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13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 20201022 非凡“十三五” “從0到1” 夯實創新根基

來源:央視網2020年10月22日 20:12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十三五”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五年規劃。在經歷很多突如其來的考驗,戰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之後,“十三五”今年圓滿收官。《焦點訪談》從今天(22日)開始播出系列報道《非凡“十三五”》,今天播出第一集。“十三五”規劃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還專門提到要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近年來國際環境發生的複雜變化,更讓我們意識到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十三五”以來,基礎研究被擺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中國正在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從歷史上看,每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都是從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開始的。

“十三五”規劃提出,要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隨後出臺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進一步要求,基礎研究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要大幅提高。五年來,我國通過一系列改革組合拳,不斷完善基礎研究體制機制。

“十三五”期間,從基礎研究做起走自主創新之路,中國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北斗系統建設邁上新臺階。從2017年11月起,兩年半時間高密度發射18箭30星。

2020年6月23日上午,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經過在軌測試等一系列工作,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佈開通,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歷經30多年的探索實踐,三代北斗人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不過當初,是否要發展自己的導航系統大家意見並不統一。

衛星導航系統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國重器,經過爭論,我國決定走自主創新之路。然而,又一個難題擺在大家面前:當時我國的工業基礎、技術能力和人才儲備都無法與美、俄相提並論,很難一步跨到全球組網。為此,我國創造性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2000年建成北斗一號試驗系統,2012年建成北斗二號區域系統,2020年建成北斗三號全球系統。

從無到有,從區域到全球,在這條自主創新的路上,北斗團隊要攻克的“卡脖子”技術有很多。

星載原子鐘被形容為導航衛星的心臟,它的精度決定了導航時間、位置的準確度。原子鐘的工作原理涉及量子物理、電學等多個學科,各項技術指標要求相當嚴苛。然而,北斗工程建設之初,我國還沒有完全掌握這項技術,只好從國外引進。但在簽署協議時,外方卻突然提出交付時間要大幅推遲,指標也不能保證。

國産原子鐘成功上天,背後是科研人員無數次挑燈夜戰、開拓創新、技術攻關的結果。北斗三號配備的銣原子鐘整體性能大幅提升,精度相當於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包括原子鐘在內,經過400多家參研參試單位30余萬人的接續奮鬥,北斗三號還攻克了星間鏈路等16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關鍵器部件百分百國産化。

不僅僅是北斗,“十三五”以來,我國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涌現一批創新成果:“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飛向太空、第二艘航母出海試航,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等等。

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19%。這其中,基礎研究投入不斷增加。

“十三五”以來,資金、人才加速流向基礎研究領域,源頭創新越來越受重視,但與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相比,中國的研發投入強度仍有差距,重大原創成果偏少。近年來,中興、華為遭遇“圍追堵截”,就暴露出我們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短板。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尤其是全球化技術開放遭遇挑戰,關鍵核心技術走自主創新之路已成大勢所趨。

深圳,中國的創新前沿,市場活力充沛,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強,然而基礎研究薄弱卻同樣曾是這裡的軟肋。

建市之初,深圳科研院所為“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重大創新載體較少,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不足,成了制約深圳進一步成長的短板。

過去,國內外各種科研成果引進到深圳,可以迅速得以轉化,實現産業化和規模化,這成為深圳過去四十年科技創新的一個優勢和特點。但是面對未來發展,深圳是否還是主要依靠這種模式的成果轉化呢?

“十三五”以來,深圳密集推出了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優先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激發創新潛能。

兩年前,廣東省重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落戶深圳。起步雖晚,但深圳拿出的補基礎研究短板的力度和效率卻讓科研人員印象深刻。

成立僅兩年,這個深圳原始創新領域的重點建設平臺就吸引了二十多位院士、十多個前沿項目科研團隊加入實驗室,並初步建設了“鵬城雲腦”等四大科學裝置,設立網絡通信、人工智慧等5個研究中心。

今年,深圳的基礎研究工作再次提速。科技部等部門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深圳被正式明確為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切實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深圳率先立法,要求市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不低於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30%,並針對科技創新的生態鏈作出很多新設計。

目前,深圳已累計設立基礎研究機構12家、組建諾獎實驗室11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6家,各類創新載體2642家。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300億元。

不僅僅是創新前沿深圳,“十三五”以來,從國家到地方,針對加強基礎研究的改革舉措陸續出臺,加強基礎研究的步伐正日益加速。踏踏實實做好基礎研究,更多實現“從0到1”的突破,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

“十三五”以來,基礎研究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我們採取的一系列地改革舉措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基礎研究急不得。對於科學家來説,基礎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劍”,我們也要有耐心和恒心,在資金投入、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等方面不斷完善。只有不斷提高基礎研究水平,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真正走向科技強國。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0年10月22日 20:12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十三五”規劃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還專門提到要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近年來國際環境發生的複雜變化,更讓我們意識到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十三五”以來,基礎研究被擺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中國正在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焦點訪談》 20201022 非凡“十三五” “從0到1” 夯實創新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