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13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 20220522 為所有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

來源:央視網2022年05月22日 20:03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是第29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自然界中,生命的種類多樣、形態各異,從飛禽走獸到花鳥魚蟲,從五顏六色的植物到我們肉眼無法觀察的微生物群,它們一同構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豐富多彩的美麗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為所有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的主題下,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有何作為呢?

對於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不少人來説,什麼是生物多樣性?也許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在位於北京的國家植物園,600公頃的園區中,形態各異的植物遍佈園區、和諧共生,讓人們對生物多樣性有了難得的親身感受。

五月中旬,離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已經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儘管因為疫情的原因,園內展覽溫室等室內展廳不對外開放,遊客沒法目睹兜蘭、千歲蘭等近千種珍稀植物的風采。但遊客依然可以在國家植物園戶外展區看到上百種盛開的花卉和幾千種其他植物。目前,芍藥、月季等已進入最佳觀賞期,五彩繽紛、絢麗多姿,各種花朵相映成趣,猶如一幅幅天然畫卷。

據了解,全世界有30多萬種高等植物,中國就有3.7萬種,約佔全球的十分之一。作為一個以開展植物資源遷地保護、植物科學研究為主,兼具科學傳播、園林園藝展示等四大功能的綜合性機構,國家植物園目前收集了全世界15000多種植物,其中,珍稀瀕危植物就有近千種。

據專家介紹,號稱世界上最孤單的葡萄——百花山葡萄,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外植株僅存兩株,都在北京。這種野生葡萄的葉子是掌狀復葉,和其他葡萄相比有明顯的區別,對於這樣一種極度瀕危的野生葡萄,任其野外生存繁衍可能會滅絕,只能通過科學手段進行人工繁育保護,再通過栽培實驗逐步開展野外回歸。

梁振昌是國內在葡萄科學研究方面的權威專家,在他的研究基地,就有30多種野生葡萄資源。據他介紹,如今市面上絕大部分葡萄品種都是來自國外,但全世界70多個野生葡萄資源中,有40多個分佈在中國,每個資源都有自己的特性,如果能利用好現有野生葡萄資源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就能選育出更多惠及廣大民眾的好品種。

不僅僅是葡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瓜果蔬菜都跟生物多樣性有關,比如超市裏經常能見到的新西蘭進口獼猴桃,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實是源自中國的野生物種。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資源與育種學科組組長鐘彩虹説:“新西蘭是利用我們國家的資源,1904年,他們的植物學家在中國採集各種各樣的資源,帶回新西蘭。早期的苗圃商去培育、育種,真正把它育成結果的品種是上世紀一九二幾年。”

經過選育形成的這種水果品種口味獨特,從五六十年代開始,新西蘭就開始對外出口,後來逐步發展成為新西蘭水果産業的一張名片。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持續開展獼猴桃種質資源科研工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前保存了66種(含變種、變型)獼猴桃屬植物的1471份資源,培育出了44個獼猴桃新品種。

鐘彩虹説:“獼猴桃是土生土長的我們中國的樹種,它是以中國為分佈中心的。全球75個種類裏面,中國就有73個,並且有很多獼猴桃屬植物類的種是中國特有的,這也是我們的優勢,種質資源豐富。”

現在,武漢植物園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獼猴桃科研和品種選育中心,擁有全球獼猴桃遺傳多樣性程度最高、基因型最豐富的種質資源圃。中國的獼猴桃也因此在品種選育、産業規模上成為了世界強國。

武漢植物園自主培育的獼猴桃品種在全國累積種植面積達66.5萬畝,在這幾年脫貧攻堅的過程中,還作為扶貧産業在湖南、貴州、雲南等地都推廣種植,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所長汪小全説:“武漢植物園培育的獼猴桃現在形成非常重要的産業,版納植物園培育的橡膠,華南園培育的檀香,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對我們國家發展至關重要。包括葡萄研發,芳香植物,甚至植物所雜交的構樹,被列為國務院精準扶貧工程,帶動了20多萬人脫貧。這是資源植物的利用,利國利民的好事。”

豐富的植物資源不僅直接改變我們的生活,植物的多樣性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作為大自然的生産者,植物將無機物通過光合作用轉化成有機物,從而為動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人類的生活、生産和生態活動都離不開植物。然而,由於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約21%的高等植物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

1883年,有一種植物在廣東清遠被發現,植物學家把它命名為報春苣苔。此後100年左右,人們在自然界都沒發現它的蹤影。2000年,華南植物園工作人員在野外調研時,在8個地點找到了報春苣苔,而且這幾株植物都長在二氧化碳濃度非常高的喀斯特溶洞的洞口。華南植物園將發現的樣本帶回溫室培育研究,這對於氣候變化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説:“它為什麼適應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生長?我們通過研究以後發現,未來其他植物如果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後,它怎麼適應機理,我們就可以用它做模式植物來研究。我們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碳達峰碳中和,這種植物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是吸附二氧化碳的,有重要價值。”

像報春苣苔、百花山葡萄這樣的瀕危物種,一旦滅絕,就會導致植物多樣性的喪失,對其進行遷地保護,通過科學手段繁育,也為它的種群繁衍提供了一個保障。

其實,不僅僅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和人類都有非常緊密的聯絡。我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大熊貓、揚子鱷、銀杏、珙桐等許多瀕危野生動植物都是我國特有的物種。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僅是因為很多物種對於人類來説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樣性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對人類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2021年10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佈,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本著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同時也開始啟動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

國家植物園(北園)執行主任、正高級工程師賀然説:“國家植物園是遷地保護的主要形式,也是主要措施。而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體系是就地保護的主要措施。二者相輔相成,有機互補,缺一不可。無論是國家公園,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國家自然保護地體系,還是這次批准成立的在北京設立的國家植物園,以及下一步還要建立的國家植物園體系,都是體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的一個網絡。”

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

2022年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動植物司副司長周志華説:“中國現在有約200個植物園,在瀕危物種保護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遷地保護收集的植物大約2.4萬種,其中,我國本土的植物是1.25萬種,但是,因為這些植物園是分屬於不同部門、不同體系的,所以在植物保護工作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不夠體系化,比較零碎,有空缺,有空白的狀態。現在就正在建立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國家植物園體系,期待通過這個體系的建設,能夠逐步實現我國越來越多的本土植物、珍稀瀕危植物,還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得到有效保護。”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我國不斷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時俱進,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整體形勢向好,大熊貓、亞洲象、藏羚羊、華蓋木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而從全球來看,很多威脅野生動植物的因素並沒有解除,在棲息地破壞和退化、過度開發利用、氣候變化等等因素影響下,形勢並不容樂觀。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面對挑戰,國際社會只有攜起手來,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共同努力,我們才能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2年05月22日 20:03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2022年5月22日是第29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為所有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主題下,我國不斷加強和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舉措,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焦點訪談》 20220522 為所有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