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裏的中國2》奉上春節“文化大餐” 正月初三開啟“中國式浪漫”

副標題:

來源:央視網 | 2023年01月24日 10:08:02
央視網 | 2023年01月24日 10:08:0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農曆兔年正月初三(1月24日)晚八點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媒和中國國家話劇院聯合打造,中國國家圖書館參與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將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第四期,講述中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的傳承故事。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又稱“詩三百”,其創作時間大約從西周早期到春秋後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期節目中,觀眾將跟隨“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穿梭時空,對話漢代大儒毛亨、毛萇,體會中國人自古以來求真、向善、達美的共同心聲。

隨採詩官“觀民風,知得失”

《詩經》裏的句子“有畫面了”

從描繪愛情婚姻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記錄農事生活的“八月剝棗,十月獲稻”,再到記敘歡聚宴飲的“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作為禮樂文明的精神之花,貫穿了古代先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文學的源頭活水,為後世留下豐厚滋養。

本期節目以這些經典名篇拉開序幕,屆時,觀眾將跟隨採詩官“觀民風,知得失”,感悟《詩經》穿越時空的恒久魅力。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早在上古時期,先民就用詩表達情感,記載著他們對社會生活的歌唱。相傳,自周公制禮作樂起,經採詩獻詩和數次收集整理,《詩》被記錄和傳承了下來。春秋時期,孔子從上古流傳的三千余篇詩中,整理出三百零五篇作品傳于弟子,其中,《風》一百六十篇,《雅》一百零五篇,《頌》四十篇。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鄭任釗介紹,孔子非常重視《詩經》培育道德、淳風化俗的功能,“他以‘思無邪’概括《詩經》的主旨,以‘興于《詩》,立於禮,成于樂’來説明人格修養的進階歷程,孔子還説‘不學《詩》,無以言’,《詩》的素養成為一種社會要求,不僅要有溫柔敦厚的修養,還要有賦詩言志的能力。”

以全新視角打開《詩經》

汲取跨越千年的精神力量

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説,《詩經》這個名字從小耳熟能詳,但你知道我們現在讀的《詩經》,其實是由漢代大儒毛亨、毛萇所傳的《毛詩》嗎?本期節目中,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詩經學會常務理事馬銀琴解釋道:“相傳毛亨為《詩》作《故訓傳》,並把《詩》傳授給趙國人毛萇,毛萇被河間獻王立為‘博士’,他傳的《詩》也因此被叫做《毛詩》。”

為了呈現毛亨、毛萇對《詩經》的保護和傳承,戲劇舞臺以師承毛亨的毛萇為主視角人物,讓“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著毛萇回到過去,再次見到已逝的夫子毛亨。他們將一同回顧毛亨少年時以《詩》明德,青年時以《詩》傳情,出征時以《詩》鼓勁等人生故事,以及其晚年收毛萇為徒,護《詩》、注《詩》、傳《詩》的人生經歷,把《詩經》的精神世界與毛亨的情感世界相融合。

毛亨的老年和青中年階段分別由張晨光、曹磊扮演,毛萇則由吳樾扮演。在演員張晨光看來,毛亨對詩學傳承孜孜不倦,對感情矢志不渝,對毛萇視如己出,是一位至情至性之人,他表示:“希望能夠將這樣一個歷經磨難,卻不改傳《詩》初心的智者形象好好表現出來”。如何詮釋“詩學大家”毛萇的穩重,細緻演繹毛萇對毛亨亦師亦父的情感,則是吳樾眼中的一大挑戰。

詩歌不僅可以述文明之悠遠,傳文化之美善,更可以立青年之志向,養民族之精神。通過節目戲劇演繹,觀眾將看到華夏先民真摯的情感,引發情感的同頻共振。如同馬銀琴所説:“《詩經》既是禮樂之文,是德義之府,也是心靈之歌。”

正月初三(1月24日)晚八點檔,讓我們隨CCTV-1《典籍裏的中國》邁入詩的世界,從《詩經》中汲取跨越千年也依然鮮活的精神力量。

點擊查看全文

編輯:徐穎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正在閱讀:《典籍裏的中國2》奉上春節“文化大餐” 正月初三開啟“中國式浪漫”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