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黨中央決定,設立五年過渡期,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扶上馬、送一程,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地銜接。今年是過渡期的最後一年,目前這項工作進展如何呢?《焦點訪談》從今天(3月18日)開始播出《脫貧這五年》系列節目,聚焦如何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廣西南寧市馬山縣是全國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之一。記者近日來到這裡,記錄下了當地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的努力,從中更看到了科技的精度和制度的溫度。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北回歸線穿過的喀斯特山區,這裡山多地少、水土奇缺,曾是我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五年前的冬天,記者的鏡頭曾記錄過這裡。那時馬山縣剛剛脫貧摘帽,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市級工作隊進村入戶,篩選出脫貧監測戶進行動態管理,“一戶一策”防止脫貧戶返貧。拍攝中,記者看到了蒙德業因為家人生病,再次陷入貧困;也看到了藍芬勤因為供養孩子上學,花錢如流水。
脫貧這五年,這片土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那些好不容易挺直腰桿的家庭,能否扛得住各種突發事件帶來的風險?在馬山縣農業農村局官網,記者看到了2025年2月馬山縣新納入風險監測對象的名單,帶着這份名單,記者來到了白山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記者通過合福社區第一書記黃艷了解了蘇衛國的情況。
廣西馬山縣合福社區第一書記黃艷:“蘇衛國家有三口人,一個是他本人,還有他的媽媽,還有他一個女兒,在讀高中。在1月份的時候有住院,(因為)心臟(問題)做了手術,他沒辦法正常工作,所以他的家庭存在返貧致貧風險。我們的預警裏面推送過來,他的個人(醫保)支付有9295元。”
9295元,這是蘇衛國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報銷後的自付費用,正是這個數字觸發了廣西防止返貧致貧監測系統的風險預警。
第一書記黃艷説,這9000多塊錢是蘇衛國三個月的工資,更是他孩子一年的學費。一張張重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醫藥費單子,卻極有可能讓一個穩定脫貧多年的家庭再次陷入貧困。
2025年2月剛剛過完,蘇衛國已經做了兩次心臟手術,以後再也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再不能做工了怎麼辦?女兒還在讀書怎麼辦?母親年紀大了怎麼辦?這是蘇衛國今天説得最多的話。
黃艷:“納入(風險)監測之後,去看病拿藥,報銷的額度非常高,你安心養病,孩子的教育這塊免學雜費,還有助學金。等你身體穩定了,在周邊我們幫你找一些輕一點的手工活,周邊幫扶車間很多。”
從申請低保、報銷醫藥費到孩子的助學金,包括老人養的雞和鴨如何獲得産業獎補,還有未來蘇衛國身體恢復後的工作怎麼辦,黃艷都用最簡單易懂的話一一説明。蘇衛國也許並不知道,從他住院的那一刻起,便有一張無形的安全網緊緊托住了他。
農業農村部幫扶司監測處副處長董家齊:“我們在絕對貧困線之上建立了一張防止返貧致貧的監測幫扶網,發現一個,兜住一個,通過幫再把他托起來,讓他發展起來。如果發展不起來,我們就牢牢地通過救助體系給他兜住,把鞏固成果的底線守牢。”
2024年,全國風險監測對象共計261.1萬戶,其中脫貧不穩定戶佔26.4%,邊緣易致貧戶佔36.1%,突發嚴重困難戶佔37.5%。分析發現脫貧不穩定戶的佔比從2021年的34.5%降低到2024年的26.4%,成為佔比最低的監測對象。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林萬龍:“我們已經實現了(風險監測)對象的動態調整,已經由脫貧攻堅期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擴展到了一般的農戶。(脫貧戶)比例低,説明有相當多或者説大部分脫貧群眾,已經實現了穩定脫貧,所以這套行之有效、能夠兜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體系要繼續堅持下去。”
