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焦點訪談》 20240402 助力農機上山崗
來源 : 央視網 2024-04-02 20:03 內容簡介 關注
《焦點訪談》 20240402 助力農機上山崗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02日 20:03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春暖花開,全國各地春耕備耕正在火熱進行。在華北、關中、長江中下游等地區的平原上,隨處可見大型農機在田野裏忙碌的機械化春耕場景。我國耕地有超過三分之一在丘陵山區,而丘陵山區的耕地機械化發展明顯滯後於平原地區。針對丘陵山區農機裝備中存在的短板弱項,各地採取了積極措施。(《焦點訪談》 20240402 助力農機上山崗)
  • 欄目信息
播放列表 更多 >
往期查詢>
精彩看點 更多 >
往期節目 更多 >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關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播放列表 關閉

正在加載...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春暖花開,全國各地春耕備耕正在火熱進行。在華北、關中、長江中下游等地區的平原上,隨處可見大型農機在田野裏忙碌的機械化春耕場景。但是,我國的耕地還有超過三分之一不是在平原上,而是在丘陵山區。這面積將近7億畝的丘陵山區的耕地,機械化發展明顯滯後於平原地區,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20個百分點。針對丘陵山區農機裝備中存在的短板弱項,各地有些什麼辦法呢?

  3月20日這天,四川眉山市仁壽縣花園社區七組的村民們正準備播種玉米。不過,今天這塊地上有點不一樣,因為這裡來了幾個“新朋友”——兩款新研發出來的玉米播種機,今天它們在這裡首次下地試播。不少村民也趕來圍觀,因為這也是這塊玉米地第一次開進來播種機械。以前,這塊地和南方許多丘陵山區一樣,是許多分散的不規則、不平整的小地塊,機械進不來,只能靠人力播種。

  針對這種情況,為推進機械化耕作,近幾年,當地逐步開始對一些農業種植區的地塊進行平整改造。去年底,這塊地也被納入玉米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降低了坡度、擴大了面積,這裡的村民終於也能用上機械種地了。播種機剛開始工作,播種機研發團隊的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的楊麗教授和生産廠家的工程師們就趕緊上前查看播種效果。

  在我國,廣大丘陵山區因為缺乏機械化耕作的自然條件,因此,適用於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也很少,農機研發和應用相比北方平原地區明顯滯後。

  農業農村部現代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曹光喬:“南方丘陵山區發展農業機械化非常重要,年輕人都到城裏務工就業。南方農業種植面廣量大,接近40%的水稻、30%的玉米和80%的馬鈴薯,同時超過60%的蔬菜、90%的茶葉都是種植在這些區域的,丘陵山區經濟作物的機械化短板弱項更加突出。以水果、茶葉等為例,這些産業的人工成本佔到了總成本的60%以上,如果機械化問題解決不好,勞動成本不降下來,這些産業面臨逐步萎縮。”

  針對這樣的現狀,近年來國家啟動了丘陵山區農機補短板的行動,組織了一批優勢科研單位和各地龍頭企業進行合作,共同研發適合丘陵山地的輕簡型農機裝備,並大面積推廣應用,以加快推進南方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

  楊麗教授團隊用了一年多時間,研發出一款適合丘陵作業的播種機。也許有人會説,把用在大平原的播種機稍做改動,拿到丘陵地區用不就行了嗎?但實際上針對丘陵山地的農機研發要複雜得多。

  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楊麗:“東北的差不多一個機型。西南片區一個地兒一個需求,一個地兒一個土壤類型,不同的坡度,條件太複雜了。地形起伏,播深的深淺不一,出的苗子有大有小,對産量影響非常大。”

  在試播現場,看得最仔細的是那些有購買意向的種植大戶和農機手。朱永明就是專門幫人播種的農機手,為了能提高幹活效率,他很想買幾部更適合丘陵山地作業的播種機。今天,他不光看得仔細,還根據經驗,建議專家,其中一個部位的輪子可以取消。

  研發團隊發現,什麼機械最適用,當地老鄉最清楚。因此,在試播中,收集老鄉的建議成為研發團隊的一項重要工作。

  經過反復改進,針對雲貴川不同地區的實際需求,研發團隊設計了一系列的玉米精量播種機,適用於緩坡地、坡地、梯田等多種地形。每款機器都採用模塊化設計,用戶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配關鍵部件。這樣既降低成本,又提高了研發和生産效率。

