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開講啦》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穿梭于城市森林,地鐵是如何建成的?

CCTV節目官網-CCTV-1 開講啦 來源:央視網2021年01月23日 16:36 A-A+

如今地鐵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出行中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也成為了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標識。從1956年我們國家決定在北京修建第一條地鐵,到2020年底我國軌道交通開通八千公里,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是全球之最!地鐵地下工程究竟是如何建造的?這其中又需要克服哪些困難?本期《開講啦》邀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為我們分享地鐵修建背後的故事。

面對地下工程難題,地鐵如何實現高難度“下地”?

地下工程建設有三大難題:一是地下水,二是地形軟,三是要控制變形從而確保周邊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安全。這是所有中國地鐵建設者從前期的規劃設計,施工建造,到後期運維工作都必須解決的難題。

陳院士和團隊在進行地鐵下穿高速鐵路高架橋工程時,遇到了地下水無法凍結的問題。陳院士認為在工程技術中,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最合適的技術。經過多種方法試驗、反復分析數據之後,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工程得以順利進行。而在進行地鐵下穿百貨廣場的工程中,陳院士和團隊開創性地採用了樁基托換技術,既確保了上面樓宇的安全,地鐵隧道通過時又不影響樁基。一個樁的托換重量達1890噸,是當時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三倍之多,其難度也是世界級的!如果在托換過程中控制不好沉降,樓宇所有的樁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全部垮掉。在團隊的反復試驗和精密設計之下,樁基得以成功托換,這為中國地鐵建設樁基托換開創了先河!

 軌道交通不僅僅是出行工具,更重塑了城市空間

軌道交通原本是為了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和地面空氣污染問題,而如今軌道交通不僅僅是一種出行工具,更是城市空間發展的引擎。地鐵推動了城市土地的節約利用,引導了城市空間的重塑。陳院士分享到,隨著中國各大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城市綜合體建設十分關鍵,要集約利用軌道交通,讓人們能集中在一個地方實現很多事情,從而便捷地享受到除交通出行以外的其他生活需求。

在與青年代表互動環節,大家對於地鐵建造與城市發展的問題也有著強烈興趣。有人問:地鐵文化與城市文化如何呼應?陳院士談到,要建設有人文關懷的地鐵,能讓人們享受到地鐵帶來的空間與人的交融,但是作為快速交通工具,裝潢還是應該以樸素為主,最好做到免維護,要考慮到運營員工的維修不易。

“老頑童”嘉賓上線,揚言“考死”主持人?

陳院士在錄製前,專門出好了有關地鐵知識的考題,聲稱在現場要“考死”主持人:“我要把撒貝寧引到溝裏去,智商可以碾壓他,碾壓得他晚上睡不著覺!”地鐵出入口和地面是平的還是有臺階的?地鐵又為什麼要有屏蔽門?這些細微而專業的地鐵知識,撒老師究竟能不能答上來呢?

有網友想和陳院士比一比,誰到過的地下最深,在地下連續待過的時間最長?陳院士非常較真地回應:如果問的是地鐵,當然是自己待的時間更長!他曾經在隧道裏睡了九天九夜,吃喝拉撒都在隧道裏面。而在與負責地鐵後期運營管理的青年代表互動時,陳院士更是風趣地把負責修地鐵的稱作 “有期徒刑”,“我們修了,我就不管了”,而負責後期運維的則是“無期徒刑”,每一個地方都要仔細地檢查。也正因為這樣,有個性、有脾氣的陳院士在和一位運營人移交、接管時,一開始 “壓著火”,但後來卻明白運營人的用心良苦,印象深刻。

各位網友和青年代表對於地下工程和地鐵建設也都充滿好奇,大開腦洞。有網友問道:未來人類有可能永久居住在地下嗎?還有人問:未來地鐵速度還會更快嗎?這位“老頑童”個性的陳院士會如何回應呢?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本期《開講啦》。

播出時間:2021年1月23日  22:30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