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棟:中國航天的“大總師”

副標題:

來源:央視網 | 2022年09月30日 11:14:07
央視網 | 2022年09月30日 11:14:07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中國的探月工程2004年立項,從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到2020年“嫦娥五號”返回,我國已經完成了探月工程三期三步走的目標。

目前,探月工程四期進展順利,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未來十年內將陸續實施。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這是孫家棟院士踐行一生的誓言,他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38歲出任“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65歲出任北斗導航系統總設計師,75歲出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一號”,從風雲氣象衛星到北斗導航衛星,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的許多第一都與他有關,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據統計,在我國自主研製發射的前一百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院士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超過三分之一。

中國航天的“大總師”

作為最年輕的“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從事空間技術研究50餘年,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航天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每項工程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應用等數個系統構成,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總設計師或總指揮,孫家棟則被大家尊稱為“大總師”。

一次發射中,衛星在轉運途中不慎發生了輕微碰撞,試驗隊員們一下子慌了神,誰也不敢保證這會不會對發射造成影響。

接到緊急報告後,孫家棟直奔衛星試驗廠房。了解清楚現場情況後,當時已經78歲的他馬上鑽到了衛星底下,對著衛星的受創部位仔細研究起來。“衛星沒事兒,能用!”孫家棟的一句話,讓大家懸在半空的心踏實了下來,這一幕也讓在場的人既心疼又感動。

幾千年來,我們對頭頂的那輪明月,從未停止想象與神往。2004年,中國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75歲的總設計師孫家棟與64歲的總指揮欒恩傑,69歲的第一期繞月探測工程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一起組成了探月工程著名的“三巨頭”,又被稱為“嫦娥鐵三角”。大多數人在這樣的年齡都功成身退,他卻冒著風險出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對於別人的不理解,孫家棟只有一句話:“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萬事開頭難,要實現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的突破,個中艱辛可想而知。在這之前我國發射的衛星都是繞著地球飛行,離地面的距離最遠不超過八萬公里。而“嫦娥一號”要繞著月球飛行,離地球有三十八萬公里。這麼遠的距離,我國當時還沒有那麼大推力的火箭,怎麼把衛星送上去,送上去了怎麼測控,這都是問題。

為此孫家棟提出要獨立研製、獨立製造、獨立試驗,打造一個探月工程的“中華牌”,最終帶領團隊突破了軌道設計技術,導航、制導與控制技術,熱控技術,遠距離測控通信技術,過月食技術,整星能源技術等等。

2007年11月24號18:05 ,“嫦娥一號”成功發射。11天之後,“嫦娥一號”進入月球軌道,月球迎來了中國的第一顆繞月衛星。那一刻,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裏,大家全部從座位上站起來,歡呼雀躍、擁抱握手。孫家棟、欒恩傑和歐陽自遠三位老人激動地擁抱在了一起,留下了中國航天歷史上的經典瞬間。

2010年,“嫦娥二號”和地球的距離突破一億公里,創造了中國航天器最遠飛行記錄。

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著陸,“玉兔號”的足跡留在了月球。

2018年,“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造訪月球背面,成為人類認識月球的又一壯舉。

2020年,“嫦娥五號”攜帶1731顆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至此,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一頓紅燒肉改變了他的人生

1950年,孫家棟正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預科,元宵節那天下午他原本打算到姐姐家團圓,突然聽説食堂晚飯要加餐紅燒肉,他臨時改了主意,吃晚飯的時候,校領導突然來到餐廳通知大家説,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招人,有意者可以報名。從小就有報國夢的孫家棟當即報名,經過各方面考評,孫家棟因為俄語基礎好,被緊急招入了空軍,成為空軍第四航校急需的俄語翻譯。孫家棟進入空軍第四航空學校的第二年,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公派留學人員被選送到蘇聯學習飛機發動機專業,之後又以所有科目全滿分的成績拿到了“斯大林金質獎章”。畢業回國後,因為國家需要,孫家棟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參與導彈研究。

1967年7月29日,國防科委參謀汪永肅找到孫家棟的時候,他從事導彈研製工作已經九年,任導彈總體設計部副主任。那一天汪參謀來到孫家棟的辦公室,講明來意傳達指示,隨後用一輛吉普車把他拉到了北京西郊的友誼賓館。十七年前,孫家棟從了軍,如今又突然從搞導彈變成造衛星,人生的轉折,仿佛就發生在一瞬間。

為什麼要建設我們自己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2018年11月19日02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十八、十九顆組網衛星。此次任務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

2020年7月31日上午10點30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標誌著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到了全球服務的新階段,也標誌著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建設‘北斗’的初衷就是讓中國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實現自主可控,我們地面的所有系統安全要保護在我們自己手裏,假設你依賴了外國的標準體系,那將來國家所有的經濟建設各方面都要跟著它跑。”孫家棟院士説。

“在信息社會,人類的信息一定要帶有空間坐標、時間坐標,作為一個獨立國家,作為一個大國,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自主可控,正是這個原因,所以我們國家發展了自己的北斗系統,來保證我們自己國家的信息安全。”孫家棟院士説:“北斗全球系統組網是幾代‘北斗人’努力的結果,是中國人的驕傲,希望北斗全球系統穩定運行,服務中國,服務世界。”

中國“北斗”的發展史

上世紀90年代,在孫家棟院士的帶領下中國開始建設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面對當時已經成熟運行的國外衛星定位系統,中國“北斗”該如何發展?孫家棟院士認為“北斗”需要尋找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也就是“北斗”系統三步走發展道路。

孫家棟院士表示這個工程非常大,建設起來非常複雜。第一步,九十年代北斗一號(試驗衛星)上天以後起到了隊伍培養的作用,在這個基礎上“北斗”工程走出第二步,建設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二號系統服務範圍可以覆蓋整個亞太地區,為“北斗”系統應用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也為整個工程第三步的戰略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孫家棟院士帶領團隊相繼建成了“北斗”一號、“北斗”二號系統,完成了“北斗”三號系統立項論證和啟動前期工程實施,為中國“北斗”後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衛星導航發展道路。

國家需要 我就去做 

他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奉獻了六十多年的歲月,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他是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一號工程,中國探月一期工程,他是工程總師。

從導彈到衛星,從“北斗”到“嫦娥”,哪需要,孫家棟院士的身影就出現在哪。“國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孫家棟院士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地詮釋了“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螺絲釘精神。

記者曾經問孫家棟,將來登月之後,您有沒有想過某個環形山以您的名字命名,或者説您希望以什麼方式留在人類歷史上呢?

老人家回答説,沒想過,從來沒想過。

記者又問,那您的夢想是什麼?

他説,我的夢想就是希望我們航天事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世界上取得領先的地位。

嫦娥舒袖多浪漫,衛星探月路艱辛。

中國航天人的夢想從來不是個人的夢想,而是國家的夢想,民族的夢想,不只是仰望星空的浪漫,更是腳踏實地的實幹,不只是一時一地的熱血,更是堅守一生的信念。

讓我們向孫家棟及廣大中國航天人致敬。

來源:相逢在偉大時代、故事裏的中國、經濟日報、國家記憶、新聞直播間、百家講壇等

點擊查看全文

編輯:李曉鵬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正在閱讀:孫家棟:中國航天的“大總師”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