  現在正值春耕,是播種機應用最多的一段時間,楊麗和她的團隊抓緊利用這個機會,儘量多跑各地的種植基地,檢驗在各處的試用效果並繼續改進。

  曹光喬:“中國南方的丘陵山區是水旱輪作,對農機産品的可靠性、適應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都遠遠高於平原地區,所以要研發、製造一款好用的丘陵山區小農機還是非常不容易的。丘陵山區種植的品種和農藝非常複雜,農業標準化程度比較低,丘陵山區的機械化,不簡單是裝備技術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丘陵山區地形複雜,在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研發適用的新農機,同時,也要解決和農機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否則,農機研發出來了也會難以被農戶接受,難以真正落地應用。湖北秭歸縣就面臨著這個問題。

  秭歸縣是著名的中國臍橙産區,柑橘種植面積40萬畝,是當地最大的農業支柱産業。不過,這裡是丘陵山地,每到收穫季,全靠人力肩挑背扛,不僅成本高,而且效率很低。

  為解決這個問題,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李善軍教授團隊著手研發專門適用於丘陵山區的軌道運輸機,用於運輸農産品、農機具等。不過,最初研發團隊只局限在校園的試驗田裏,設計的一款自認為穩定性較好的雙軌式果園運輸機,卻被老百姓詬病,沒人願意使用。

  國家現代農業(柑橘)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李善軍:“當時我們採用的是人開的方案,陡的地方有49度,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因為我們是在學校裏做的試驗,學校裏是平地,是一個理想狀況,但是實際到果園裏去完全變了。”

  研發失敗後,李善軍帶著團隊去果園不斷觀察、蒐集果農的意見反饋,經過反復試驗和改進,一款軌道運輸機終於得到了農戶們的認可。雖然試用效果不錯,這款運輸機在推廣中還是碰到了不少困難。

  湖北秭歸縣水田壩鄉龍口村村民胡林:“一直在觀望,因為這個東西前期沒用過,萬一到手裏不會用,不可能天天請技術人員來弄,萬一裝了廢了也是幾萬塊錢的投資。”

  胡林家裏種了十畝果樹,他沒有裝軌道運輸機,除了怕不會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家的果園離公路比較遠,要鋪設軌道運輸機的軌道,需要穿過另外幾家農戶的果園,這就得砍伐一些樹,而果農都不願意砍樹。

  胡林跟另外四戶人家不斷溝通,最終在路線選擇上達成一致,涉及自家果園的小樹,各家自行承擔損失。有一棵實在避不開的一棵大樹,其他四戶每戶掏了兩百塊錢作為補償。最終軌道鋪裝了216米,加上兩個車頭,一共要花49000多元。

  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和當地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對這款新型軌道運輸車,國家和省裏單軌每米補貼40元,機頭每台補貼3000元,縣裏再給予總價20%的補貼。

  湖北秭歸縣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主任韓慶忠:“只要符合整體安裝,在安全選址的基礎上驗收合格的應裝盡裝、應報盡報、應補盡補。我們也召開了會議,到現場去看,加上相關政策引導,就逐步擴展開了。”

  最終,胡林和另外四家共同購買了運輸機和軌道,政府補貼了17000元,剩下的30000多元五家平攤,平均每家掏了6000來元。五家共用這個新機械,各家的運輸效率都提高了。就像胡林的情況一樣,丘陵山區的農機在推廣中有著各種具體困難。農機要做成什麼樣,怎樣才能因地制宜、靈活應用推廣呢?研發團隊也一直在思考。

  李善軍:“基本的思路是我們把軌道建設作為農田或者果園的基本建設,由村集體或者用政策來推動它,鋪到每一個果園的田間地頭,然後每家每戶配一個機頭就行了。我們現在重點研究方便轉運的機頭,再一個機頭方便拆卸,容易從軌道上拿下來,從果園方便運回家。”

  在各方努力下,目前,秭歸全縣安裝這款軌道運輸機的果園已經近60000畝,大幅提高了運輸效率,保證了果品的質量。

  現在,研發團隊根據不同地域特點,制定出多套不同的設計方案,研發了柴油機、汽油機、蓄電池供電、軌道供電等多種動力型式,目前已經在全國各地應用40000台套,軌道總長度達到800萬米。

  我國的丘陵山區耕地主要分佈在18個省份,涉及1430個縣市區,各地的自然環境不同,種植作物各異,農機需求差異很大。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加快梳理《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短板目錄》,進一步明確産業急需、農民急用的丘陵農機名單,引導各部門、地方政府以及社會資源聚焦目錄,進行攻關。農機是我國農業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力量。補齊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的短板,提升這些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才能更好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編輯:高士佳 責任編輯:劉亮
全部評論
熱播榜 更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