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 20240920 文化大工程 探源尋根脈
來源 : 央視網 2024-09-20 20:11 內容簡介
《焦點訪談》 20240920 文化大工程 探源尋根脈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4年09月20日 20:11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的重大文化工程,他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歷史脈絡怎麼樣?本期節目我們就去考古遺址的現場看一看。 (《焦點訪談》 20240920 文化大工程 探源尋根脈)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的重大文化工程。他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歷史脈絡怎麼樣?中華文明起源有哪些鮮明的特點?

2020年以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位於遼寧省朝陽市的牛河梁大型遺址群進行了重點發掘,新發現了九座大型臺基。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牛河梁遺址田野考古項目領隊賈笑冰:“這九座臺基的面積保守估計有6萬平方米,加上周邊有些新發現的附屬建築,總面積已經達到了10萬平方米。”

臺基是古代大型建築遺留的基礎。位於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1981年被發現,考古年代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時期。碳-14測年顯示,這九座臺基距今5800年左右,並且是在短時間內集中修建的。新的考古證據還顯示,1983年發現的著名的“女神廟”就坐落在其中第9號臺基上。

賈笑冰:“如果要是保存完好,從下往上看它是非常恢宏的一組臺基建築群,説明紅山社會當時的社會複雜化程度,已經足夠支撐它共同完成這樣一個規模宏大的工程。”

牛河梁遺址的新發現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華文明起源的考古學證據之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全稱“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這是一項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參與研究人文科學重大問題的國家級研究項目。

從2002年啟動預研究開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經實施了五個階段,進行了22年考古發掘研究。開展這項工程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考古摸清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脈絡,實證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四階段首席專家王巍:“五千年文明,連夏朝國外學術界都不承認,我們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開展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比如原來《史記》的《夏本紀》,包括《五帝本紀》,國外認為不宜採信,是虛幻的王朝,我們需要用考古資料把真實的歷史狀況、文明史的狀況向國人、向世界來展示。”

何為文明?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專家們,突破國外學者提出的“冶金術、文字、城市”代表文明出現的三要素的觀念,根據中國的材料,兼顧其他古老文明的特點,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即生産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負責人之一陳星燦:“我們基本上還是按照恩格斯的説法,不是一般認為文化發展到某個高度以後稱它叫文明,還是認為發展到國家水平這個社會的時候才叫它文明。”

20多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組織了20多個學科400多位專家,圍繞距今大約5500年到3500年期間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等四處都邑性遺址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遺址實施重點發掘,並對這些遺址周邊的聚落群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

研究顯示,從距今大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各個區域相繼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標誌著各地區相繼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

王巍:“簡單來説,萬年奠基,農業出現,定居生活。八千年起源,農業發展,精神生活豐富,開始出現分化的端倪。我們是把社會開始出現分化作為文明起源的肇始階段。六千年加速,社會發展,社會分化加劇。五千多年,各區域文明相繼進入文明階段。到四千年,建立了夏王朝。四千年以後,中原地區的引領或者引領地位逐漸顯現。”

經過綜合研究,考古專家把中華文明探源的歷史時期劃分為兩個時代,即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所謂古國,是指史前區域性的原始國家形態的政治實體。

據文獻記載,古國時代是一個萬邦林立的時代。考古專家又把這兩千多年的古國時代細分為前後三個階段。從距今3800年到距今2200年,是王朝時代。基本弄清了中華文明從多元起源到一體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

牛河梁遺址正是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牛河梁遺址經過40多年的考古發掘,已經發現廟、壇、冢大型祭祀禮儀建築和以玉豬龍為代表的精美玉器,結合新發現的九座大型臺基,考古專家開始重新評價牛河梁遺址的意義。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牛河梁遺址田野考古項目執行領隊郭明:“新的測年結果又把整個文明形成的時間線向前推進到了距今5800年左右,它所體現的是一種北方式山地文明的發展演變路徑,也看到紅山文明對中華文明整體提供一些優秀的文化因素。”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杭州市余杭區,良渚古城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發掘研究的處於古國時代第二階段的都城性遺址。近年來,良渚考古團隊通過遙感、地理信息、實地考古勘察等手段,在遺址內新發現水壩壩體20余條,為完整呈現良渚古城遺址水利系統的全貌提供更多證據。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考古項目領隊王寧遠:“近年又發現從水壩到古城之間有一條長壟,可能和水利系統以及良渚古城的結構密切相關,良渚外圍水利系統,進一步揭示良渚人5000年前,在濕地平原上順應自然、趨利避害,建設一個超級都市的超凡智慧。”

