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焦點訪談》 20241119 以城市“韌性”應對“任性”天氣
來源 : 央視網 2024-11-19 20:15 內容簡介 關注
《焦點訪談》 20241119 以城市“韌性”應對“任性”天氣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4年11月19日 20:15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具有“抗擊打”能力的“韌性城市”已經成為我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理念。2024年夏秋之際,先後有三次颱風不同程度影響上海,給這座超大型城市帶來了一次又一次考驗。面對考驗,上海憑藉“硬核”能力有效應對,保障了城市的正常運轉和市民的生命財産安全。 (《焦點訪談》 20241119 以城市“韌性”應對“任性”天氣)
  • 欄目信息
播放列表 更多 >
往期查詢>
精彩看點 更多 >
往期節目 更多 >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關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韌性”一詞原本是一個工程力學的概念,指一個系統遭受外部衝擊後維持自身穩定並恢復原有狀態的能力。現在,具有“抗擊打”能力的“韌性城市”已經成為我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理念。今年夏秋之際,先後有“貝碧嘉”“普拉桑”和“康妮”三次颱風不同程度影響上海,給這座超大型城市帶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面對考驗,上海憑藉硬核能力有效應對,保障了城市的正常運轉和市民的生命財産安全。

10月31日,受颱風“康妮”外圍環流和冷空氣共同影響,上海籠罩在一片風雨之中。氣象部門發出了暴雨橙色預警以及颱風藍色預警。而就在此時,位於黃浦區的智慧環衛監管指揮大廳正有條不紊地應對著。全區各路段的現場圖像被傳到數字化管理平臺“一網統管”的大屏上。很快,工作人員就通過監控發現有一處車流量很大的路段極有可能産生積水,造成交通擁堵,隨即安排員工優先處置該路段。接到指令後,正在巡檢的一線工作人員立刻趕往目的地。

20分鐘後,現場處置完畢,積水水位降到可控範圍以下,避免了一次極有可能發生的交通擁堵。在颱風到來之前,上海已經集結了近7萬名搶險人員隨時待命。今年上海受到三次颱風影響,除了“康妮”以外,還有9月來襲的“貝碧嘉”和“普拉桑”。儘管來勢兇猛,但是由於準備充分、指揮得當,城市很快便恢復了正常。這種應對效果和上海已在推行的韌性城市建設有關,所謂韌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並從災害中快速恢復起來。

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研究員、長三角城市運行安全專家組成員尹小貝:“它(韌性城市)體現出兩個特徵:第一,風險衝擊過來了能夠把它吸收掉,就像海綿一樣下雨把水吸收住;第二,如果衝擊特別大,城市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迅速恢復,像彈簧一樣壓了之後能夠復原。這體現出韌性的兩個能力。從城市的角度講,我們還要在吸收和恢復的過程中總結相應的經驗,汲取相應的教訓,最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021年,上海“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共建“安全韌性城市”,強調城市要保持抗壓、存續、適應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尹小貝:“城市像人一樣也有老齡化的問題,內在環境變化要求城市具備韌性能力,建設韌性城市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城市發展範式。”

近幾年,上海一直在努力建設韌性城市。它的韌性來源於軟硬體的實力。硬體是多年來打造的基礎設施,包括海綿城市、地下管網、鷹眼系統等等;軟體是數字化管理平臺“一網統管”,它相當於“城市的大腦”,由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進行管理。

上海于2019年在全市範圍開始全面探索“一網統管”實踐。經過幾年的發展,“一網統管”形成了“一縱一橫”的組織架構。一縱指的是市級、區級、街鎮級,一橫指的是在這個管理平臺上嵌入了防汛、消防、交通等82個部門和單位。

硬體讓城市更強壯,軟體讓城市更聰明,有了軟硬體的加持,上海在抵禦自然災害時便會表現出韌性。那麼它是怎麼做到的呢?具體來講,通常會採取三個步驟:事前防範、事中控制和事後恢復。以此次抗擊颱風“康妮”為例,我們先來看看上海是如何防範的。首先打前站的是氣象部門。

