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詩情聚海內知己,經典化天涯比鄰——《經典咏流傳》合奏多彩文化的“萬里夢同心”

CCTV節目官網-CCTV-1 經典咏流傳第三季 來源:央視網2020年07月04日 14:04 A-A+

“終於等到你!”端午當天,《經典咏流傳》時隔4個月終於在央視綜合頻道回歸,繼續帶給觀眾高品質的音樂享受。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打造的王牌文化節目,它用“和詩以歌”的方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音樂相融合,在千回百轉的吟唱中,穿越江河湖海與陰晴圓缺,一次又一次撥動歲月的琴弦。

  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讓古今詩詞唱響時代殿堂——自然是《經典咏流傳》的題中之意。不過,比現代史觀更讓筆者驚嘆的,是節目在這一季所展示的全球史觀。眾多歌曲不但落音古今,而且橫亙中外,它們共同帶領觀眾品味沒有國界、關照八方的文化力量,深刻達成“詩情聚海內知己,經典化天涯比鄰”之效,合奏多彩文化的精神交響。

  文化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

  6月25日播出的第六期節目中,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國寶級”歌手迪瑪希以絕美高音,帶來一曲《萬里夢同心》。迪瑪希一直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這次登上《經典咏流傳》的舞臺,也是他首度演繹中國古典詩詞。現場,他通過演繹盛唐賢相張九齡的《送韋城李少府》,唱出自己對於“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的理解。

“聽不盡的杜鵑啼,彈不完的相思琴”……伴隨迪瑪希的天籟之音,一位身著哈薩克族服飾的姑娘同樣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她深情地彈奏著冬不拉,令人久久沉醉——想象著歌曲中的送別場景,詞裏所唱的“相思琴”,仿佛就是眼前的這把冬不拉。

中國人對冬不拉並不陌生,這種樂器在我國新疆也尤為流行。通過節目介紹,不少觀眾了解到,在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中,冬不拉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乎每個哈薩克族人的家裏,都會擺放著一把冬不拉。從2018年開始,哈薩克斯坦還專門設立了“冬不拉日”。迪瑪希也想要借由這次傳唱的機會,讓更多觀眾聽到來自他家鄉的聲音。

  因為迪瑪希的傳唱,音樂和經典跨越了距離和語言,碰撞出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美妙聲音。正如張九齡的詩詞中所表達的那樣,即便相隔萬里,情誼仍長存于彼此之心。

  這種妙不可言的遇見,在《經典咏流傳》的舞臺上時有發生。

  在第三季第五期中,譚維維與鄭棋元演繹了一首《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讓我們看到了崑曲和歌劇珠聯璧合,東方竹笛和西方長笛的相得益彰,《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愛情傳奇的交相輝映。乘著歌聲,兩個異曲同工的故事被雜糅、碾碎再組合,于水乳交融中表達的,是超越文化的愛情頌歌。《經典咏流傳》巧妙“折疊”了距今400多年前相隔8800公里的平行空間,讓“西方戲劇之父”和“中國戲劇之祖”來了一次眾望所歸的特殊相遇。

霍金説,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

  每逢看到多元文化在《經典咏流傳》同和高歌,觀眾的內心就會升騰出一種驚喜,那是穿越千山萬水、歷經春夏秋冬的心有靈犀或是感同身受。

  跳出“廬山”之外,經典之美“橫看成嶺側成峰”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今天,我們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文化自信,既要將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舞臺,也要用國際語言表達傳統文化。

  三季以來,《經典咏流傳》都非常強調用“和詩以歌”的方式,與和而不同的世界分享中華優秀詩詞文化的燦爛迷人。更為難得的是,節目帶著兼收並蓄的開放包容,不斷為經典注入多元文化的廣博內涵,屢屢令人有耳目一新、蔚為大觀之感。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意大利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將《茉莉花》和杜甫《絕句》結合在一起,唱出多彩的春天。孩子們在歌聲里加入了他們對中國的理解和想象,音樂裏傳遞的是寧靜、快樂和愛,讓人仿佛聽得到風聲,聞得到花香,感受到的是一個暖心治愈係的杜甫。