規模宏大的良渚古城是2007年正式確認發現的。內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9道城門中,有8個水門,古城內河道密布,四通八達。陸續發現的灌溉面積可達100余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更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此前的考古發掘,良渚遺址還出土了迄今為止個體最大、重達6.5公斤的玉琮王,還發現近20萬公斤的碳化稻穀遺存,向我們展示出良渚充足的糧食儲備和發達的稻作農業。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實證了5000多年文明史。

陳星燦:“良渚的年代是5300年到4300年,我們説中國文明是5000年或者5000多年都沒有問題。這是現在我們可以拿考古證據給任何人看的。”

2023年,在致首屆“良渚論壇”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對中華文明探源這一重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他強調,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王巍:“所以總書記講要宣傳探源工程的成果,通過這個了解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最初的中國到底在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還重點發掘研究了處於古國時代第三階段的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和陜西神木的石峁遺址。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石峁考古隊副隊長邵晶:“被考古發掘所證實的石峁遺址最核心的位置皇城臺,從整個石峁遺址的主體內涵來看,實際它是一座4000多年前的城。”

石峁遺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考古發掘的項目之一。目前,已明確它是東亞地區距今4000年前後規模最大的城址。這是一座有6個故宮大的石城,有三重結構,包括外城、內城和最中心的皇城臺。

2022年,石峁遺址考古又有新發現,在皇城臺發現了臺基轉角石。

邵晶:“它本身設計的就是一個圓弧形拐角的形狀。這件石雕的出土,進一步證明了這批石雕就是石峁人為最核心區域皇城臺所製作和使用。”

十幾年間,石峁遺址陸續發現了大量精美玉器、石雕和骨針,甚至還有海貝、口簧樂器,以及高等級的墓葬,改變了很多人關於早期中國北方文明化程度的認識。

邵晶:“實證了中國北方地區河套區域存在著4000多年前的早期國家,而且已經達到非常發達的文明程度。”

大量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是土生土長,多元起源,相互碰撞影響形成的。

在古國時代第三階段,隨著文明化的進程,中原地區兼容並蓄,不斷吸收各區域先進文明和外來文明因素,包括從西亞傳過來小麥、黃牛、綿羊和冶金技術,中原五穀齊備,多樣的種植制度,多樣的地形使得它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比較強,這樣形成了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發展格局。

距今3800年前後,中華文明進入王朝時代,文明的最高程度以中原地區二里頭遺址的新發現為代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最近幾年我們在二里頭都邑中心區發現多條主幹道路以及兩邊的夯土圍墻,他們把二里頭都城劃分成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這種網格式佈局模式在二里頭之前是沒有的,説明當時有了成熟發達的統治制度和統治模式,也是我們判斷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位於河南洛陽盆地中東部的二里頭遺址,中心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

自1959年以來,考古發現了主幹道路網絡、宮城、宮殿建築群、官營作坊區、鑄銅作坊、貴族墓葬和青銅禮器群、綠松石龍等重要遺存。探源工程研究認定二里頭的主體年代距今3800年到3500年前後。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夏都、夏王朝是二里頭的最佳歷史屬性。

二里頭文化繼承並創新了古國時代的夯土建築、對龍的崇拜、以玉為貴的理念,開創了最早的青銅禮樂文明、以大型牙璋為代表的玉禮制度和多網格中軸線佈局的都城規劃設計思想,開啟了夏商週三代王朝文明,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陳星燦:“中國文明的核心在考古學上看得最明顯的,實際上是從二里頭這個時代開始變成我們看到的一體。我們非常幸運,我們能做出一點點成績,其實是國家的支持,多學科的合作,才有了一些進展,把我們來源弄得更清楚,讓民眾更自信。”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幾個最重要的歷史悠久的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證實了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史和“多元一體、兼容並蓄、延綿不斷”的總體特徵,為我們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源泉。探源工程的專家表示,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

編輯:王玉西 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