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 20240414 長江禁漁魚歸來
來源 : 央視網 2024-04-14 20:01 內容簡介 關注
《焦點訪談》 20240414 長江禁漁魚歸來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14日 20:01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長江是漁業資源的寶庫,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全球魚類生物多樣性的代表。但是,長江裏的魚類資源一度嚴重衰退,特別是作為衡量水生態重要指標的長江江豚等珍稀物種極度瀕危。2021年,作為推進長江大保護的戰略性舉措,長江全面實施“十年禁漁”。三年多來,長江流域內生態環境修復進程不斷加快,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焦點訪談》 20240414 長江禁漁魚歸來)
  • 欄目信息
播放列表 更多 >
往期查詢>
精彩看點 更多 >
往期節目 更多 >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關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長江是漁業資源的寶庫、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全球魚類生物多樣性的代表,但是長江裏的魚類資源一度嚴重衰退,特別是作為衡量水生態重要指標的長江江豚等珍稀物種極度瀕危。2021年,作為推進長江大保護的戰略性舉措,長江全面實施十年禁漁。三年多來,長江流域內生態環境修復進程不斷加快,生態環境日益改善。這幾年長江裏的魚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春和景明,魚翔淺底。這是長江十年禁漁工作開展三年後的生動景象。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內共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這其中又涵蓋長江特有魚類180多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長江鱘以及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圓口銅魚、長薄鰍等珍稀魚類。長江上遊有珍稀特種魚類127種,其中裂腹魚屬最多,中游地區是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的重要棲息地。長江下游則是刀魚、鰻鱺、鰣魚、河豚等魚類洄遊的重要通道。雖然地圖上長江魚類家族的家底很厚,但是在十年禁漁之前,長江魚類資源已經嚴重衰退。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所研究員、長江水生生物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莊平:“有記錄以來長江漁業資源的總量,在1954年漁業産量是最高峰,達到了45萬噸,自此以後就逐年下降,到長江禁漁之前只有10萬噸還不到。另外,在長江中瀕危物種增加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還有些物種滅絕了,比如2007年宣佈‘長江女神’白鱀豚功能性滅絕。202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也就是IUCN宣佈長江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還有一些沒有被官方宣佈滅絕的種類也是多年未見,比如長江鰣魚。”

  為了讓母親河重新煥發生機,2017年1月1日,國家在穿越雲貴川三省的長江重要支流赤水河率先試點實施全面禁漁,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這裡的魚類資源明顯恢復。

  2021年1月1日,長江十年禁漁正式啟動,禁漁範圍包括長江幹流、長江口禁捕管理區,鄱陽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大渡河、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等重要支流,還有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以及各地確定納入禁捕範圍的其他重點水域。長江水生生物保護進入新階段。

  今年4月,長江源仍被白雪覆蓋,河流還在冰封。在這裡,與長江源珍稀魚類小頭裸裂尻魚的相遇,讓科研團隊興奮不已。

  最先實施禁漁的赤水河,魚類保護研究站的研究人員親眼見證這裡的變化。

  珍稀瀕危水生生物、被譽為長江生態環境狀況晴雨錶的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也出現快速回升。2022年,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達到了1249頭,比2017年普查時增加了237頭,實現歷史性的止跌回升。

  禁漁進入第四個年頭,現在長江的魚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莊平:“長江十年禁漁以後,2022年監測到長江魚類有193種,在長江禁漁之前只有168種,增加了25種,這三年多來儘管時間不長,但是成績是非常可喜的。還有一些漁業資源個案恢復也十分明顯,刀魚的資源通過三年禁漁恢復效果非常顯著。還有一種魚,就是鳤魚,這個魚消失二十多年了,但是現在重新在長江中游一些湖泊和幹流發現。”

  長江禁漁三年多,能夠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就,並非只是一禁了之。對珍稀魚類實施搶救性保護,幫助它們重建野外種群,各方一直在努力。