通過“農戶自主申報+大數據系統預警+基層幹部入戶篩查”三重機制的高效運轉,我國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體系不斷完善。
為了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廣西創新性地推出“線上網絡化、線下網格化”的“兩化”工作模式。縣、鄉、村基層幹部化身網格長,每個行政村設置兩類監測員和兩類網格員,構建起一條嚴密的防止返貧致貧責任鏈。
廣西馬山縣委書記穆賢清:“全縣建立了四級網格長,我和縣長是一級網格長,我既是指揮員也是戰鬥員,所以在這一塊,責任必須壓實。線下網格化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回應我們的預警信息,也可以主動去發現一些問題。”
廣西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鄧妙宏:“主要目的是讓有風險的人能夠儘早得到幫扶,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不讓一個人掉入貧困,得守住、盯住一個個的個體,我們時時刻刻都不能夠松懈。”
韋家強,廣西醫科大學派駐到裏當瑤族鄉龍琴村的第一書記,駐村兩年,他的摩托車里程數已經超過5000公里。
韋家強:“龍琴村種植了白茶,還有一個幫扶車間在運營。我現在的工作重心已經由原來的防止返貧過渡到發展産業。只有農戶收入增加了,農戶家庭富裕了,返貧的風險自然而然就會慢慢消退了。”
從2021年到2024年,馬山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4213元增長至17493元,四年增長3280元。站在全國範圍內來看,脫貧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21年的14051元增長至2024年的17522元,連續四年增速高於全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林萬龍:“它高意味着脫貧地區和其他地區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在縮小,這個縮小就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標誌。”
當一張張面孔逐漸具象化,當一個個鄉村真正走上發展的道路,數據才有了更深遠的意義。
2025年的春天,當記者再次見到蒙德業時,他已經是爺爺了,二樓新裝修的房子還貼着大大的喜字,豬圈裏還有十來頭豬,再過半個月,春暖花開時,他又可以種桑養蠶了。
在加方鄉龍崗村的扶貧車間裏,記者看到了幾個熟悉的面孔:藍鳳吉、藍巧麗。走出扶貧車間,一個村幹部攔住了記者,他説他是藍芬勤的兒子,五年前他的母親正是記者的拍攝對象,於是記者跟着他回家,期待着記憶裏的面孔。
藍大姐準確地記得和記者在哪擁抱過,記得幫扶幹部給過她什麼樣的鼓勵,她的表情裏已經沒有五年前貧困帶來的跼踀。她很開心,迫切地想告訴記者這五年來的變化:現在,她和丈夫都在村裏的公益性崗位上工作,兒子畢業回村當了團支書,女兒在上大學。她還告訴記者,等到孩子結婚,就把房子裝修起來。
五年,1827天,足夠讓嬰兒學會奔跑,足夠讓小車間變成大工廠,足夠讓擁抱過苦難的母親重新綻放自信的光彩,也足夠讓一座座山鄉完成命運的轉身。
廣西馬山縣加方鄉龍崗村村委會文書、團支部書記班神昭:“五年後,又是這輛電動車,只是我媽換成了我,以後我就成守村人了。山還是那座山,但人的精神面貌已經不一樣了,每個人的臉上有了更多的笑容。”
從“被幫扶者”到“鄉村守護者”,曾經的貧困少年已經成為馬山縣333名網格員中的一員,他的選擇折射出中國防止返貧致貧工作的深層含義:不僅要守住底線,更要托舉夢想。
當我們關注這些風險監測對象,看到的不是危機,而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制度韌性。從數據雲端的風險預警到田間地頭的走村入戶,這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制度的溫度,緊緊盯住每個有返貧致貧風險的群眾,發現一個,幫扶一個,化解一個,我國防止返貧致貧監測系統所織就的安全網,書寫着“不落下一人”的莊重承諾。中國正在證明:真正的現代化,不是消滅所有風險,而是讓每個普通人都擁有對抗風險的底氣。
查看更多評論