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 20231002 康莊大道 中國飯碗中國糧
來源 : 央視網 2023-10-02 20:04 內容簡介
《焦點訪談》 20231002 康莊大道 中國飯碗中國糧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3年10月02日 20:04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眼下,全國秋糧陸續迎來收穫,滿眼豐收景,處處秋收忙。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事關國運民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保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始終堅持把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他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焦點訪談》 20231002 康莊大道 中國飯碗中國糧)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我們繼續“康莊大道”系列。金秋時節,稻穀飄香。眼下,全國秋糧陸續迎來收穫,滿眼豐收景,處處秋收忙。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事關國運民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保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始終堅持把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他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如何做到從“吃飽”到“吃好”,怎樣打牢糧食安全的根基,端牢端穩端好中國人的飯碗呢?

國慶前夕,黑龍江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迎來了水稻的大面積收割。一望無際的金色稻田裏,一台臺收割機來回穿梭。一場水稻秋收“大會戰”正在三江平原打響。智慧化的大型收割機收割、稱重、裝車,一氣呵成。

黑龍江省是我國糧食生産的第一大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超過2億畝,糧食總産量、商品量、調出量三大指標位居全國首位,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全國人民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今年雖然遭遇了洪澇災害,但在多方努力下,依然保住了豐收。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龐海濤:“目前我們正科學有序地組織各地搶抓晴好天氣,特別是發揮各類大農機作用,全力搶收快收,確保豐收到手,顆粒歸倉。”

糧滿倉,天下安。黑龍江省的糧食豐收為保障今年我國的糧食安全打下基礎。我國的秋糧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大豆等,是全年糧食的大頭,佔到了全年糧食總産量的七成以上。今年的秋糧面積穩中有增,達到13.1億畝。

今年的秋糧生産經受了嚴峻考驗。從黃淮地區罕見“爛場雨”到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從高溫到颱風,糧食生産遭遇一次又一次天氣考驗。全國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廣大農民積極應對,克服重重困難,多措並舉保糧食豐收。眼下,各地秋糧陸續開鐮收割,全年糧食生産有望再獲豐收。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付文閣:“糧食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線任務和基本支撐。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首要任務是解決14億人吃飯的問題,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實現了糧食連年豐收,而且八年以來,糧食總産量基本上在6.5億噸以上,現在口糧的自給率基本上在100%以上。中國佔世界不到9%的土地、6%的淡水資源,卻養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平山鎮,村民李杏節家正在忙著收割水稻。四台聯合收割機排成一列,正在忙著作業,收割、脫粒,然後直接裝車。縣裏的農業技術人員也來到地裏進行實割實測,跟蹤每畝地的糧食産量。經過技術人員的實地測算,李杏節的稻田畝産906公斤,也就是1800多斤,比去年多了一百多斤。

52歲的李杏節是村裏的第一批種糧大戶,這是他家第八個豐收年。李杏節説,村裏的糧食連年獲得豐收有多方面的因素,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最大的“功臣”。懷寧縣是安徽省的産糧大縣,擁有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60多萬畝,但這裡是典型的丘陵地區,人均耕地少,以前都是巴掌大的小田塊,而且大多是坡地,高低不平。

2012年,我國開始建設高標準農田。按照“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對基本農田進行改造。安徽是糧食主産省,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點省份。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農田基本建設事務中心主任李永新:“建設內容包括田塊整治、灌溉和排澇、田間道路、耕地質量提升、農田保護和生態環境系統修復。”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得到平整,小田變成了大田;硬化的灌溉渠道、抽水泵站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田間道路也拓寬了,大型機械可以直接開到田間地頭。耕地從“望天收”變成了高産高效的良田。

有關統計顯示,高標準農田比一般農田的畝産平均能夠提高10%到20%,機械化水平提高15到20個百分點,節水和節電可以達到30%。高標準農田讓農民在土地上看到了希望。種田的好把式李杏節原來只有兩畝地,耕地改造以後他流轉了1200畝,成為種田大戶。

種糧食能掙到錢,耕地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平山鎮鎮長江洪:“現在我們鎮土地流轉實行競價,土地流轉的費用也越來越高,原來一畝地200多元都流轉不出去,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後,一畝地漲到600多元,大家都搶著種。”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返鄉創業,從事農業生産。大學畢業的王六月就是其中一員。他們這批新農人帶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平山鎮農民王六月:“水利設施配套齊全,稻田裏不僅可以種植水稻,還可以套養小龍蝦、螃蟹、鴨子,生産的綠色大米價格賣得也很高。”

王六月成立了水稻種植合作社,帶著合作社成員不斷探索稻蝦連作、稻鴨共生等新型綜合種養模式,她們註冊了商標,生産的大米通過了全國綠色農産品認證。

高標準農田是糧食生産的基礎,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們的農業資源稟賦條件不可能被改善,高標準農田帶來了整個糧食生産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特別是做到降本增效,它成為我們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支撐,也是提高農業産出效率最基本的路徑。”

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玻璃溫室,50株剛剛破土一個月的小麥新品種幼苗長勢不錯。小麥品種的培育者——小麥育種專家許為鋼院士帶著團隊細心地查看這些幼苗。

許為鋼院士從事小麥育種38年,他和團隊為黃淮平原培育出了鄭麥9023、鄭麥7698、鄭麥1860等一批國審小麥品種。其中,鄭麥1860今年首次成為黃淮海南部的第一麥,收穫面積達到1000萬畝,畝産也突破了800公斤,成為高産、優質、綠色的新品種。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專家許為鋼:“全世界小麥平均單産是230到240公斤,中國小麥的平均單産2022年390多公斤,河南省達到了447公斤,所以小麥品種的創新及配套生産技術來説,中國都是居世界領先水平的。”

高産是小麥良種最突出的潛力。要激發出這個潛力,就需要育種人員提高小麥植株的生長能力。鄭麥1860能將儲存在莖稈、枝葉上的營養物質調運到籽粒中,不僅灌漿率要比一般的植株高出15%以上,而且合成的蛋白質含量也更高,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搬磚”能手。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習近平總書記對種業振興念茲在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良種的培育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小麥育種,必須要有前瞻性。許為鋼認為,至少要預測到未來10年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才可能培育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好品種。許院士和他的團隊正在培育的是新一代綠色節肥抗病的新品種,每年都能在減肥綠色高效上實現自我超越。

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創新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我國農作物種子國産率不斷提升,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中國糧”基本都用上了“中國種”,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産貢獻率超過45%,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付文閣:“中國式農業現代化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不僅僅要保證高産高效、保證糧食供給,還要解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問題,要實現從過去的以增産導向向增質導向轉變,從過去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發展到現在科技創新內涵式發展轉變。”

糧倉滿了,飯碗端穩了,錢袋子鼓了,對於未來的農業生産,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憧憬。

編輯:高士佳 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