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焦點訪談》 20241108 美麗黃河 生態蝶變
來源 : 央視網 2024-11-08 20:15 內容簡介 關注
《焦點訪談》 20241108 美麗黃河 生態蝶變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4年11月08日 20:15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九曲黃河萬里沙。多年來,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最難治理的河流。生態保護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而水沙關係的協調決定著黃河的安瀾,更是保障黃河生態健康的重要因素。截至2024年9月,黃河已經整整25年沒有斷流! (《焦點訪談》 20241108 美麗黃河 生態蝶變)
  • 欄目信息
播放列表 更多 >
往期查詢>
精彩看點 更多 >
往期節目 更多 >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關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對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來説,11月是觀鳥的最佳季節。這片濕地是眾多候鳥遷徙、越冬和繁殖的基地。作為黃河最下游的一片濕地,黃河口承接了整個黃河流域輸送來的物質流和生態流。它的生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健康狀況。除了候鳥,還有一個數字,也可以説明問題:截至今年9月,黃河已經整整25年沒有斷流。

  黃河跨越九省區、奔騰5400多公里。九曲黃河萬里沙。多年以來,黃河平均輸沙量在16億噸左右。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最難治理的河流。

  從源頭到入海口,站在國家整體生態安全的角度,黃河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因為水少沙多,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生態保護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而水沙關係的協調決定著黃河的安瀾,更是保障黃河健康生態的重要因素。

  從上遊的龍羊峽,到河南桃花峪,這是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地區,也是黃河泥沙的集中來源地。面積64萬平方公里,有多沙區21.2萬平方公里,其中多沙粗沙區7.86萬平方公里。綏德,正是在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的核心區域。記者抵達綏德當天遇到了降雨。

  綏德辛店溝水土保持示範園的工作隊員們帶著記者,分別在辛店溝、韭園溝和裴家峁、橋溝這幾個小流域的監測斷面,收集了降雨之後形成的徑流水樣,準備檢測其中的含沙量。

  經過測量,得出的數據顯示,韭園溝,每方水的含沙量在1.23公斤;橋溝和裴家峁,每方水的含沙量分別是1.24和2.48公斤。

  這天的降雨量屬於普通降雨。

  水土保持專家告訴記者,在二三十年前植被沒有恢復成今天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普通降雨形成的徑流,每方水也會有大幾十公斤的含沙量。和今天測得的每方水一兩公斤的含沙量相比,這樣的結果足以反映治理的效果。

  水土保持專家黨維勤用他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告訴記者,這説明在一系列小流域深度治理的基礎上,整個區域的自然環境在整體變好。

  綏德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區之一,也曾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成立於1952年,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積累,水保工程師們總結出了一整套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模式。

  綜合治理指的是水土保持採用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這三大措施綜合施策。修梯田、打淤地壩,是工程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在坡面植樹種草,是林草措施。

  在水土保持示範園的坡頂,總工程師喻權剛向記者直觀地展示了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三道防線”的治理模式。

  經過“三道防線”幾十年的科學治理,從綏德向黃河輸送的泥沙已經大幅減少。

  綏德水保站對比了1977年和2017年發生在當地的兩場暴雨數據,雨量幾乎相同,都在150毫米左右,而輸沙量從764.2萬噸降低到了13.4萬噸,相隔四十年,綏德向黃河輸送的泥沙減少了98%。

  “三道防線”治理模式已經推廣到整個黃土高原地區上千萬條小流域的綜合治理中。

  黃河流域林草植被覆蓋率由上世紀70年代不足20%提高到現在60%以上。水土保持率從1990年的41.5%提高到現在的67.4%。

  根據潼關水文站的測算和《中國河流泥沙公報》的統計,近十年,黃河年均輸沙量1.61億噸,和過去相比,平均每年減少的輸沙量達到7.6億噸。

  不僅是丘陵溝壑區的小流域生態在改變,在城市周邊的流域,轉變同樣令人欣喜。

  流經富平的石川河是黃河一級支流渭河的一級支流,十年間,經過源頭治理、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一系列措施,石川河從荒灘溝變成了如今草美水清的樣子。

  黃土高原生態的改變是黃河生態保護的縮影。正是一個個像毛細血管一樣小流域生態環境得到修復和改善,最終帶來了整個大的流域的改變。從源頭到入海,黃河的生態是有機的整體。

  東營,黃河入海口,大量泥沙在此處淤積,形成了黃河三角洲。河口濕地的生態狀況見證著黃河生態的改變。

  張樹岩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工作已近30年,他説,每年春秋兩季,丹頂鶴在黃河三角洲濕地遷徙、停歇。

  最近這一兩年,有部分丹頂鶴留在了黃河口成為留鳥。看到它們繁育下一代,是非常珍貴的發現。

  過去十年他算得上是來到這裡,或定居在這兒的鳥兒們最熟悉的人。

  十年間,張樹岩在這片濕地發現了包括紅胸黑雁、黑臉琵鷺、鵜鶘在內的許多珍稀鳥類。

  環境好不好,鳥兒最知道。可它們一定想不到,這片濕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因為黃河斷流、海水倒灌,被侵蝕成寸草不生的鹽鹼地。

  2008年,在黃河整體生態恢復的基礎上,黃河下游逐步開始對河口三角洲進行生態補水。

  十六年,累計補水超過14億立方米。

  這些年,河口濕地因為黃河水的豐沛,以及下游生態修復的一系列努力和手段,恢復了生機與活力。

  在採訪張樹岩這天上午,他拍攝到了難得一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卷羽鵜鶘在保護區裏嬉戲覓食的美妙場景。

  在河口三角洲棲息的鳥類從30多年前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373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6種,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種類已超過1600種。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黃河的多次重要講話中,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重要位置,強調“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從黃河三角洲的生態蝶變,我們可以看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建設的成效,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目前黃河流域的生態還比較脆弱,仍然有不少難題需要破解。大保護是大發展的前提,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我們才能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黃河很美,將來會變得更美。

編輯:肖瀟 責任編輯:劉亮
全部評論
熱播榜 更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