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焦點訪談》 20241007 七十年 戈壁荒灘變美麗家園
來源 : 央視網 2024-10-07 20:12 內容簡介 關注
《焦點訪談》 20241007 七十年 戈壁荒灘變美麗家園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4年10月07日 20:12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1954年,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兵團人來到祖國邊疆鑄劍為犁,開始拓荒創業。70年來,兵團人艱苦奮鬥、努力開拓,用青春和熱血,把戈壁變成了良田,把荒漠變成了綠洲,唱響了一曲曲建設祖國、鞏固邊疆的壯歌。(《焦點訪談》 20241007 七十年 戈壁荒灘變美麗家園)
  • 欄目信息
播放列表 更多 >
往期查詢>
精彩看點 更多 >
往期節目 更多 >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關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新疆北屯的一個風景區,沙漠綠洲充滿秋日風情,但70年前,這裡是人跡罕至的荒漠;一座座宜居的花園城市,但70年前,這裡是寸草不生的戈壁;一個全智慧的植物工廠,牧草不是長在地裏,而是長在空中。這些奇跡的創造者,就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一代代的建設者。1954年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兵團人來到祖國邊疆,鑄劍為犁,開始拓荒創業。70年來,這片曾經黃沙漫天的地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十一”黃金周,各地景區再次迎來客流高峰。在新疆北部北屯市的白沙湖景區,沙漠綠洲的秋日風情,給人留下了非同一般的感受。

  白沙湖景區距離邊境線僅有幾公里,如今讓人一眼驚艷的景區,曾經也是連綿大漠中的一片荒原。

  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戰士們在解放新疆後,響應國家號召,放下武器,拿起鋤頭,開始新的奮鬥。1954年,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來自全國各地的近二十萬人,投身新疆建設,北屯市就是兵團建設城市之一。本著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兵團大多選擇“風頭水尾”之地落腳,荒原戈壁,風沙漫天、土地貧瘠,要想在這裡生存發展,第一件事就是要改造這裡的環境。

  幾十年來,在這片荒漠裏,人和風沙的較量一直沒有停止。兵團人在風沙肆虐、幾乎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不斷探索防沙植綠的經驗。

  一年又一年,從“沙進人退”“沙逼人走”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兵團人逐步建起環繞塔克拉瑪幹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的綠色生態帶。

  2023年,北屯市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41%,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各個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已接近一萬公頃。曾經的荒灘戈壁,如今建成了一座座花園城市。

  在荒灘上安家只是第一步,70年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更大的任務是向荒漠要糧食。

  新疆喀什草湖鎮,主幹道上的一個雕塑的形象來自於一張70年前拍攝於此的珍貴照片,名為“軍墾第一犁”。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第二軍政治部攝影員袁國祥:“照片是開荒,手上打泡、流血,把䦆把都染紅了。天不亮就起床下地開荒,天快黑了才回來吃飯,吃饅頭打瞌睡,饅頭掉了,拿個土塊疙瘩就往嘴裏塞,累到這個程度,像這樣艱苦生活,沒一個人叫苦。”

  今年91歲的金茂芳老人,1952年從山東濟寧來到新疆,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軍墾女拖拉機手。一次,在零下40多攝氏度的寒冬中,拖拉機突然熄火,她就用嘴對著管子吸油,直到發動機啟動。嘴就粘在管子上,嘴唇上的皮都沒有了,全是血。

  在無數“金茂芳”們的努力下,兵團建設者們不斷嘗試新技術、開發新品種,在貧瘠的土地上養活了自己,更推動了新疆的農業發展:在兵團嘗試種植後,棉花在新疆不斷推廣,近年來,新疆棉佔全國棉花産量的90%以上;2023年,兵團冬小麥、春小麥、春大豆最高畝産均創全國單産紀錄。

