鄉公交的主要通行路線,也是連接集安市與遼寧省的重要通道。

  我們來到這個點位展開全天候、接力式的直播連線,實時跟蹤搶險救援最新進展。

  直播間隙,我們來不及轉場,就地取材,用幾個設備包和一件迷彩服搭起飯桌,大家蹲坐在桌旁簡單吃了午飯。

  △團隊來不及轉場,現場用餐

  當我準備與駐守臨江市的同事張傲然溝通採訪進展時,他給我發來一段視頻:他的妻子正給不滿五個月的兒子播放我們在前線採制播出的新聞。

  小傢伙聽不懂,一直在找聲音來源,當媽媽説“叫爸爸”,小傢伙才對著鏡頭笑了起來。

  同樣在臨江駐守的司機張寶強,在7月迎來他的第二個寶寶。他的妻子每天帶兩個寶寶給他打至少三通視頻通話,叮囑他注意安全。

  在這次抗洪搶險報道中,團隊的每一位黨員、群眾不計個人得失,始終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投入工作,確保了這場戰鬥能夠打贏。

雨後終見彩虹

李琳

  聽聞蛟河災情嚴重,28日,原本在琿春採訪東北虎豹保護的我與同事們一行五人,7點從琿春出發,驅車前往蛟河。

  一路上,大雨滂沱,汽車的雨刮器不停擺動。在某些路段,坐在車裏甚至很難看清前行的路。沿途經過的河道水流湍急,隨處可見被沖毀的農田。還未到現場,我們便與當地融媒保持溝通,在趕往蛟河的路上就道路搶修和農田受損等內容及時發回了報道。

  中午11點多,終於抵達蛟河。下午4點,同事孫建德有一場大屏直播。然而剛到蛟河的我們,對點位現場並不熟悉。眼見著雨勢越來越大,直播信號能否確保也是難題。在草草吃過幾口午飯後,我們迅速向直播點趕去。

  然而,意外總是讓人猝不及防。在趕往直播點的路上,一處道路塌方阻擋了我們的去路。大型挖掘機已經抵達現場,對受損路段進行搶修。從現場了解到,挖通該路段至少還需要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的時間。留給我們準備直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道路搶修現場

  在焦急等待中,好在道路按時搶修完成,順利通車。隨後,聽聞前方還要經過一處橋梁孔洞,孔洞內積水較深,我們開的商務車恐怕難以通過,於是換乘當地的越野車,幾經輾轉,終於在下午兩點多抵達直播點,與從長春趕到的同事們會合。

  △橋下孔洞積水較深

  本次直播點位是一處被大水衝斷的橋梁,這裡也是市區連接兩個鄉鎮的主幹道。如果不及時修通,意味著兩個鄉鎮的人們將“與世隔絕”。在現場了解相關情況後,準備直播稿、試信號、演練……一切看似穩步進行。

  △橋梁被大水衝斷

  然而,大雨似乎一點也沒有要停的樣子,反而越下越大。在團隊的通力配合下,冒著大雨,直播順利結束。我們每個人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還是被一個個淋成了“落湯雞”。

  △吉林總站記者在大雨中直播

  △吉林總站記者在大雨中拍攝

  直播剛一結束,當地的工作人員就催著我們趕緊收拾設備撤離,一開始還沒太明白他們的用意,但當我們再次蹚水經過來時那處橋梁孔洞的時候,水已經快淹到車窗的位置了。原來,再不往回趕,我們可能就因為漲水而回不去了!

  吃完晚飯,我們來不及休息,又驅車來到蛟河此次洪澇災害轉移群眾最大的一個安置點採訪。這是一所當地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由於地勢較高,安置了280多名受災群眾。他們對安置工作非常滿意,但又因為自家的房屋和農田的受損而憂傷。

  天災面前,作為記者,除了共情,唯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用鏡頭和話筒為受眾傳遞真實信息。我想,這或許也能為受災群眾帶來溫暖與力量吧。

  △吉林總站記者在集中安置點採訪

  回程路上,意外再次發生。一段回市區的必經之路由於橋梁路基塌方而被當地用兩棵大樹攔了起來。不少車輛被擋在外面,不知所措。詢問現場工作人員,也不知何時能夠將道路疏通。此時已經是晚上9點左右。今天已遭遇太多“艱難險阻”,忙碌了一天的我們,此時反而已不再驚慌和焦慮,而是盡情地享受那段難得的“休息”時光。10點半,道路終於疏通,車輛恢復通行,我們才得以趕回駐地,徹夜寫稿、剪片、回傳。

  △兩棵大樹攔住了回程的路

  第二天早上拉開窗簾,發現雨過天晴,天空中還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也許這也預示著,當地的人們將以百折不撓的勇氣重建家園,迎接風雨過後的艷麗彩虹吧。

  儘管天空放晴,我們的報道仍在繼續。頭天晚上持續的強降雨,讓更多的道路、橋梁被阻斷,搶通工作持續進行。與此同時,農田排澇、被困鄉鎮的物資運輸等各項工作陸續開展。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的行程也緊張而忙碌,每天採訪、拍攝、直播,奔走在抗洪搶險一線,不是被雨淋得渾身濕透,就是鞋子、褲子上沾滿泥土,常常因為來不及回市區而蹲在泥濘的鄉間小道旁吃盒飯。

  △蹲在路旁吃盒飯成為常事

  由於吃飯時間不規律,再加上洪災後環境中容易滋生細菌,團隊裏的不少同事或多或少出現了腸胃不適症狀,而我更是犯了急性腸炎,緊急上醫院輸液。

  △吉林總站記者得了急性腸炎在醫院輸液

  在這次採訪中,當地的搶險救災工作迅速、精準、有序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天的時間,完全損毀、中斷的大橋就能迅速搶通;群眾轉移安置的時候,因為有103歲的老人,大巴車直接開到老人家門前;300多公頃的積水農田,全部完成排澇只用了三天……細微之處,再次凸顯了災難面前中國人的堅韌不拔與團結一心,更好地呈現這些成為我們繼續堅守一線報道的動力。

  △技術人員在做直播前的準備

  自7月26日至8月2日,吉林總站累計發稿100余條,其中直播連線10余場次,多篇報道成為全網首發和信源。目前,總站報道組依然奮戰在防汛一線,作為黨員和總臺記者,他們將堅守到最後一刻,努力做到突發報道首報迅速、續報精準、終報完整。

  執行總監:陳福生

  監  制:劉 斌

  主  編:趙東亮

  編  輯:林智宇

  供  稿:總臺吉林總站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機關黨委

編輯:黃佐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正在閱讀:黨員手記︱向雨而行 我們再出發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