  在長江流域分佈的400多種魚類,重點保護的有96種,像長江鱘就是其中的旗艦性、標誌性物種。

  宜賓歷史上就是中華鱘、長江鱘等多種珍稀魚類的繁衍棲息地。四川宜賓的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曾經首次成功繁育出幾百尾長江鱘魚苗,而後又取得長江鱘規模化人工繁殖重大突破。他們的成果,為保護和重建長江鱘種群奠定了基礎。

  人工繁育的長江鱘放流長江後適應的情況,會直接影響它的野外種群重建。

  前不久,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沿金沙江順流而下,對長江鱘展開野外種群重建實驗的研究。

  野外自然繁殖是讓長江鱘實現野外種群恢復的重要一環。從2000年開始,科研人員就再也沒有監測到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的跡象。幫助長江鱘搭建野外産房,讓它們實現野外自然繁殖,一直是科研人員重點攻關的課題。

  長江宜賓江安段一直是長江鱘傳統的棲息地和産卵場。現在,人工構建的天然水域産卵場也在這裡。2023年科研人員首次在這裡展開長江鱘種群重建試驗,利用人工産卵巢,通過精準調控的方式,引導長江鱘産卵和交配受精,實現天然水域長江鱘人工調控繁殖成功。

  為了讓長江鱘主動産卵繁殖,科研人員不斷摸索。這是今年全新的試驗,科研人員去掉人工産卵巢,改用漁網打圍的方式,用天然水域構建人工産卵場,而這樣的嘗試沒有成功。在用鵝卵石改造産卵場後,很快就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科研人員記錄到了長江鱘自然繁殖的行為。

  莊平:“長江鱘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佈野外滅絕了,國家的一些科研單位在長江上遊做了多年艱苦的探索和努力,希望能夠恢復長江鱘的野外繁殖。可喜的是這個願望已經初步實現了,這給救護長江鱘增加了很大的希望,初步證實這條技術路線是可行的、可以實施的。”

  十年禁漁工作開展以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恢復向好態勢明顯。長江大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巨大的工程,要恢復長江漁業資源,維持長江生態平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除了科研人員的不停探索,各行各業的人們形成合力,共同的守護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雖然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量和種類數總體上都呈現恢復向好的態勢,但是一些珍稀瀕危物種由於生活史長、棲息環境遭破壞等原因,恢復速度較慢,種群數量仍然處於瀕危狀態。

  我國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中華鱘,上世紀80年代以後種群數量急劇下降。雖然在1983年,我國就已經全面禁止中華鱘的商業捕撈,同時展開增殖放流,但這並沒能阻止中華鱘種群數量的衰退。2017年以來,長江當中每年監測到的中華鱘數量僅剩十幾尾。

  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中華鱘的保護工作。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意見》,重點強調要有效推動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拯救行動計劃。

  莊平:“儘管我們在中華鱘的人工繁殖上取得了突破,但是這個人工繁殖還不是完整的,它只是在淡水中培育,中華鱘生活史是在江海間要進行長距離洄遊。人工繁殖增殖放流其實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要儘快通過水文生態調度、棲息生境的修復來滿足中華鱘自然産卵繁殖的基本生態環境條件,實現中華鱘在長江的自然産卵繁殖,最終能夠維持中華鱘野生的種群。”

  長江十年禁漁前三年已經取得顯著成效,要實現更多長江魚類種群的野外重建和恢復,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莊平:“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的衰退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我們要不斷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來加以應對、開展研究,真正掌握長江十年禁漁的生態學規律,指導下一步禁漁工作的順利開展。”

  長江十年禁漁利生態、利民生、利長遠。經過三年多的集中攻堅和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但長江禁漁是一項長期複雜艱巨的歷史任務,現在的長江只能説是“大病初愈”,在看到禁漁成效的同時,我們更要清醒認識到,持續鞏固禁漁成果,加快恢復流域生態還面臨諸多的問題和挑戰,還遠沒有到敲鑼打鼓慶祝勝利的時候,這個時候一旦放鬆,將前功盡棄。為全局計、為子孫謀,長江十年禁漁這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戰略舉措,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久久為功。

編輯:林濤 責任編輯:劉亮
全部評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