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9月13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這一關係到全國所有勞動者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正式出臺。從明年1月1日起,各類用人單位的職工都將開始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這是黨中央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有利於人力資源充分利用,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無論是“60後”、還是剛剛工作的“00後”,都想知道,延遲退休怎麼改?為什麼這麼改?對我們的生活會帶來什麼影響?記者對相關部門和專家進行了採訪。
9月13日上午,《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次對法定退休年齡進行調整。那麼,我國為什麼要在此時推出延遲退休改革呢?
70多年來,我國的人均壽命、老齡化程度和勞動力的情況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統計,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23年的78.6歲。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到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7億人,佔比21.1%。據預測,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將突破4億,佔比超過30%。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做過預測,到2035年之前,預期壽命會達到80歲,或者預期壽命達到80歲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所以必須對未來即將到來的高齡化社會做好準備。”
近年來,我國勞動人口規模和結構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一是勞動力人口規模持續下降,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起開始下降,年均減少在300萬人以上,並且減少幅度在加大。但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加,從1982年的8年,增加到2023年的11.1年,其中2023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14年。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董克用:“醫生往往都要醫學博士,30歲才工作,也是按照60歲就退休,對他來説是一種浪費,他也願意多工作。因此勞動者多樣化的需求,也是這次推進延遲退休政策改革的一個原因。”
賀丹:“雖然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在下降,因為受教育年限在不斷地提高,受過良好教育的新一代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已經平均往後延了6年。如果開發好利用好高素質人力資源,對支撐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有一些制度就必須要改,比如退休制度。”
總體看來,我國現行退休年齡總體偏低的問題突出,與人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勞動力結構變化、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等不匹配、不適應。經過十多年的籌劃醞釀,我國將從明年開始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按照最新的改革方案,男職工按每4個月延遲1個月的節奏,用15年時間將法定退休年齡逐步延遲至63周歲。原法定退休年齡為55周歲的女職工,也按每4個月延遲1月的節奏,用15年時間將法定退休年齡逐步延遲至58周歲。那麼,應該怎麼理解每4個月延遲1個月呢?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司長亓濤:“舉個例子,比如1965年1月、2月、3月、4月出生的男職工,如果不改革,可以在明年的1月、2月、3月、4月份退休,改革以後,他的退休年齡會相應延遲一個月,變成明年的2月、3月、4月、5月。1965年5月、6月、7月、8月這四個月出生的男職工,改革以後退休的時間會延遲2個月,變成明年的7月、8月、9月、10月,這樣他們的法定退休年齡就提高到60歲零2個月,以此類推。”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要遵循“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因此,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不是所有人“齊步走”,而是區分不同群體,採取適合其特點的節奏,逐步到位。原法定退休年齡為50周歲的女職工,按每2個月延遲1個月的節奏,用15年時間將法定退休年齡逐步延遲至55周歲。
董克用:“現在50歲就退休的女職工,改革步伐好像快一點,兩個月就要推遲一個月,但實際上最終在三個法定退休年齡中還是最低的。這一點也是考慮比較細緻的,女職工一方面要去工作,另一方面還有家庭的負擔,也是考慮到了這方面的因素。”
這次的改革方案不僅考慮了在不同人群中“分類推進”,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小步調整”的原則。
董克用:“通過15年的時間來達到這個目標,所以就很平穩,慢慢地走,這種調整幅度還是比較適中的,不影響大家的工作安排和生活安排,因為每年調整得很少,慢慢地通過15年時間才提高,有的是3歲,最多的是5歲,大家可以很好地安排學習和生活。”
這次改革的第二項內容是逐步提高最低繳費年限。目前國家規定領取基本養老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和達到15年的最低繳費年限。隨著法定退休年齡逐步延遲,領取養老金的最低繳費年限也相應做了調整,由原來的15年逐步提高到20年。
亓濤:“改革方案明確,一是設立5年的緩衝期,也就是説在2025年到2029年這五年期間退休的職工,最低繳費年限仍然是15年保持不變,以減少對臨近退休職工的影響;二是採取漸進式提高的方式,2030年以後退休的職工,最低繳費年限也不是一下提高到20年,而是小步調整,每年提高6個月,方便職工提前做好參報安排。”
在提高最低繳費年限的同時,按照基本養老保險“長繳多得、多繳多得、晚退多得”的設計原則,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後,隨著繳費年限提高,個人退休後領取基本養老金水平也會相應增加。
這次改革的第三項內容是達到最低繳費年限的職工,可自願彈性提前退休,最長不超過3年,但彈性提前退休年齡不得低於原法定退休年齡,也就是男職工60周歲、女職工55周歲或50周歲。
如何理解“自願彈性提前退休”呢?以一位“80後”男職工為例,到他即將退休時,法定退休年齡是63歲。他可能會面臨以下幾種疑問:
問題一:如果“80後”男職工社保繳滿了20年,可以申請在60歲之前比如58歲退休嗎?
