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1月26日播出《法律講堂》文史版系列節目《文物中的法治》

副標題:

來源:央視網 | 2023年01月20日 09:59:42
央視網 | 2023年01月20日 09:59:4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1月21日播出   刑始於兵

在奴隸社會,刑罰往往殘酷、野蠻。古代軍事家孫臏遭受“刖”刑,被截去雙足;古代史學家司馬遷被處以宮刑,終身蒙羞。他們所遭受的殘害身體的刑罰,就是奴隸社會殘酷刑罰的遺留,代表著那個年代刑罰的典型特徵,這些刑罰被稱作“肉刑”。在其後的年代,肉刑逐步遭到摒棄。那麼在古代,肉刑及各種酷刑究竟是如何産生的?在一件件古代文物身上,它們留下了怎樣的痕跡?隨著法治文明的進步,殘酷的肉刑及各種酷刑又是如何逐步被拋棄的?其間,哪些人物起到了關鍵作用?

1月22日播出   禮源於祭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古代的兩件軍國大事戰爭和祭祀是法律的兩大源頭。如果説,戰爭給法律帶來的是嚴酷的刑罰制度,那麼,起源於祭祀的“禮”無疑給法律帶來了更多道德和倫理的成分,形成了古代社會“禮法合治”的局面。按照古代禮法規定,親人犯罪,該如何處理?皇家女子嫁入夫家,子女的身份該以哪方來認定?尊貴之人犯罪,治罪時有無特殊的規定?透過古代社會最為重要的父母子女、夫婦、君臣等幾種社會關係,可以看出,“禮”對法律的制定和執行産生了怎樣的深遠影響?

1月23日播出   古代的司法正義

北宋年間,一位無辜百姓被繼母誣陷,險些含冤喪命。案件幾經審理、屢次復核,無辜百姓最終沉冤得雪。透過此案可以看出,對於一些疑難案件,古人設置了怎樣的程序,來保障司法公正,防止冤案的發生?民女趙娥的父親無辜被害,她替父復仇,殺死兇手。對於此類涉及複雜情理糾葛的棘手案件,古人又是如何綜合考慮法律、道德、人情,作出符合當時禮法標準的判決?

1月24日播出   尊老孝親


它被稱為中國古代的“老年證”。一杖在手,老人就享有諸多特殊待遇,它是古代尊老敬老和孝道文化的集中體現。尊老敬老不僅體現在社會交往中,還體現在法律層面。在古代,子女打罵老人,會受到怎樣的嚴厲懲處?為保障老有所養,獨生子女觸犯刑律,法律有著怎樣的特殊規定?對於古代尊老敬老的法律傳統,我們又該如何評價?

1月25日播出   德主刑輔


公元633年,新年將至之時,唐太宗李世民放數百名死囚回家過年。到了約定期限,犯人如期返回,無一逃脫。這件事被後世傳為美談,因為它不僅體現了唐太宗本人的仁愛之心,還體現了我國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德主刑輔”。那麼,“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會如何影響古代的司法活動?它又對當時的統治者和執法者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1月26日播出   和為貴


這是我國南方最早建於明代的一種亭子,它的主要功能並非供人納涼、歇腳,而是申明教化和調解糾紛。在德高望重者的主持下,無數糾紛在這裡化于無形。那麼,古代社會為什麼注重用調解的方式化解糾紛?為化解糾紛,實現無訟、息訟,古代地方官還做了哪些努力?


主講人:羅冠男 中國政法大學 副教授

總編導:李民德

編  導:李讓 閆紅岩

點擊查看全文

編輯:陳平麗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正在閱讀:1月21日——1月26日播出《法律講堂》文史版系列節目《文物中的法治》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