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 20240618 防水患于未然
來源 : 央視網 2024-06-18 20:05 內容簡介
《焦點訪談》 20240618 防水患于未然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8日 20:05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近期,南方多地持續出現強降雨,廣東、福建等地發生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北方部分地區旱情發展迅速。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應對災情,強調要加強災害監測預警,排查風險隱患,備足裝備物資,完善工作預案,有力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焦點訪談》 20240618 防水患于未然)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近期,南方多地持續出現強降雨,廣東、福建等地發生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北方部分地區旱情發展迅速,南澇北旱特徵明顯。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應對災情。強調要加強災害監測預警,排查風險隱患,備足裝備物資,完善工作預案,有力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如何加強預測預警,防水患于未然?

暴雨是我們無法抵禦的大自然的力量,但是如果能在暴雨來臨的時候,及時預報洪水的到來,就會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水利部水文首席預報員王琳:“更多的防禦是極端氣候條件下造成的極端降雨,極端暴雨洪水的突發事件,有一些小流域可能一兩個小時就有新的洪水了,這時候光靠落地雨預報很難及時做出預報發出預警。我們如何能延長洪水的預見期、洪水的預報期和提高洪水預報的精準度,通過現代化監測手段,提升了整體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家住北京市盧溝橋附近的居民可能已經發現,今年,這裡矗立起一座高高的鐵塔,鐵塔頂部,不斷有探測器在旋轉。

北京市水文總站副主任杜龍剛:“這個雷達主要用於雨量監測,跟傳統的氣象雷達不一樣,只對0到2公里的水汽進行監測,推測可能落地的降雨,地面以上2公里範圍內的水汽基本是能夠落地的。”

近年來,水利部門一直在抓緊推動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的建設,第一道防線的基本構成是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第二道防線的基本構成是雨量站,第三道防線的基本構成是水文站。這“三道防線”通過“天空地”的立體監測手段,對流域內雨水情進行實時監測和預報預警,以便及時採取措施應對可能出現的洪澇災害。三座聯網的測雨雷達就是北京市官廳山峽區域,也就是永定河流域洪水預測預報第一道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永定河流經官廳山峽區域,提前1到3小時,通過測雨雷達和模型演算就可以準確預知區域內雲層中的含水量和可能形成的降水量,這對是否形成洪水、形成多大的洪水都有比較強的可預知能力。如果説第一道防線是把“關口前移、防線外推”,那加強第二道防線就是要提高預報精準度和預警的有效性。

杜龍剛:“傳統的是人工雨量站,底下有一個量筒,人為拿到屋裏面去測一下裏面有多少水,一小時或者一天量一次有多少雨。一般情況下,至少一小時看一次。高精度的、比較先進的雨量站,通過重量的變化來感知可能下多大雨,精度達到0.1毫米,及時性非常高,有雨就往外發,是分鐘級的。”

水往低處流。通常山區都是溝谷縱橫,一旦暴雨來臨,每一條山溝都可能在短時間內匯集地面雨水,形成山洪,而一條條山溝裏的洪水也會迅速匯集到幹流,形成洪峰。所以,準確測出每一條可能形成山洪的雨洪溝的降水情況,也同樣十分重要。這是洪水預測預報的第二道防線,也就是在第一道防線準確預見“雲中雨”的情況下,還要準確監測“落地雨”的實時數據,這樣可以通過模型計算,更精準預知是否形成洪水以及洪水的流量。

杜龍剛:“過去傳統北京水務用的是245個雨量站,今年,我們通過加密並整合氣象部門和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的雨量站點,達到了1900多個。”

之所以在第二道防線建立起如此密集的雨量測量網點,我們從一張圖上就可以一目了然:永定河流經官廳山峽區域,這裡密布著一條條的山溝,每一條山溝在暴雨來臨的時候,都是一條雨洪溝,都可能會産生洪水。

北京市水文總站副主任王亞娟:“過去雨量站只有29個,現在整個官廳山峽的雨量站達到256個,還進一步規劃,一共是384個,以後的官廳山峽的站網密度能夠達到2.5平方公里每站,這樣的話,就能提前做好準備,為它的下游提供數據支持、決策支持。”

