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焦點訪談》 20240520 探秘武王墩
來源 : 央視網 2024-05-20 20:20 內容簡介 關注
《焦點訪談》 20240520 探秘武王墩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20日 20:20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最近,考古界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安徽淮南的武王墩墓。這座沉睡于歷史長河中的戰國時期大型墓葬,是迄今為止經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楚墓。隨著封土和填土的逐步清除,四層槨蓋板的拆解提取,以及槨室內部的仔細清理,這座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焦點訪談》 20240520 探秘武王墩)
  • 欄目信息
播放列表 更多 >
往期查詢>
精彩看點 更多 >
往期節目 更多 >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關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最近,考古界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安徽淮南的武王墩墓。這座沉睡于歷史長河中的戰國時期大型墓葬,是迄今為止經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楚墓。隨著封土和填土的逐步清除,四層槨蓋板的拆解提取以及槨室內部的仔細清理,這座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目前,出土的器物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技術水平和文化傳承?它又是如何見證戰國末期、秦統一之前政治與社會變遷的呢?今天我們就去武王墩探尋歷史的蹤跡。

從今年3月至今,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進入關鍵階段,目前,提取文物超過3000件組。5月18日,武王墩內最大的一樽鼎被提取完成,口徑88.9厘米,超過了之前安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鑄客大鼎。文物的等級、規格和數量都表明著墓主人與眾不同的重要地位。

武王墩出土青銅器上的一句銘文“楚王酓前作鑄金簠以供歲嘗”,將墓主人的身份清晰指向了2000多年前楚國的考烈王。“酓前”就是楚考烈王熊完的名字。

武王墩相鄰的壽縣,古稱壽春,從地理方位上看,它北依舜耕山,東西向與南北向的兩條軸線上,分佈多個已知的楚國貴族墓葬群。2020年,武王墩考古發掘被列入“考古中國”課題重點項目,迄今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

宮希成是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的領隊,他覺得在那時的條件下做這麼複雜的工程,有點不可思議。從最初挖下第一鏟土到現在,考古人員已經向下發掘超過30米。

宮希成:“這個墓營造過程非常繁複,我們現在幹了第5個年頭,我覺得他們建造應該花時間不比我們少。比方説,從墓槨之上填土,夯面做得非常平整,夯窩非常清晰,光這個環節就要耗費巨大時間。”

發掘的過程也是與古人對話的過程。畢竟2000多年前建造這座大墓的人與今天考古發掘的人,都面對著同一個龐大的工程,只是順序剛好相反。

2024年初,考古發掘終於抵達最關鍵的節點。在提取完面積達200平米的古代最大竹蓆後,“亞”字形木槨室終於出現在人們眼前。此時,清理槨蓋板的工作人員有了一次驚喜的發現。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文物保護負責人張治國:“最上層沒有發現文字,從第2層就開始出現文字。”

文字是本次考古最有價值的發現之一。多達上千個墨書文字,分佈在武王墩一號墓的槨蓋板和墻壁上。2000多年前的某位施工負責人,為今天的人們留下了清晰的標識。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考古一組組長張聞捷:“主要記載的是兩類信息:第一個是各個分室具體的埋藏性質,比如,北室就寫著樂府,北室象徵著樂府機構;第二個寫蓋板的順序,就是蓋一、蓋二、蓋三、蓋四,所以我們就知道是從哪一邊開始蓋的。”

武王墩一號墓是九室多重棺槨結構的木槨室,北側為樂府,主要是琴、瑟等樂器;東側主要埋葬各類青銅禮器,包括鼎、簋等器物;南側包括漆器和兵器;西側則是營造了樂舞和車馬出行的場景。南方潮濕,木槨室原本處於地下飽水狀態封存,水位下落後,文物次第堆疊。

作為戰國時代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楚國綿延800餘年,在經濟、文化、藝術、冶金鑄造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高超的藝術水準是本次考古最讓人驚嘆的地方。大量精美的器物接連出土,向人們訴説著2000多年前楚人對藝術的狂熱追求。

隨著青銅器、陶器的出土,食物越來越多地涌現,這是武王墩考古新發現中最具煙火氣的地方。

張聞捷:“哪一種鼎裝哪樣的犧牲是很值得關注的,在實際的禮儀活動中,可能要遠遠比我們想象的或者比我們知道的要豐富得多、複雜得多。”

張治國:“目前,發現15種動物的遺存,家養的有家豬、狗、黃牛;另外還有一些野生的,包括梅花鹿、雁、雉;還有一些魚類,比如草魚、鯉魚,都有所發現。現在發現的動物都沒有頭,頭是全去掉的,有的把蹄也去掉。”

宮希成:“應該還是一種風俗或者觀念支配下有意的行為,不是説喜歡吃什麼就光帶那個東西,還是跟當時埋葬的風俗、習慣,包括制度有關係。”

2024年5月,清理工作剛剛完成三分之一,大大小小的盒子裝滿了幾個實驗室。數量之大、種類之多,都超乎人們當初的預估。

目前,中國的考古水平已經基本可以做到科學發掘、妥善保存、精密分析以及多學科交叉研究等等,但開展科學考古的目的還不僅僅是這些。

宮希成:“我們實際上還是要了解人類的歷史,人類如何從當初蠻荒時代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社會,走到現代化社會,就像我們需要了解自然一樣,對我們本身也需要有所了解。”

如果為武王墩建立一個時空的坐標,屬於它的時間節點就在公元前241年之後。當楚國發起的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失敗後,楚考烈王因懼怕秦國報復而遷都壽春,也就是今天的淮南壽縣一帶。歷經800餘年的楚國在這裡走完了最後的18年。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壽春,楚國滅亡。又兩年後,秦建立起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宮希成:“這個墓所屬的年代,實際上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轉型期,對我們解決中國歷史發展進程重要的關鍵節點來説,學術意義非常重要。”

武王墩見證了楚國最後的余暉,也走過了秦朝實現大一統的前夜。武王墩東側槨室出土的全套青銅禮器——九鼎八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墓主人的政治理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良高:“從夏商開始,就形成了青銅禮器文化,禮器是當時很政治的一個象徵、一個符號,有共同的政治文化,我們叫文化大傳統,它背後是共同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它接受這樣一個政治制度、這樣一個政治理念。而這個政治制度、政治理念説白了就是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實際上最後要完成的目標就是大一統的目標追求,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這樣一個悠久傳統。”

宮希成:“中國考古學的傳統是歷史學的傳統,我想這不單單是簡單地去了解我們一些失傳的、不知道的、沒有記載的歷史,更多是要了解我們人類自身走過的路,這樣對後人、對人類進一步的發展才有意義。”

“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目前,武王墩考古發掘正在進行中,同時注意把考古工作和將來的保護利用工作密切協調起來。溯源歷史,才能更好開啟未來。中國考古學發展到今天,在現代中國的發展進程當中越來越重要。一處處考古遺跡,溝通歷史與未來,也是文脈賡續的見證。

編輯:常悅 責任編輯:劉亮
全部評論
熱播榜 更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