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 20221012 十年·答卷 山鄉巨變煥新顏
來源 : 央視網 2022-10-12 20:03 內容簡介
《焦點訪談》 20221012 十年·答卷 山鄉巨變煥新顏
簡介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2年10月12日 20:03
  • 視頻簡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基礎設施落後曾經是制約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一大短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持續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我國啟動了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工程,打造宜居宜業的農村人居環境,從村村通公路到網絡進村入戶,從喝上放心水到“廁所革命”、垃圾分類,這十年,一場巨變正在中國的廣大農村發生。(《焦點訪談》 20221012 十年·答卷 山鄉巨變煥新顏)
主要內容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我們繼續來看十年·答卷。基礎設施落後曾經是制約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一大短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持續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我國啟動了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工程,打造宜居宜業的農村人居環境。從村村通公路,到網絡進村入戶,從喝上放心水到廁所革命、垃圾分類,這十年,一場巨變正在中國的廣大農村發生。

隴西縣渭陽鄉地處黃土高原大山深處,多年來乾旱少雨、水資源極度匱乏,農民不僅難在溝壑間種出幾粒糧食,吃水更是“老大難”。

2017年秋天,崔想慶家用了30多年的老扁擔“下崗”了。那一年,引洮供水工程建成投用。盼了許多年,終於喝上“甜水”的崔想慶毫不猶豫地第一個報名爭當水管員。

通水之後,生活大變樣,老崔和甘肅全省2萬多名農村水管員一起,負責村級管網巡查、維修養護等日常工作,打通了農村供水入戶的“最後一米”。

開山辟嶺築長隧,洮水碧波惠民生。從過去“一碗油換不了一碗水”到如今農村用水無憂,隴西全縣近52萬人都吃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農村供水問題一直牽掛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他提出“要讓農村人口喝上放心水,不能把飲水不安全問題帶入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數以萬計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中華大地上全面鋪開。在向億萬農民送去安全、清潔的飲用水的同時,更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動力。

十年間,曾經貧瘠乾涸的土地上一座座水廠、水庫拔地而起,供水管道縱橫交錯,我國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如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十年間,中國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足跡遍佈此前從未觸達過的偏遠地區和大山深處,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約253萬公里,1040個鄉鎮、10.5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難題得到解決。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十年來,我國農村地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極大改善,生産生活更加便捷,農民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琦説:“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裏面,農業、農村、農民是一個大的整體上的改變和改觀,為下一步鄉村振興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也就是為我們如何使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農業更強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厲琮是浙江慈溪市掌起鎮厲家村垃圾分類專管員,2017年以後,得益於垃圾分類政策,厲家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徹底改變。

厲家村經濟發達,這些年村民們富了起來,可是村裏的環境卻是個短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從2017年開始,厲家村嘗試推行垃圾分類,可是一開始進行得並不順利。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鄉村成為充滿魅力和希望的一方水土,不僅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2018年以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面推開,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慈溪市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試點農村生活垃圾智慧化收運,厲家村的垃圾分類專管員有了“秘密武器”。

浙江慈溪市掌起鎮社會事務辦公室副主任范玲玲説:“垃圾桶上面有一張智慧芯片卡,把桶放到專用的智慧設備上以後,它有一個識別系統,放上去以後通過識別,這一戶的基本信息就會顯示在顯示屏上。”

有了這個“黑科技”,垃圾分類員可以判斷垃圾分類質量,然後根據標準對村民分類的質量進行打分,與此同時,垃圾桶上方的攝像頭也拍下照片,上傳到分類大數據平臺。這樣根據分類的成效,村民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憑藉積分,可以到村裏的商店換購各種日用品。在多方努力下,大家慢慢形成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習慣。

要順利實施垃圾分類,一方面要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另一方面也需要相關基礎設施和處置體系的完善。

浙江慈溪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徐棵柯説:“我們堅持戶集、村收、鎮運、市處置的一體化生活垃圾集運處置體系,整個全覆蓋,確保我們的其它垃圾能夠焚燒發電。”

在慈溪市,全域垃圾分類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00%。如今的厲家村變得更加乾淨整潔有序,“美麗鄉村”的願景正在變成現實。

和厲家村一樣,這十年,隨著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鄉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截至2021年末,我國96.3%的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77.5%,47.6%的農村生活污水得到處理。村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改變。

張琦説:“農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得到了現代化條件的適應,這是改變農村發展生産以及生活條件改善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我們實現現代化生産的前提條件。”

馬影翠是重慶市石柱縣中益鄉小學語文老師,這十年來,她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是通過網絡設施和學校硬體的投入,孩子們跟外界聯絡更加緊密。

中益鄉小學地處貧困山區,二十年前,馬影翠也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這使她對這裡的孩子充滿了理解。貧困地區面臨的教育薄弱問題其實是多種原因綜合而成的,其中之一就是信息閉塞。

針對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村互聯網建設步伐,擴大光纖網、寬帶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近十年來,我國發佈了“寬帶中國”戰略,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中益鄉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駛上了“快車道”。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石柱分公司副總經理淩宗炎説:“中益鄉5G基站于2019年11月26日開通,充分保障了中益鄉小學5G雙師課堂、5GAI互動空間教學的網絡需求。”

現在,馬影翠老師依舊要講授語文課,海底世界在網絡的幫助下,課堂和過去大不一樣了。

馬影翠説:“我們可以通過各方面的一些多媒體渠道和互聯網,學到更多以前直觀上沒辦法展現給他們的一些知識。”

變化不僅發生在學校,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通信網絡的建設升級,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返鄉創業,讓孩子在溫馨的家庭中茁壯成長。

如今,日趨完善的通信設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彌合著城鄉的數字鴻溝。十年間,我國貧困地區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全國接入寬帶的農村家庭,從4000萬戶增長到了1.5億戶,增長287%,農村實現了與城市“同網同速”。偏遠的小村莊也能與世界連接,與時代同行。

張琦説:“正是因為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使我們的物資流通、市場、信息能夠消除掉距離間這種阻隔,提高了經濟效率,提高了社會發展文明的程度。不僅僅是發展農村,而是城鄉融合,這是我們歷史性的一個改變。”

這十年,近一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與此同時,農村環境越來越美,基礎設施短板逐步補齊,城鄉差距不斷縮小,更多變化正悄然發生。

十年來,農村居民人均糧食的消費量少了:從每年178千克減少到了168千克;奶製品消費量多了:從年人均5.7千克增加到7.4千克,從吃飽到吃好,老鄉飯碗裏營養更均衡、更健康。摩托車每百戶擁有量少了:從61輛減少到49.9輛;家用汽車多了:從9.9輛增加到30.2輛,越來越多的公路修到家門口,四個輪子就是跑得快。返鄉入鄉創業的人多了:十年累計總人數達1120萬人,農村越來越有吸引力。正可謂是小康生活夢已圓,鄉村振興路正寬。

編輯:陳詩文 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