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 20241006 開闢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賡續文脈譜華章
來源 : 央視網 2024-10-06 20:04 內容簡介
《焦點訪談》 20241006 開闢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賡續文脈譜華章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4年10月06日 20:04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從長城到大運河,從良渚古城遺址到敦煌莫高窟,星散在廣袤大地上的歷史文化遺産,實證著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生生不息,展示著中國文脈保護與傳承的亮眼答卷。 (《焦點訪談》 20241006 開闢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賡續文脈譜華章)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博物館裏的國寶、青銅器上的銘文、正在甦醒的千年古簡,中華文明的燦爛過往中,隱藏著“何以中國”這一時代之問的答案。今天我們想要知道“到哪去”,必須懂得“從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國的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從長城到大運河,從良渚古城遺址到敦煌莫高窟……星散在廣袤大地上的歷史文化遺産,實證著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生生不息,展示著中國文脈保護與傳承的亮眼答卷。殷墟遺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文字體系,穿越時空,延續至今。今天(10月6日),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殷墟博物館。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新館遊人如織。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這些跨越了3000多年時光的珍貴文物展示著中華文明的厚重魅力。

“一片甲骨驚天下”,天地山川、水火日月……獸骨龜甲上,殷商先民雕刻下對世界的認知。作為甲骨文的發現地,在諸多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關鍵遺址中,殷墟,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趙清榮:“殷墟實證中華文明,殷墟甲骨文作為中華文明的根基靈魂承載著中華文明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更是人們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殷墟遺址考察調研,強調,“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對殷墟的珍視與保護,是習近平總書記持續推動文化遺産保護的一個縮影。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念茲在茲、思慮深遠。

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艾四林:“我們歷史是很悠久的、很長久的。我們的文化積澱是深厚的,我想這是我們非常大的一個優勢。如何把這個優勢轉化為現實的一種力量,現實發展的一種動力,總書記特別重視。”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肩負著這種歷史使命感,思考著中華文明的古與今,習近平總書記時刻將目光投向歷史深處,近些年,他的文化足跡遍及全國,嘉峪關、三星堆、景德鎮、翠雲廊古蜀道、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探訪、考察,並對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我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一幅古今輝映、氣勢恢宏的新時代文化長卷在中華大地上徐徐鋪展。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我們走什麼樣的道路,我們秉持什麼樣的理論,我們在堅持什麼樣的制度,歸根結底都來自於我們擁有什麼樣強大的文化基因。而5000年的文明就是我們文明、文化自信的基礎,也是我們走向未來的深厚基礎。”

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要從“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更需要偉大思想的引領。

2012年,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共十八大報告起草組組長,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寫入“文化自信”。隨後他將這個概念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並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在新時代牢牢紮根於人民心中。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兩個結合”的光輝典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康震:“只有這‘兩個結合’才真正貫通了5000年的文明史,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是我們的世界觀,又是我們的方法論,這的的確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歷程當中又一次重大的飛躍。”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是文化遺産保護必須直面的問題。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於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後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達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北京中軸線等文化遺産保護工作。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的城市有許多歷史記憶,特別是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城區,是最寶貴的東西,不能因為浮躁、無知而破壞掉。”兩個多月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

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今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從召開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座談會,到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從主持以考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到《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等出臺;從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到高標準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和親自推動下,我國文化遺産的保護理念更加健全、保護對象更加豐富、保護制度更加有力,全民的文化自信進一步堅定。

艾四林:“這些年一直在加強頂層設計,這種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我們對文化傳承保護方面在政策支持力度上,在資金支持力度上大大加強了。” 

山河錦繡的中華大地孕育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燦爛文明,也滋養了剛健奮進的紅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鬥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

艾四林:“紅色文化是構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寶貴精神財富,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你怎麼能夠強初心、強使命?那就是從紅色基因當中,從紅色故事當中,從紅色的傳承當中去汲取營養。”

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這座承載著百年大黨崢嶸記憶的紅色殿堂,如一部立體的黨史書,在時光中如炬如鏡。

在展覽館的展陳中,有馬克思的親筆手稿、上甘嶺陣地上的彈片土和烈士的遺物,也有珍貴的天外來物月壤……2500余幅圖片,4500多件套文物,史詩般展示了中國共産黨百年光輝歷程,記錄著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櫛風沐雨、接續奮鬥的足跡。

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黨委書記、館長吳向東:“建設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舉辦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黨史展覽館是一部豐富厚重的紅色教科書,充分展示了我們黨矢志奮鬥的初心使命,展示了我們黨人民至上的性質宗旨,展示了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思想偉力,展示了我們黨犧牲奉獻的偉大精神,展示了我們黨自我革命的寶貴品質。讓人們在走進黨史展覽館,通過參觀黨史展覽,從黨的奮進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于百年崢嶸歲月中穿行,參觀者們見證歷史,也以史鑒今。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這些豐厚的紅色資源,承載著閃亮的歷史記憶,是最生動的教科書,給予人們前行的力量。新時代新征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會貫通,煥發勃勃生機。

康震:“我們擁有著前所未有的一種自信,深切地體會到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深厚與面向未來的強大的勇氣。我想這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給予我們這個國家、給予我們這個民族、給予我們全體人民非常強大的精神鼓舞和智慧支撐。”

中華文明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向著民族復興澎湃而去。站在新起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新的部署,提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為底氣,新時代,璀璨的中華文明之光必將照亮民族復興之路,在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榮光。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新時代,我們交上了這樣的答卷:目前,我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較1961年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增加了20多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1557個,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2023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6個、博物館6833個,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2009年至2021年,我國文化服務進出口規模由177億美元增長至1244億美元。

以文明潤物,為天地立心,自強自信,厚積薄發。

編輯:劉珊 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