10月28日12時,也就是颱風“康妮”來襲前三天,上海市氣象局便發出第一份《氣象信息專報》。隨後,上海氣象局“3216”颱風遞進式預報預警工作機制也正式啟動。“3216”是指在颱風登陸前,提前3天通過“一網統管”向有關各部門發出工作提示,提前2天作出災害性天氣預通報,提前1天發出預警信號,以及提前6小時作出上海市分區預報,並且24小時滾動更新。對於氣象部門的這些研判,本地媒體也在進行24小時直播,讓市民第一時間知曉。

防汛防臺部門通過“一網統管”平臺收到氣象部門的預判與分析後,就能在災害發生前進行預測和預警,為指揮調度提供科學依據。

上海市水旱災害防禦技術中心主任張鵬:“如果我們接到了積水的監測信息,説某一個區的某一條路上發生了道路積水,我們利用這個系統會快速檢索它3公里範圍內有多少河、有多少排水泵站、有沒有搶險隊伍、有沒有物資倉庫、有沒有人員安置場所,調動最快的、最近的資源,來增強我們的城市韌性。”

在颱風來襲前,除了對建築、設施進行防範以外,高空作業、設施農業、漁業養殖等處於危險地帶的人員也被妥善轉移安置。在奉賢區海灣城宿舍樓安置點,20多名養殖戶被轉移安置到了這裡。這些轉移安置場所除了配套基本生活設施以外,附近社區醫院的醫生也帶著常見藥品在這裡值守。

10月31日17時,上海中心氣象臺發佈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全市啟動防汛防臺Ⅲ級響應行動。上海工作重點也從事前防範轉為事中控制。

上海高樓林立,100米以上的建築超過1000棟,因此它們也是重點防範對象。颱風預警發出後,上海消防便通過214個“鷹眼”監控系統,對上海高層建築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及時監測。一旦發現險情,便會通過“一網統管”與街道進行聯絡,及時處置。

地鐵、公交、鐵路、公路、學校等部門和單位也紛紛啟動應急預案,將風險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上海地鐵現有20條運營線路,日均客流超過100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地鐵之一。在颱風期間,如何一邊抗臺,一邊保證大家的安全出行,非常考驗城市的韌性。因為有了“一網統管”數字化管理平臺的統籌,多部門緊密協作,加上地鐵部門自己的管理系統,因此颱風來襲時地鐵仍能有序運轉。

上海軌道交通路網運營調度指揮中心值班總調度長朱偉:“我們路網級的運營調度員會和外部氣象部門、防汛辦等保持緊密聯絡,特別是大量雨水倒灌,我們內部不能處理的情況下,我們也會申請外部支援,消防、排水的防汛水務部門等會支援我們,對站外進行排水。”

每個站點還配備了沙袋、防汛板、救生衣等防汛物資,一旦發生雨水倒灌進站能及時處置。

在公交指揮中心,線路站管員也在對每趟車進行實時監控,隨時應對突發狀況。

上海巴士三公司71路中運量車隊副隊長是豐:“積水深度超過30厘米,車輛就不能繼續行駛,一旦發生(涉水嚴重)的話,我們要求駕駛員切斷電源,採取現場施救或者報警的措施。”

雖然幾次颱風對上海各方面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是城市沒有發生大的災情,而是表現出一種韌性,通過主動抵禦災害,減輕了損失並快速恢復正常。11月1日夜間,颱風“康妮”的影響逐漸減弱,上海又一次經受住了考驗。隨後,各部門陸續把工作重點從事中控制轉為事後恢復。清理被颱風吹斷的樹枝、疏通被堵塞的下水口……一項項工作穩步推進,上海又逐漸恢復了往日秩序。

尹小貝:“我們總是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們搞韌性建設,最終讓城市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這是最重要的思想理念導向,建設具有韌性能力的城市是未來的一種趨勢。”

在應對一場場颱風的過程中,上海通過事前準備、事中控制、事後恢復,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災害損失。一座城市在面臨自然災害衝擊時要有“免疫力”“自愈力”和“恢復力”,才能保持抗壓、彈性、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有韌性,城市才更安全,上海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的經驗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編輯:王玉西 責任編輯:劉亮
全部評論
熱播榜 更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