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13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 20210421 溜索改橋 直通幸福

來源:央視網2021年04月21日 20:13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發展和保障弱勢群體權益是一篇體現社會溫度的大文章,這其中涉及到許多有針對性地解決民生痛點的特殊公共服務項目。比如,在我國西南的很多地方,群山橫亙,江河交錯,可以説是“望天一條縫,看地一條溝”。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要出一次大山都得靠溜索,否則就要翻山越嶺大費週折,並且在有的地方,溜索是進出大山的唯一方式。要想讓這裡的老鄉脫貧致富奔小康,過上好日子,首先就得打通他們的出行之路。要讓天塹變通途,溜索改橋勢在必行。

在2007年的一段影像資料中,一個小女孩年僅六歲,每天都要自己滑溜索到河對岸去上學。

河谷中陣風不斷,小女孩在溜索上就像一片隨風飄搖的樹葉,看得讓人心驚。

小女孩名叫余燕恰,四歲的時候,母親就開始教她學溜索,目的就是為了上學。四歲的孩子,走路都可能經常摔跟頭,燕恰卻要克服心裏的恐懼,學會獨自溜索的技能。

我國西南地區,很多地方都是高山峭壁、深谷急流。相傳,一對居住在雲南怒江兩岸的戀人受盡相思之苦,受天上彩虹的啟發,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條溜索。過去,溜索就是這些地方當地群眾出行的主要方式,不僅要渡人,還要渡貨物和牲畜。

2011年,雲南福貢縣拉馬底村鄉村醫生鄧前堆為給病人看病,溜索渡過怒江;2015年的一天,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鸚哥村,一位82歲的村民因病要緊急送往醫院救治,家人必須把老人背到村口,然後再坐溜索到對岸公路;2014年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龍頭山鎮銀屏村600多名村民需要緊急轉移到安置點,溜索是唯一能橫渡牛欄江的最後的通道……

溜索一度是高山峽谷中當地群眾的生命線、物資保障線。但危險隨時存在,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記者無意中拍到,一個年輕人溜索過江中途停了下來,正當大家以為小夥子是在江心耍帥的時候,當地人卻看出了問題,急忙下去施救。原來,小夥子在溜索過程中被繩索纏住了脖子,幸好有村民及時施救才倖免于難。

外人看來驚險刺激的溜索,實際上也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李發軍是四川北川縣農民,勤勞肯幹,2002年就種植一大片豐水梨,希望通過種植業脫貧致富,可梨樹挂果了,怎麼運出去卻成了大難題。

雲南昭通巧家縣鸚哥村,2008年,村民們專門拿出12畝地修建了一個魚塘,希望能增加一些收入,可是魚養出來了,卻因為沒有一條出山的路損失慘重。

山裏山外兩重天,山裏的人、山裏的農産品想走出大山都很難。溜索是命懸一線的無奈,並不是美麗的愛情傳説。

逐漸地,年輕人出去了就不願意再回來,很多地方變成了“空心村”。據交通部門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仍有溜索290對,涉及900多個村近百萬人口,其中貧困人口60多萬,佔了大多數。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部先後制定“十二五”、“十三五”“溜索改橋”規劃,要徹底解決這些山區群眾的出行難問題。

“溜索改橋”,受益的只是特定地區的少數群眾,但投入很大。“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國家和地方先後投入30多億元,完成“溜索改橋”300多座。“溜索改橋”幾乎都是在高山峽谷中完成的,修建難度很大。鸚哥溜索是金沙江兩岸溜索中最險峻的一個,一邊連接著雲南昭通巧家縣鸚哥村,一邊連接著四川的大涼山,是鸚哥村兩千多人多年來唯一的出行工具。

鸚哥溜索距離江面380米高,長度達到420米。因為處在高山峽谷中,只要起風,風就會在峽谷中産生放大效應,形成風向複雜的大風,給橋梁施工帶來很大難度和危險。

漸漸地,施工人員發現淩晨和上午風力會比較小,為了儘早建成大橋,施工人員淩晨三點多就起床,天沒亮就做好吊裝準備。就這樣經過900天兩年半的不懈努力,2018年,大橋終於建成。大橋建成後,鸚哥溜索變成了當地吸引遊客的旅遊項目,繼續保留了下來。至今,“十二五”、“十三五”“溜索改橋”項目已經全部建成。

四川北川縣岩門村74歲的羌族老人王興珍家裏收藏著一張1910年拍攝的照片,照片中老人的爺爺扶著用竹篾編成的索橋在艱難行走。2018年,一座以“羌紅”為主色調的羌紅大橋落成通車,祖祖輩輩深居大山的人們終於可以安全便捷地走出大山。

溜索已經成為了時代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橫跨于高山峽谷的便民橋、安全橋、致富橋。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建一座橋梁,就給群眾打開了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現在,李發軍家的豐水梨再也不用發愁運輸的問題了,一座金寶橋就修建在村口。

橋修通了,依託著青山秀水,村裏還搞起了旅遊,李發軍家還開起了農家樂。

從2015年起,北川縣先後有9座“溜索改橋”項目完工,不僅解決了十多個鄉鎮十萬多群眾出行難問題,還因為交通的改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産業集群。“90後”的羌族姑娘夏雪蓮畢業後選擇了回鄉創業,種植紅豆杉,2014年開了網店,網店開張第二天就接了一個6000元大單。有了訂單也運不出去,夏雪蓮的創業熱情在此後的兩三年裏被消磨殆盡,嫁了人,生了孩子。2018年唐家山堰塞湖大橋竣工通車後,夏雪蓮又萌生了創業的衝動,帶領更多鄉親們大面積種植紅豆杉。4月12日,一家大型企業與北川縣簽下協議,要在夏雪蓮的家鄉建設紅豆杉全産業鏈生産基地。鄉村振興正在這裡變成現實。

當年,六歲就要自己溜索去上學的余燕恰如今已經實現了媽媽的心願,在雲南昆明上大學。在余燕恰的家鄉雲南怒江州境內,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上已經有各類橋梁140多座,村村都通了公路。如今,怒江州山裏山外已經天塹變通途,告別了千年貧困。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農村公路發展的報告上批示:“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經過幾年的持續努力,現在全國7省區、1168個建制村、165萬人僅靠溜索出行的方式已經成為歷史。天塹變通途,山裏山外也不再是兩重天。隨著溜索成為旅遊的一種新體驗,村裏人可以便捷安全地過橋,他們也從此走上了小康路、幸福路。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1年04月21日 20:13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在我國西南很多地方,群山橫亙、江河交錯,可以説是“望天一條縫,看地一條溝”。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要出一次大山都要靠溜索,否則就要翻山越嶺,並且在有的地方,溜索是進出大山的唯一方式。要想讓這裡的老鄉脫貧致富奔小康,過上好日子,首先就要打通他們的出行之路,要讓天塹變通途,溜索改橋勢在必行。(《焦點訪談》 20210421 溜索改橋 直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