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這周是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今年水周的主題是“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過去這些年,一説起河湖治理,大家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水質變清了,但如何讓變清的河湖發揮更大的作用?從2022年起,水利部就會同其他部門專門研究,各地以“母親河”為重點建設一批幸福河湖。什麼叫幸福河湖?就是指能夠維持河流湖泊自身健康,支撐流域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體現人水和諧,讓流域內人民具有高度安全感、獲得感與滿意度的河流湖泊。那麼,這兩年幸福河湖的探索實踐效果怎樣呢?一起去看看。
孝婦河是山東省淄博市的母親河,入春以來,這裡水清岸綠,春和景明,不少市民來此游玩,享受春日的美好。
孝婦河作為我國北方典型的河流,現在其實處於枯水期,而淄博,從全國範圍看,一直是個嚴重缺水的城市,當地是從哪找到的水,讓境內80多公里的孝婦河清波蕩漾呢?原來,這一河清水主要都是污水處理廠排出的中水。
為了能提升水質,當地在排污口旁邊,配套建設了相應的生態濕地。通過鋪設火山岩等吸附顆粒,微生物降解,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吸收轉化污染物質。
經過生態濕地層層凈化流出的水,有些能達到地表Ⅲ類甚至Ⅱ類的標準。這讓淄博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河道開始有魚蝦,白鷺等珍稀鳥類也開始在河岸棲息繁衍。
孝婦河的一河清水,為淄博打造幸福河湖提供了可能,但孝婦河從南向北穿城而過,並不經過市區。與此同時,市區原本有八條小的河流常年斷流、全都乾涸,如何能把孝婦河的水引到市區,成為打造幸福河湖的關鍵。
通過不斷努力,孝婦河把水引進淄博城區,與其他八條河流建立起了“八河聯通”的水系,讓整座城市都能享受到孝婦河的潤澤。
如今的淄博,因為水的加持,面貌煥然一新,市區核心地段CBD伴水而興;孝婦河干流沿線80公里,34處公園一步一景,“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的美好願景正在成為現實,並推動着淄博進入“擁河發展”的新階段。
我國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衡。因而在建設幸福河湖時,南北方的着力點和手段也不盡相同。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的母親河叫靈山港,是一條具有典型南方特色的縣域母親河。曾經也被污染過,經過這些年的綜合治理,80多公里的流域逐步水清魚躍。對於這樣一條恢復了生機的縣域母親河,究竟如何打造,才能使其成為幸福河湖呢?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總河長、縣長李芝偉:“在謀劃幸福靈山港的時候一開始做的是就水利而水利,就水而水的方案。但是省水利廳來指導的時候説,現在謀劃幸福河湖不能按照就水論水,就水利而水利,幸福河湖應該範圍更大,要看看水幸不幸福,魚幸不幸福,鳥幸不幸福,人幸不幸福,實際上在做‘水利+’的事情。”
所謂“水利+”,就是要突出系統治理。幸福河湖建設,不是水利部門一家單打獨鬥,而是融合交通、文旅、農業農村、城建等各部門一起發力,把河流及其周邊作為一個整體共同打造。
打造幸福河湖,需要兩手發力。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到位,剩下的就交由市場發揮其作用。
在靈山港上游,這段被網友稱為“龍游小清邁”的山水風光異常美麗,如今已是一個熱門的網紅打卡點。經營者彭遠飛並不是龍游本地人,游玩時他發現靈山港的水很美,更重要的是,河岸的配套設施建設得很齊全,於是他試着跟當地文旅部門進行了接洽,並很快租下這塊地方開始運營。
彭遠飛後來又陸續把附近廢棄閒置的老衞生院打造成了稻田咖啡館,破敗的小民居改造成披薩店,結合着文旅部門此前在這裡建好的民宿酒店,一條精品鄉村文旅的線路應運而生,這讓當地村民也受益良多。
楊海鷹的家距離咖啡館走路也就幾分鐘,這份新工作讓她能兼顧上班和照顧兩個孩子,一説起來她整個人都是歡喜的。
水好景美,幸福感自然而然地産生。同時,打造幸福河湖,很重要的一個抓手,就是要與文化深度鏈結。龍游縣在前兩年開始開展“鄉賢引進”計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去提升靈山港的文化品位。
傅擁軍是一名大學老師,同時是一名知名攝影師,兩年前他和當地政府合作,把靈山港河邊上一座廢棄的水電站——黃泥圩水電站,改造成了一座泥美術館。一年多來,該美術館展出了一批反映中國鄉村的歷史與人文的影像作品。每逢周末和假期,游客絡繹不絕。
美術館一方面豐富了當地百姓的精神生活,同時對很多年輕人也有極強的吸引力。陳浩25歲時放棄杭州的工作,來這裡應聘當上了泥美術館的執行館長,工作一年多來,這位年輕人深深愛上了這裡。
建設母親河靈山港,徹底激發了龍游縣的發展潛力。通過有序開放河湖空間,龍游縣全力打造235個鄉村振興版“親水圈”,帶動全域旅游及其他行業獲得了發展,形成驅動縣級經濟發展新模式。
如今,走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河流不再只是自然的脈絡,更成為了生態與發展共榮的生動注腳。把江河湖泊打造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是國家“江河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前不久,水利部等多部門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的意見》,明確到2030年,幸福河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以此為契機,各地正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努力讓這些奔騰不息的河流,不僅成為生態之河、景觀之河,更成為經濟繁榮之河、民生幸福之河。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