二度獻唱節目的美國小姐妹快樂·羅傑斯和小蜜蜂·羅傑斯,借《孫大聖》創新演繹了孫悟空的一段豪情萬丈的獨白,“我也曾花果山伏虎降龍,我也曾上天堂大鬧天宮”……在《西遊記》的奇幻之旅中,她們感同身受于一個無知無畏的頑皮男孩走向成熟的心靈成長,遇見東方有血有肉的超級英雄。

  家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中國古典文學在讀博士克麗絲叮,被李白的浪漫情懷“召喚”回來,繼《夢蝶:一百萬個可能》之後又創作了一曲極具中國韻味的《夢不休》。“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她用歌曲表達對家鄉沙漠的思念,也讓我們在旋律中自然聯想“長亭更短亭”的暮色歸程,縱然腦海中的畫面有別,但那份盼家人歸的情感卻是高度共通的。

從小在加拿大長大的音樂才子劉憲華,用小提琴演奏古詩詞《題西林壁》,以中西合璧的方式帶觀眾領略蘇軾的千古哲思。如他所言,中華文化對我們來説是一座風景無限的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山巒有萬千風景,經典亦可有多樣風情,跳出“廬山”關照八方,這是智慧,更是格局。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節目所傳唱的眾多詩詞,對中華兒女來説耳熟能詳,卻也往往被標注了同一種解讀。可是,當《經典咏流傳》借另一雙眼睛、另一重視角重新打量它們的時候,許多觀眾的內心不免涌起一股全新的感動,這大概就是文化交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魅力,而經典也在這樣的文化互鑒和吐故納新中,煥發勃勃生機。

  創新文化交流路徑,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涓涓細流

  都説“綜N代”不易做,但是《經典咏流傳》的口碑為何節節攀升?
不少觀眾表示,一路走來,能感受到節目的內核堅守和持續創新。一方面,傳統經典的人文精神紮根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節目將之與現代審美情趣相結合,激發了化育人心的力量;另一方面,節目兼具了與時俱進的特色化表達和國際化視野,把握了個性與共性、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合理張力,觀眾能夠強烈感受到節目立足本土文化、面向國際舞臺凝聚人心的擔當。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製作推出的中國首檔大型原創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咏流傳》自然肩負著國家電視臺講更好“中國故事”、傳更遠“中國之聲”的使命。詩詞和音樂的有機融合,本就挑戰的是原創節目領域的“高精尖”,《經典咏流傳》還不斷用創新的勇氣,嘗試以國際性、當下性、流行性的語言傳遞入耳又入心的中國聲音,註定了每一次美妙“遇見”的背後,都是難以想象的付出。

  以驚艷無數觀眾的《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為例,中西融合的複雜唱段,無比考驗創作者和傳唱人的功力。相傳,湯翁的唱詞裏有不少難唱的句子,歌者經常會偷偷改詞方便上口,他知曉後,憤怒而霸道地説:“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在《經典咏流傳》的舞臺之上,哪怕唱段再難,創作者也堅持“定要讓二翁見一見”。

這份傲氣和匠心,被認真的觀眾看在眼裏。網友們高度評價道:“它做到了中國和世界的結合,希望能多做這樣真正有高水平的作品,能夠讓真正有水平、有營養、有影響的作品提升全民的音樂修養,在開發和傳唱經典的同時,賦予新的時代精神”“聽完之後,很好地理解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保持文化自信,相互借鑒成長,一定會碰撞出更多美麗的火花!”

  在不懈探索的道路上,《經典咏流傳》從不拘泥于形式。例如在本季節目中,王珮瑜蒼涼飄逸的京劇混搭廖昌永氣概澎湃的美聲,在來自東西方不同聲音的碰撞裏,我們聽得到三國的金戈鐵馬和英雄的壯闊襟懷,也聽得到亙古未變地對歷史風雲的敬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流派……在經典的舞臺盡情派對,重塑詩詞之形,交融音律之美,重拾著每個人心頭似曾相識的渾厚共鳴。

  經典的魅力,永遠在於超越時間和地域的阻隔,沉澱文化的底蘊,注解精神的風向。《經典咏流傳》的迴響可以有多久、有多廣,觀眾已經用齊刷刷的點讚,提前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