亓濤:“不可以。58歲退休,低於原來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也就是男職工60周歲,這種情況是不能辦理退休手續領取基本養老金的。”
問題二:這位“80後”男職工60歲之前肯定不能退,那麼到了60歲或者61歲時,他想退休,用人單位可以阻攔嗎?
亓濤:“不可以。這個時候他仍然可以選擇最早在60歲退休,用人單位應該尊重職工個人的意願。”
問題三:如果“80後”男職工61歲退休,他領取的養老金跟63歲退休領取比會有什麼損失嗎?
亓濤:“如果他選擇61歲退休,繳費年限達到最低繳費年限,這是一個前提,仍然會按照養老金的計發辦法進行計發,不會做額外扣減,當然和62歲、63歲退休比起來,養老金水平會少一些。”
除了“自願選擇彈性提前”以外,“彈性退休”還給出了“往後彈”這一選擇。職工在達到改革後的法定退休年齡時,所在單位與職工協商一致,還可選擇彈性延遲退休,職工繼續在所在單位工作,最長不超過3年。
董克用:“自願彈性是這次改革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比如到了法定退休年齡,願意提前一點,到了62我就想退了,不想等到63了,你不用徵得別人同意,你有這個權利。但是我到了63了,還想延3年,這個時候就得用人單位雙方協商了,通過協商形式來決定彈性來實現。”
延遲退休改革實施之後,退休時間不再是個固定的時間點,而是變成了一個可供選擇的區間範圍。勞動者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退休方案。想早一些退休的職工,在滿足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等條件下,可以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有意願、有能力、有條件繼續工作的低齡老年人,也不用過早退出勞動力市場,與用人單位協商一致後,可以選擇繼續工作。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單兵突進”,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和保障政策措施協調推進。對於與原來退休年齡相關的政策,要隨著改革進行相應調整;對於改革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也需要相應配套措施及時跟進。因此,改革方案還提出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支持青年人就業創業,強化大齡勞動者就業崗位開發,完善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制度,加強對就業年齡歧視的防範和治理,激勵用人單位吸納更多大齡勞動者就業。
董克用:“比如一個特殊人群,接近退休年齡的,50來歲,企業有責任從他進入這個企業就開始一邊使用、一邊投資,要對他投資、給予培養,要讓他的技能跟上企業發展速度。”
總體看來,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有利於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董克用:“人力資源投入比較多的人,他們更願意延遲,鼓勵年輕一代,更多地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因為看到了未來可以多工作。而養老金制度又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所以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都是有利的,也就更好鼓勵大家去從事人力資本投資。”
賀丹:“延退方案也可以説為了適應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各個年齡段的勞動者長期合法權益的一項戰略性重大改革措施,對於積極應對老齡化,促進個人全面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為了方便大家查詢,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官方網站、全國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上發佈了退休年齡計算器小程序,大家可以在小程序上輸入自己的出生年月等情況,就能查詢自己延遲後的法定退休年齡。延遲退休是件大事,與每一位勞動者息息相關,也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在改革方案落地的同時,相關部門還將在促進就業、規範招聘市場秩序、維護勞動者權益等方面持續發力,以更有針對性的舉措,著力促進勞動者高質量充分就業,讓全年齡段的勞動者都在勞動中得到保護、找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