在眾多的雨洪溝都設置了雨量站,這就使第二道防線的“落地雨”監測能力大大增強。一條河流流域中,雨洪溝和支流的洪水,最後都會匯入幹流形成洪峰,那在上下游分佈的水文站就是洪水到來時,精準測量洪峰流量的最前沿,也是洪水預測預報的第三道防線。

王亞娟:“從雁翅到隴駕莊水文站河道全長34.2公里,洪水演進是兩個小時,隴駕莊到三家店洪水演進的時間是一小時,三家店到盧溝橋的洪水演進時間是一個小時,為下游盧溝橋的分洪樞紐提前做好防洪調度、防洪決策、數據支撐,也是起到前哨預警的作用。”

暴雨來臨,一旦形成洪水,洪水流量會從上遊到下游逐步增強,所以洪水沿途流經的水文站對洪水的監測越準確,就越能給防汛指揮提供準確的依據,所以第三道防線的水文站具有“底線防守”的功能。到目前為止,從上遊到下游,永定河流域已經分佈了33個水文站。

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隴駕莊水文站站長翟騰:“抓得住就是抓得住洪峰流量。咱們這兒要給下游的三家店水利樞紐提供數據保障,只有抓得住洪峰點才能使三家店水利樞紐行洪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因為水文站處在洪水來臨的最前沿,所以監測設備要更先進、更牢固,還配備了衛星通訊設施。

建立“三道防線”,通過“三道防線”的準確測量,演算出洪水形成和演進的準確數據,做到“測得到、測得準、抓得住、報得出”,這就大大提高了洪水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為災害來臨之前,轉移群眾、保護財産贏得時間。一旦發生持續的強降雨,預測到可能形成大的災害性洪水,那防汛指揮部就會啟動應急響應。

北京市水務應急中心副主任朱金良:“提前48小時發佈洪水預警、山洪和積水內澇風險預警,提前24小時啟動防洪排澇Ⅰ級應急響應,這是水務系統最高級別的應急響應,群眾按照擴面轉移的原則,多次轉移,二次轉移、三次轉移。我們提前進行水庫預泄調度,包括提前降低河道水位,騰出水庫庫容。”

洪水的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會在第一時間從北京市的防汛指揮部傳達到各區政府,再很快傳達到各鄉鎮村莊。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韭園村坐落在永定河流域上遊的一個山溝裏。一旦山洪將要來臨,就會啟動應急預案。如果洪水即將來臨,人員轉移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北京門頭溝的農村都建起了多重預警系統,以保障人員安全。

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韭園村村幹部王志斌:“防汛值班助手也叫入戶報警器,它和樓上的簡易雨量筒互相連接,在一小時之內下了52毫米,它就會觸發準備轉移的指令,當一小時之內下了65毫米,它就會觸發立即轉移指令,急促的語言是‘立即轉移,立即轉移’。我們這次還裝了聲光電一體化報警設備,河水的流速、流量以及深度,當達到了它的預警值之後,會觸發聲音和燈光報警,提示河道基本上已經達到洪水級別了。”

北京市在韭園村這樣的山區都加固了雨洪溝,安裝了自動報警設施,各鄉鎮村莊也明確了上級部門發出災害預警後的行動措施,預防災害的工作更加規範,各環節聯動機制也更加健全。

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建設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將全面提升我國水安全保障能力。5月20日,第十屆世界水論壇大會在印度尼西亞開幕,中國的治水理念以及減災防災的實踐,受到很多國家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劉志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水旱災害防禦工作,反復強調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把它放在第一位,多次提出要強化監測預報預警,補齊災害預警監測的短板。加快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政治要求,是打贏現代化防禦戰、守住水旱災害防禦底線的迫切需要,是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地域廣闊,地形複雜,除了大江大河,還有很多區域性河流。洪水如猛獸,威力巨大,防災減災,首先在防。加快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的“三道防線”,把水安全保障做到位,當極端天氣來臨時,能提前測得準雨情,報得出洪水,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編輯:林濤 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