  今年秋天,兵團的各個農場再度迎來豐收時刻。

  9月底,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部,一片三年前剛開墾的玉米試驗田迎來了測産。

  參與這片高産田建設的張洪玉是第三代兵團人,在沙漠裏建成“噸糧田”,讓他非常激動。

  從爺爺那一輩來到新疆開荒,到父親這一輩留在新疆種地,再到自己見證沙漠裏“噸糧田”的建成,張洪玉一家見證了兵團農業發展的歷史。

  進入新時代,兵團農業發展也不斷向科技要生産力。2023年,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已經建成了全國節水灌溉示範基地、農業機械化示範推廣基地、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三大基地”。與此同時,農業發展也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9月底,在新疆石河子這片成熟的稻田旁,新疆天業集團的技術人員,正在對今年這片稻田的滴灌種植進行總結。

  上世紀80年代,天業集團曾經是一個瀕臨破産的玻璃廠,改革開放後,企業轉向化工産業,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化國家需求為研發動力,面對新疆農業發展缺水的限制,與專家合作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節水滴灌裝備,讓萬畝棉田的滴灌裝備成本從每畝3000多元降至400多元。戈壁灘上埋下的一根根“輸液管”,讓大量缺水的低産田,變身成為高産田,年節水量超過10億立方米。

  現在,天業集團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先進的節水器材生産企業,實現了所有成型設備和工藝技術的國産化。來自天業的節水灌溉設備,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推廣面積超過8000萬畝,還推廣到了17個國家和地區。

  從“一窮二白”到建起第一座棉紡廠、第一座制糖廠,從農副産品加工為主到發展建材、機械、化工産業,再到新時代,各類新産業蓬勃發展,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工業發展不斷升級。現在,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産業,推動新質生産力,已經成為兵團所在地區産業發展的一大新特點。在圖木舒克市,牧草不長在田野裏,長在空中,6000平方米的垂直立體種植架,可以生長出室外天然牧場1500畝地産出的優質牧草。

  在新星市,利用豐富的風能和光能,不僅實現了風光同場發電,同時帶動風電、光伏、儲能、綠色氫能産業迅速崛起。

  在石河子市,低空經濟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更多技術積累、基礎設施打造不斷推動戰略新興産業發展。

  産業要發展,也要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70年時間,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不斷推動各項基礎建設,提高天山南北人們的生活水平。

  塔中鎮,塔克拉瑪幹沙漠裏唯一的沙漠小鎮,鎮上人口大部分因石油開發來到這裡,鎮上物資大多從離他們最近的南屯鎮採購,而這裡的貨物,主要來自700多公里外的庫爾勒市。

  隨著物産越來越豐富,電商網絡不斷密集,沙漠小鎮的人們生活需求也不斷提高,怎麼讓他們和外界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近年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所在地區在不斷打通交通“大動脈”的基礎上,也為更多人暢通“微循環”,沙漠裏,一條條新的公路不斷修建。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70年來,從雪山之巔到沙漠深處,縱橫新疆的路網建設背後,是一代代兵團建設者的身影,從肩挑背扛到全機械施工,“沙土路”不斷變身“立體交通網”。

  路連起城,城聚起人。近年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所在各城市依託5G移動通信、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速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石河子大學、塔裏木大學等高等教育學府不斷發展,為新疆建設培養更多人才。鄉村振興的大潮下,奶製品、牛羊肉、葡萄酒,甚至小龍蝦、羅非魚都成了各村打造的特色産業,興邊富民。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在邊疆的開拓奇跡還遠未結束,未來邊疆的模樣盡可期待:是戈壁糧倉五穀豐登的樣子,是雪山沙漠裏四通八達的樣子,也是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樣子。

  7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兵團人紮根邊疆,奉獻邊疆,用火一樣的熱情接續奮鬥,讓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有了今天的繁榮景象。新時代,戈壁灘上的發展奇跡依然在延續,不僅變得更美,也更加欣欣向榮。而一代代兵團人締造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也依然在傳承。翻過一山又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正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編輯:謝博韜 責任編輯:劉亮
全部評論
熱播榜 更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